【全国公司简易注销公告登记入口】>>>
【全国企业年报网上申报公示入口】>>>
【全国市场监督管理局信息查询】>>>
【全国办税服务厅地址电话信息查询】
全部服务分类
第六章民族手工业发展主攻方向
我市民族手工业种类多样,涵盖卡垫、藏香、皮具、金银铜器、唐卡、藏刀、玉器、陶器、面具等十多个行业。然而,由于产业观念滞后、生产方式落后以及民族手工业人才匮乏等诸多原因,我市民族手工业规模较小且分布散乱,民族手工业产品功能相对单一,缺乏市场竞争力。
规划期内,我市民族手工业的发展应立足于区域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以民族文化为依托,以保护、继承和挖掘优秀传统手工技艺为基础,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以创新特色民族手工业生产组织方式、丰富特色民族手工艺品种类、增强特色民族手工艺品技术水平、打造特色民族手工业品牌为主要任务,重点发展唐卡、藏香、藏毯、民族服饰、金银铜器等五大优势产业。
一、唐卡
(一)产业概况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地宗教卷轴画,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唐卡的题材涉及藏族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作为一种跨越国境的艺术形式,唐卡流行于尼泊尔、不丹、蒙古和我国的藏族、蒙古族地区以及其它地区。由于西方游客较早踏足尼泊尔,特别是大量的登山背包客纷至沓来,唐卡艺术较早走进了西方人的艺术世界。
近年来,随着藏传佛教的国际影响力逐渐增强,唐卡这种艺术形式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强。以法国为例,其每年举办西藏文化艺术类展览将近140多场,其中涉及到西藏绘画艺术的有90余场,尤其是巴黎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该馆专注于收藏东亚艺术品,承担了大量西藏艺术的展览。
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市场上的唐卡产品主要集中于尼泊尔、蒙古地区以及我市。由于登山活动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尼泊尔的唐卡发展走在世界前列,并已经形成了大规模工业化的唐卡产业。尼泊尔唐卡的特点是画面漂亮,无论是在构图、配色还是人物开脸等方面,都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因其非常适合作为礼品或装饰品,再加上价格便宜,使得尼泊尔唐卡在国内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尤其是在拉萨、成都、香格里拉等旅游城市,尼泊尔唐卡作为旅游纪念品被游客大量购买。近年来,蒙古利用其地域优势,面向市场,不断推陈出新,推出了多款面向游客的唐卡产品。蒙古唐卡品种多样,价格低廉,其唐卡创意图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广受当代青年人的喜爱。
“十二五”期间,随着西藏“旅游热”和“唐卡热”的兴起,西藏唐卡产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西藏的唐卡艺术流派众多,在我市比较有影响力的是勉唐派和齐吾岗派。从艺术角度来看,我市以及整个西藏唐卡的艺术成就优势明显;但一直以来,由于缺少政策的有效引导与资金投入,西藏唐卡产业的生产规模有限,没有形成规模化的现代唐卡产业。再加上一些唐卡企业生产工艺滞后,产品更新跟不上时代节奏,生产的唐卡产品尺幅大、价格高、产品种类单一,使得西藏唐卡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据的份额较少,西藏唐卡产品的艺术先天优势未能有效发挥。
(二)发展思路
唐卡是我市重要的民族艺术品,也是整个西藏地区重点打造的民族手工艺术品。从唐卡产品的全球影响力来看,发展唐卡产业不仅有利于我市民族手工业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整个西藏民族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规划期内,我市唐卡产业的发展立足唐卡艺术优势,针对大藏区群众、进藏旅游者及内地唐卡收藏家三大唐卡产品需求对象,以民族特需品、一般旅游纪念品以及高端艺术品三大产品为开发路径,以丰富唐卡产品的供给、加大唐卡产品的推广、加强唐卡工艺保护与设计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不断提高我市唐卡产业发展的规模化、专业化与品牌化水平。
(三)主要任务
1.明确唐卡产品的市场定位
一是聚焦以民族特需品为主的藏区市场。虽然藏区农牧民具有购买唐卡的习惯,但大多将购置的一幅唐卡作为传家宝传承多代,因此其购买力有限,因而大藏区唐卡市场规模比较稳定,整体市场规模较小。近年来,大藏区人口开始向拉萨、日喀则等大中城市集中,城市居民对唐卡产品的需求能力有一定的提升,对唐卡的要求有一定的变化。规划期内,应针对藏区市场的变化,加强唐卡产品的开发力度,满足藏区居民特需品的要求。
二是聚焦以进藏游客为主的旅游纪念品市场。我市年旅游接待人数达到300万,市场规模庞大,需求量旺盛,主要以20-30岁的青年群体和50-60岁的老年群体为主。游客对于唐卡的需求与传统的唐卡制作有所不同,要求现代感强和装饰性强的唐卡。特别是来西藏旅游的年青人(20-30岁)群体,钟情于传统西藏艺术和现代艺术相结合的产物。针对这一游客群体,应充分考量西藏游客的性别、年龄层次、学历和文化程度、消费习惯等因素,开发融入现代艺术元素和现代审美观念的唐卡旅游纪念品。
三是聚焦以内地唐卡艺术收藏群体为主的高端艺术品市场。内地正在兴起唐卡收藏与鉴赏热,购买者对唐卡的艺术要求较高,具有较强的唐卡欣赏和鉴别能力,具有较强的购买能力,属于高端消费市场。内地唐卡收藏者是现今唐卡企业和唐卡作坊的主要盈利所在。但是高端的收藏者群体很小,这一市场的总体规模较小,需要进一步通过扩大唐卡文化地影响力来开拓这个市场。针对这一市场,应该充分发挥我市勉唐派和齐吾岗派唐卡艺术优势,引进、培育并打造具有品牌价值的画师工作室,开发唐卡高端艺术品。
2.建立市级唐卡产品认证体系
规范产地认证体系,建立唐卡产品地理认证标识系统,逐步完善优质品牌认证序列,最终建成市级唐卡行业生产标准。唐卡行业协会认证标识系统,可以借鉴国外地方政府的一些先进经验,例如法国红酒业的原产地认证(AOC)体系。由市政府主导和牵头,工艺美术大师和大企业主组织成立市级行业协会,鼓励所有唐卡企业和唐卡作坊参加到我市唐卡行业协会中来。唐卡行业协会制定全市唐卡企业生产标准,并且对唐卡产品粘贴标识进行认证。通过行业协会来逐步规范唐卡产品的多层次有序规范的发展。
逐步规范唐卡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市场,根据唐卡产品本身的艺术审美特性,建立文物级别唐卡、艺术品级别唐卡、印刷品级别唐卡和纪念品级别唐卡等多个唐卡产品层次序列,保证唐卡生产的多样性和唐卡市场的有效竞争。
通过工艺美术大师为主导的行业协会对唐卡产品的评审评定,从市级层面保证唐卡产品的多层次多样化生产,从而保证唐卡市场的有序竞争,让高端消费者买到行业认证的艺术品级别唐卡,让一般唐卡爱好者买到保证质量的礼品唐卡,让普通游客买到价廉物美的唐卡纪念品。同时,这种有序的生产模式也可以进一步让小型唐卡手工业企业争取到国家金融政策扶持,获得小额度的长期贷款,最终实现唐卡产业的全方位复兴。
3.加强唐卡产品的推广
我市唐卡产品营销的总体思路是利用唐卡与我市城市主题形象的之间的联系,将我市的城市营销与唐卡产品营销相结合:一方面通过唐卡产品推广,提升我市城市影响力;另一方面通过城市主题形象,推广唐卡产品,具体措施包括:
一是打造“珠峰唐卡”整体形象,利用唐卡“平坦”的藏语含义以及“吉祥日喀则”的城市主题形象,打造“游览珠峰福地、事业平坦通途”的珠峰唐卡品牌宣传口号。
二是在我市“展佛节”的基础上,举办“日喀则珠峰唐卡展销会”,全面展示我市唐卡产品,推广我市珠峰特色唐卡品牌形象。
三是举办“日喀则珠峰唐卡艺术节”,搭建我市唐卡企业交流、营销的节事平台,通过节事活动,进一步推广珠峰特色唐卡形象与产品。
四是通过各类国内外会展与节事平台,支持我市唐卡企业“走出去”,将唐卡产品输送到内地进行展示,加强唐卡企业与内地潜在消费者之间的交流。
五是发挥我市的地缘优势,带动唐卡企业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加强与尼泊尔、印度、不丹等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4.加强唐卡工艺的保护与传承
一是加大我市勉唐画派、齐吾岗派传承人的培养和保护,通过技艺传承创作高质量精品唐卡。
二是按照《西藏传统手绘唐卡地方标准》,对我市唐卡原材料选用、制作过程、技术、产品分类等多个方面进行规范,明确手绘唐卡标准,对唐卡产品尤其是艺术品进行质量认证。
三是加强唐卡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我市唐卡艺术专家库、手绘唐卡鉴定中心、手绘唐卡统一标记等,规范手绘唐卡市场,有效保护唐卡艺术,确保我市唐卡产业良性发展。
四是根据《西藏唐卡绘制职业技能鉴定地方标准》,对我市民间唐卡画师进行资格认证。
五是注重我市境内石黄、雄黄、藏青、石绿、绿松石等唐卡天然矿物颜料的保护和开发,加强唐卡绘画、刺绣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打造后藏精品唐卡品牌。
六是建立跨区域的唐卡人才培养机制,扶优扶强重点技能培训基地,利用“智力援藏”唐卡绘画艺术提升培训班,加大对唐卡高端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
(四)重点项目
表6-1 主攻方向-唐卡重点项目
●日喀则珠峰唐卡艺术节: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市唐卡艺术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积极推动唐卡艺术产业成为我市民族手工业的先导支柱产业,策划和组织“日喀则珠峰唐卡艺术节”,搭建我市唐卡企业交流、营销的重要平台,为打造我市珠峰特色唐卡品牌提供支撑。(实施主体:市直相关部门) ●藏露民族手工业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建设培训基地主楼4667平方米:包括绘画生产车间、勉唐派唐卡研发中心、民族家具生产车间、办公室、职工宿舍、库房、产品展销厅、地面硬化、绿化等。(实施主体:藏露手工业) ●后藏唐卡手工艺文化产业发展项目:修建厂房4000平方米(框架结构),修建职工宿舍、仓库、食堂、产品展示厅、办公室,围墙、大门、硬化道路等附属设施。(实施主体:白朗县央喜唐卡、谢通门县谢雄唐卡) |
二、藏香
(一)产业概况
藏香是由多种珍贵植物和香料按一定比例磨碎成粉,加入雪域净水搅拌成泥,并经过晾晒等工序制作成的各种形状的藏族日用品。一方面人们用它朝圣拜佛,避鬼驱邪;另一方面燃点由药材和香料制成的藏香,可以让空气清洁,心情舒畅,并且有祛病的功效。藏香生产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自1000 多年前《香的配方》一书由印度文译成藏文流传到西藏各地以来,藏香就成了信教群众所必须的祭祀祖先或敬神的供品。随后,藏医圣人宇妥·云丹贡布、第玛·格西丹增平措、莲花生大师、雅龙格巴大师等也从不同角度完善和发展了藏香,使藏香从原料、配方、制作工艺、品种和效用等方面更加多样。在历代僧俗大众的努力推广下,藏香的生产和发展逐步走向成熟,各种流派与制作方法竞相媲美,各类香品也一应俱全,藏香逐渐成为西藏僧俗广泛使用的供物和日常保健用品。
在藏族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藏香具有重要功用。早在藏香出现之前,藏族人民就有焚烧松枝来供奉神灵的习俗,即“煨桑”。在西藏人民生产活动中,人们习惯在星光灿烂的月夜把衣服、被褥等用品放在室外晾挂,起到消毒、消灾的作用。白天则习惯用具有芬芳、辛味或刺激性气味的植物或矿物质点燃烟熏居处、房屋或空间较密集的居室,以起到消毒、除异味、去虫蚊的作用,达到消灾免难避邪的效果。
藏香也是藏族百姓宗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宗教仪式、祭奠活动中,经常聚集着大量佛教信众,虽然寺庙往往较大,但房间面积较小、楼阁紧密,加上高原含氧量不足,这种环境往往使人感到闭塞、气阻、空气不畅,易生恶气、邪气。而焚烧香料特别是一些名贵的药材,可明显改善室内的空气,让人感到心旷神怡,减轻疲乏、头晕、缺氧等症状。于是,渐渐形成了以各种香料植物、矿物混合而成的粉末状物即香粉,在寺庙内、僧侣间流传使用,后来逐渐应用到了民间。现在人们普遍使用的藏香粉,就是沿袭了古代寺庙香粉的制作方法并经改造而成的。
藏香与藏医药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藏医药学领域,有研究和记载藏香的著作,藏香在藏医药方面的功用被进一步挖掘并受到重视,藏医药学也将一些技术和工艺列入到了藏香制作中,从药用方面不断完善藏香,促进了藏香质和量的发展。如藏医药学巨著《四部医典》中对于无名浊热、毒热、易疲劳、气血淤滞、抑郁烦躁等症状提出了多种预防、调养的方法,尤其是以具有香气的各种药物和植物等烟熏和外敷的方法,藏香的药用功效在《四部医典》中被挖掘和应用。
我市是藏香的重要生产地。目前,较为知名的藏香有德勒棉崇藏香、萨迦八思巴藏香,以及桑珠孜夏鲁、江孜玉妥、白朗奥博、南木林岗珠等藏香品牌,其主要分布在我市桑珠孜区以及萨迦、江孜、白朗、南木林等县(图6-1)。
图6-1 日喀则藏香产业分布图
近年来,我市藏香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产值规模从2013年的2219万增加到2015年的4056万元,利润从2013年的659万增加到2015年的1679万元,从业人员从2013年的142人增加到2015年的255人,产品种类不断丰富,开发了末香、线香、瓣香、盘香、锥香多种不同品种,形成了个体家庭作坊(包括一些寺庙)、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现代公司企业等多种企业模式。
总体来说,我市藏香产业发展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产业生产效率有待提高。我市藏香产业发展的历史悠久,但由于资金、人才等产业要素的限制,藏香产业空间布局分散、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企业从业人员不多,产业生产效率不高。
二是藏香的生产工艺与配方有待规范与提高。我市藏香生产原料主要为天然香料和珍贵木材,但各藏香生产主均有自有配方,其原料配方来源不一,在生产工艺方面,众多藏香生产企业均使用“传统”“古法”“家族传承秘方”等生产工艺,工艺标准不明晰。
三是藏香文化的传播力度不够。藏香的历史悠久,不同藏香产品的功能与使用方式差异较大,我市藏香产品的使用主要在西藏地区,当地僧众、藏族百姓对藏香文化较为熟悉,但西藏以外地区对藏香的使用文化认知不够,导致藏香产品接受度不高。
四是藏香品牌的知名度有待提升。相比尼木县吞巴村、拉萨堆龙德庆区、山南敏珠林寺等藏香传统生产地,我市藏香生产地的地域特色不明显。在知名藏香品牌方面,与拉萨等周边地区相比,我市藏香品牌没有优势。拉萨有优敏芭、尼木、吞柏古、直贡等众多知名藏香品牌,而我市仅有萨迦八思巴、德勒棉崇等少数知名藏香品牌。
(二)发展思路
藏香是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与宗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藏族群众的宗教生活、医药、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是“西藏味道”的代名词。藏香产业的发展对于传播我市乃至西藏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规划期内,我市藏香产业的发展应立足于地方产业发展现状,以提高产业生产效率、扩大产品知名度为主要任务;以培育藏香龙头企业、提高藏香工艺与配方、加大藏香文化传播、打造珠峰特色藏香品牌为重点,实现我市藏香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与品牌化发展。
(三)主要任务
1.提高产业生产效率
一是建设我市藏香原材料集散中心。依托我市的地缘优势,加大对尼泊尔、印度等地香料、柏木等生产原料的进口规模,在桑珠孜区建设面向整个西藏地区的藏香原材料集散中心。
二是扶持“德勒棉崇”“萨迦昆氏”等知名品牌藏香企业发展,引导各企业注重藏香产品的设计、开发、包装、营销及品牌宣传。
三是引导和扶持目前以个体家庭作坊、专业合作社为主的藏香生产模式向大小结合、专业化协作的现代企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藏香产业从数量型向品牌效益型提升。
2.提高藏香产品的质量
一是鼓励藏香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开发设计能力,利用本地贝母、红景天、苦黄连、虫草、松茸、天麻、雪莲花、大黄等藏香原材料,在已有藏香产品的基础上,围绕民族特需及旅游消费需求,开发香包、香水、香囊、香枕等系列藏香相关产品。
二是引导藏香企业将我市特色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元素融入藏香产品的创意和包装中,突出民族风格、地域特色和艺术文化气息,以进一步提高藏香产品的品质。
三是推动建立藏香生产工艺标准及产品标准体系,对原材料选用、制作工艺、技术要求、产品分类、标志、包装等多个方面进行规范,指导各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和个体作坊进行规范化生产,督促所有藏香生产者严格按照工艺标准进行生产和销售,保证产品质量。
四是加快建立由政府投资的藏香产品技术研发中心,推动藏香工艺、产品的改进和创新,积极引导大学、科研机构开展与藏香工艺及产品相关技术研发。
五是适时引入现代技术和设备,提高藏香企业装备技术水平,推动藏香传统手工工艺与现代装备、技术的结合,为产品质量提升提供保障。
3.保护与传承藏香文化
一是鼓励“德勒棉崇”“萨迦昆氏”等知名藏香企业收集西藏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的藏香制作配方,保护传承藏香文化。
二是加快组建藏香行业协会,依托行业协会,全面调查、登记、收集、整理藏香工艺技术、人才、原材料等档案,建立藏香制作工艺图文资料数据库。
三是建立藏香文化研究中心与藏香制作人才培训中心,培养传承人,传承和保护藏香工艺技术,弘扬藏香文化。
4.加强藏香产品的推广
一是聚焦传统藏区宗教市场、传统藏区市场、内地佛教市场以及内地旅游市场,针对不同的市场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
二是在坚持藏香宗教用品与藏族百姓日常生活必需品的基本前提下,积极开拓内地、海外市场,及时了解市场动态,满足市场的多样化、原真性的需求。
三是打造珠峰特色藏香品牌,以珠峰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建设为契机,打造珠峰特色藏香形象,促进藏香产业与文化、旅游的融合。
四是整合各类传播渠道,统一传播口径,采取网络营销、旅游地直销的双重模式,不断拓展我市珠峰藏香的海内外市场。
五是通过开发藏香产品研发、销售相关APP平台,进一步加大藏香产品的营销。
六是依托318国道,在沿线各加油站、商店、宾馆设置藏香专柜,加大藏产品的推广。
(四)重点项目
表6-2 主攻方向-藏香重点项目
{placeholder tag=table i=1414}{placeholder tag=span i=993} ●藏香APP项目:借鉴共享经济的理念,针对来我市旅游者,开发藏香APP项目,为藏香销售者和研发者及生产者搭建平台,收集藏香销售方的信息,及时了解藏香市场需求,并进行及时研发、生产与销售。让藏香产品直接进入宾馆房间、饭店大厅、旅游景点、机场、火车站等地。通过APP,消费者可以在我市直接扫码、解锁、付款和获取相关产品。(实施主体:试点企业)
{placeholder tag=span i=994} ●年产1500吨藏香厂房搬迁及技术改造项目:装修加工厂房8000平米,建设职工宿舍3000平米,民族手工业展示厅1000平米,围墙2300米,厂区硬化3000平米。购置大型藏香加工设备8套,种植藏药材100亩。技能培训1000人次。(实施主体:德勒藏香)
{placeholder tag=span i=995} ●特色藏香开发及生产线扩大项目:扩建厂房4000㎡,购买藏香制造机、藏纸制造机等相关设备。(实施主体:白朗娘堆奥博、南木林岗珠工贸、桑珠孜区夏鲁文化、昂仁县多白乡合作经济组织)
{placeholder tag=span i=996}三、藏毯
{placeholder tag=span i=997}(一)产业概况
{placeholder tag=span i=998} 地毯在藏语中通称“仲丝”,是西藏手工纺织品中的精品,藏毯根据用途,分为卡垫、地毯、靠垫、座垫、挂毯等,是在简易编织技术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藏毯约有3000年的发展历史,经历了由“溜”到“尺不戒”(藏被)到“汪丹仲丝”(“8”字扣的栽绒毯)再到江孜地毯这样一个漫长的衍变过程。吐蕃王朝时期(7 世纪),“溜”的发展分为两支:一支向“氆氇”(藏呢)较柔软的毛织物发展;另一支则发展为“尺不戒”,盛行于我市江孜县、山南市浪卡子县一带。“尺不戒”突破了平织形式,形成了竖毛集束起绒的织物,由于其绒毛长而松软,广泛用作铺盖的被褥,所以又称作“藏被”。11世纪初,藏毯发展出现了规模化趋势,其中汪丹区(现白朗县)织毯艺人以“8”字扣的栽绒毯替代结“U”字扣的藏被,这种编制法可以织出多种几何形色彩变化的图案,藏民称为汪丹“仲丝”。这种以藏羊毛为制作原料,矿物颜料上色,图样设计别致,色彩鲜艳,美观大方,与波斯地毯、东方艺术毯并称为世界三大名毯。
{placeholder tag=span i=999}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西藏先后出现了拉孜朋措林氆氇、汪丹藏毯、江孜藏毯、拉萨藏毯等著名的藏毯生产中心。随着西藏经济、文化的飞跃发展,藏毯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目前,拉萨、日喀则、泽当等城镇是藏毯的主要生产基地。
{placeholder tag=span i=1000} 我市作为西藏重要的藏毯生产基地,目前拥有日喀则市康帕地毯厂、西藏岗坚地毯厂、西藏自治区江孜县地毯厂、白朗县旺丹卡垫厂、白朗县增雄民族手工卡垫厂等十余家藏毯生产企业,其2015年的总产值规模达到4055.88万元,利润为1678.831万元。我市藏毯产业总体规模不大,企业多为小型、微型,生产方式偏重手工作坊模式,产品生产周期长、效率低,企业成本高、利润低、积累少,市场竞争力与自我发展能力较弱。面对青海等地高效生产的机织毯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尼泊尔手工毯,我市藏毯正逐步失去竞争优势,本地市场份额被外来产品占据。从藏毯产业发展所需的要素来看,导致上述现状的原因主要包括:
{placeholder tag=span i=1001} 一是相关人才匮乏。藏毯业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来支撑。同时,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亦是西藏藏毯产业发展的两大支点。目前,基于该行业的传统特性,现代藏毯企业一般技术人员队伍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大部分藏毯技术工来自农牧区,文化层次较低、竞争意识弱、流动性大,影响企业发展,尤其是技艺传承人、设计人才、现代企业管理人才等高技能专业藏毯人才的不足,直接导致了我市大部分藏毯企业的发展迟缓与藏毯产业市场竞争力的不足。
{placeholder tag=span i=1002} 二是资金投入有限。目前我市藏毯产业主体是民营企业,自有资金少,流动资金缺乏。藏毯是微利行业,半成品加工车间分布在农牧区,每个车间长期占压原辅材料,资金从生产投入到销售回款周期长,流动资金占用量大。机织地毯和手工藏毯相比,原辅材料需求量很大,占用资金比手工藏毯原辅材料更大。此外,机织设备投入,原料采购、设备维护等,再加之销售回款周期长,贷款规模都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企业用于研发创新、开拓市场等方面的流动资金较少,严重制约着机织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placeholder tag=span i=1003} 三是市场开发不足。受传统生产销售思维定式影响和地域等条件的限制,我市藏毯企业“小而全”特征明显,企业生产率低下,产品产量较低,市场基本集中在本地及部分藏区,外地市场无法打开。老工厂研发能力弱,产品更新换代慢,不能适应多样化、个性化的市场需求。企业缺乏现代营销理念和营销能力,市场开拓能力较差,发展空间狭小,开拓区外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能力不强。企业缺乏品牌意识,不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品牌意识薄弱,忽视了对“西藏藏毯·日喀则”这一品牌的保护和经营。
{placeholder tag=span i=1004}(二)发展思路
{placeholder tag=span i=1005} 藏毯是我市民族手工业中的重点行业,在整个民族手工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针对上述影响我市藏毯产业发展的因素,规划期内,我市藏毯产业发展立足于资源优势,以构建专业化的藏毯产业体系与打造特色藏毯产业品牌为主要任务,通过加快扩大藏毯原材料的供给,建设专业化的洗毛、纺纱、地毯纱染色生产基地,扩大藏毯产业生产规模,提高藏毯产品的质量,完善藏毯设计研发、原辅材料交易等产业配套和产品展示展销公共服务体系,加大藏毯研发、设计、营销等专业人才培养,实现我市藏毯产业专业化与品牌化的发展目标。
{placeholder tag=span i=1006}(三)主要任务
{placeholder tag=span i=1007}1.构建专业化的藏毯产业体系
{placeholder tag=span i=1008} 一是立足于产地优势,扩大藏毯原材料的供给。藏系绵羊品种中,高原型绵羊毛质及产量都较其他种类高。我市高原型藏羊主要分布于仲巴和萨嘎两县,依托该地区独特的自然资源条件,在这两县设立优质藏绵羊养殖基地,扩大优质藏绵羊原材料的供给。
{placeholder tag=span i=1009} 二是依托原材料产地优势,发挥对口援藏优势,积极引进和扶持内地或周边省份骨干企业入驻我市,建设我市藏毯业洗毛、纺纱、地毯纱染色专业化生产基地,实现洗毛、纺纱、地毯纱染色等工序的集中化、专业化生产。
{placeholder tag=span i=1010} 三是围绕我市及周边国家市场需求,依托面向南亚的口岸优势,支持龙头企业积极引进现代化技术装备,适度发展机织藏毯,扩大藏毯产业生产规模,做大藏毯产业。
{placeholder tag=span i=1011} 四是加快建立我市藏毯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藏毯协会的作用,在自治区地方质量技术标准《地理标志产品—西藏手工藏毯》的框架下,加快制定我市藏毯编织质量标准,确立“珠峰藏毯”原产地地理标识,建立我市藏毯检测中心。
{placeholder tag=span i=1012} 五是重视藏毯研发、设计、营销等专业人才培养。在筹建的日喀则市职业技术学院设立藏毯人才培训、研发中心以及藏毯工艺传承工作室,由政府资助和企业资助相结合,引进拉萨、青海等地藏毯研究、工艺开发相关人员,培养藏毯生产专业技术人才,同时培养图案设计、印染技术开发人才。
{placeholder tag=span i=1013} 六是建设我市藏毯设计研发、原辅材料交易等产业配套和产品展示展销公共服务体系,努力营造“政府支持,龙头企业带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生产企业平等竞争”的藏毯产业发展环境。
{placeholder tag=span i=1014} 七是设立藏毯产业发展基金,加大对藏毯企业的资助力度,给予企业土地、税收等方面更多政策优惠,资助企业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努力拓展销售渠道,建立更为广泛的产品销售网络。
{placeholder tag=span i=1015}2.打造珠峰特色藏毯品牌
{placeholder tag=span i=1016} 一是扶持江孜地毯厂、康帕地毯厂、岗坚地毯厂、旺丹卡垫厂等龙头企业的发展,支持企业加大藏毯业的研发投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追求产品品质和色彩图案等方面的精益求精。
{placeholder tag=span i=1017} 二是引导藏毯生产企业走品牌经营之路,积极运用“西藏手工藏毯”地理标志,加大对企业自主品牌建设与品牌保护的扶持力度,以品牌提升产业竞争力,引导企业加强商标注册和专利申请工作,强化企业品牌建设、保护和推广意识。
{placeholder tag=span i=1018} 三是鼓励藏毯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改善生产环境,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严把产品质量关,为品牌建设奠定质量基础。充分发挥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作用,组织开展企业质量信誉和质量诚信承诺活动,严厉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品牌企业合法权益,为名牌产品及品牌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placeholder tag=span i=1019} 四是支持藏毯生产企业“走出去”,加强与尼泊尔、印度等国和青海、拉萨等地手工地毯企业的交流,开展技术研发、图案设计、品牌营销等领域的合作,用传承和创新巩固西藏传统手工地毯高端市场。
{placeholder tag=span i=1020} 五是支持藏毯企业依托“后藏文化”的独特性、藏系高原绵羊的稀有性、藏式编织工艺的独特性、藏族日常文化的差异性等优势,与国内外知名企业进行跨区域合作联合生产经营。
{placeholder tag=span i=1021} 六是举办藏毯编织工艺大赛。为了进一步挖掘藏毯编织工艺、藏毯各类图案,每年在我市举办面向全市及周边地区的藏毯编织大赛,鼓励、激发普通老百姓藏毯编织热情,不断提升藏毯编织工艺。
{placeholder tag=span i=1022}(四)重点项目
{placeholder tag=span i=1023} 表6-3主攻方向-藏毯重点项目
{placeholder tag=table i=1415}{placeholder tag=span i=1024} ●藏毯原材料供应基地建设项目:发挥我市高原型藏羊毛的资源优势,在仲巴、萨噶、岗巴等重点县建立优质藏绵羊养殖基地,引导农牧民养殖优质藏系绵羊品种,以进一步扩大优质藏羊毛产品的供给;建立企业+牧民的形式,即根据毛纺织品企业的订单进行优质绵羊的养殖。(实施主体:相关县区政府)
{placeholder tag=span i=1025} ●江孜地毯产业化项目:新建藏毯编制厂占地面积5336平米,结构为钢筋水泥,购买洗毯机设备3台(套)、平毯机设备2台(套)、剪花设备50台(套)、脱水机2台、次纳罐2个、羊毛地毯加工镚缝机3台,场地硬化453平米,绿化453平米,围墙296米等。(实施主体:江孜县政府)
{placeholder tag=span i=1026} ●卡垫加工生产线扩大项目:总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购置相关设备。(实施主体:岗巴岗姆冲卡垫、白朗旺丹卡垫)
{placeholder tag=br i=34}
{placeholder tag=span i=1027}四、民族服饰
{placeholder tag=span i=1028}(一)产业概况
{placeholder tag=span i=1029} 民族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西藏民族服饰是在高寒的自然地理环境长期影响下历史演变的结果,是藏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依据其生产生活方式并适应各个地方环境条件创造出来的优秀地域性民族文化,在我国各个民族服饰文化中占据特殊地位,其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都极为独特,是人类服饰文化中审美价值最为特殊的文化现象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当中,西藏服饰形成了两个稳定的特征:一是在审美方面,呈现出粗狂、典雅、绚丽的特点;二是在服饰要件的构成上,呈现出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的特点,以氆氇和皮毛制衣,配以金银珠宝和玉石饰品等。上述两个基本特征,决定了西藏服饰的多用途的使用价值和审美表现力。
{placeholder tag=span i=1030} 日喀则服饰是西藏服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市特殊地理环境与生产方式长期作用形成的结果。日喀则服装的主要用料为氆氇、皮张、棉布和丝织品,还包括丝绸锦缎等,因地区、民族和职业等有所区别,服饰类型主要包括农区服装、牧区服装、城镇服装、夏尔巴人服装、官服、僧服。日喀则服饰材质构成复杂,服饰类型丰富多变,文化表现力独特,有炫目的视觉感,与拉萨、山南服饰文化相同,却又带有明显的本地后藏文化特点,且各地有所变化,例如定结县妇女胸前戴有银币制成的项链,头戴小圆帽,帽上插有孔雀毛;吉隆县妇女则穿有袖藏袍、腰间从后向前围双层条纹围裙,图案以条纹为主。
{placeholder tag=span i=1031} 我市独特而又丰富的民族服饰文化为全市民族服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首先,我市服饰文化在藏区具有特殊地位。我市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深厚的后藏历史文化造就了全市民族服饰文化的突出的形象与地位,在一定意义上是西藏其他地区所不能取代的。其次,我市服饰文化具有突出的多样性。我市本地服饰文化在自然环境差异和拉萨、山南、阿里等周边文化影响的过程中,形成了县际、乡际之间的多样性变化,使得本地服饰文化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又多样化,这为开发丰富的、连续性以及多层次的产品体系提供了条件。第三,我市服饰文化中一些简洁成分和独立配饰为适应市场需求,开发多样的产品提供了条件。如无袖藏袍、坎肩、围裙,以及腰钩、头饰、胸配、手镯、挎包等配饰都是我市服饰文化中可以组合或独立表达的文化元素,具有特殊的服饰表现力,能够与当代其他服饰文化进行融合。第四,一些地方具有服饰加工的历史基础。江孜、拉孜、白朗、仁布等地都具有很好的民间服饰制作传统,工匠和手工生产者资源多,为民族服饰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
{placeholder tag=span i=1032} 基于我市深厚的民族服饰文化,我市民族服饰产业取得了一定发展。从最早建立合作社到20世纪70年代建立具有一定现代意义的服装厂,目前我市拥有白朗县恰珠编织坊、桑珠孜区尼吉姆拉民族服饰有限公司、白朗现代藏式服装厂、江孜县西嘎民族服装厂、白朗县嘎东镇卓玛传统民族服饰纺织厂等近30家企业,主要包括藏衣、藏鞋、藏靴、藏帽等产品。其中,藏靴又分为松巴、嘎络、多扎、扎松、热松等以及彩云靴、皮靴、绒靴等不同类型,松巴、喇玛等一些品种具有较高知名度。虽然近年来我市民族服饰产业取得了一些发展,但总体上,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placeholder tag=span i=1033} 一是生产规模小,现代化程度低。在我市民族服饰生产过程中,传统家庭式生产普遍存在,与拉萨、山南以及云南、昆明、成都、山东、深圳等地藏式服装生产企业相比,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没有竞争优势,我市深厚的民族服饰文化并未充分转化为优势产品。
{placeholder tag=span i=1034} 二是市场范围有限。我市生产的藏族服饰主要满足大藏区民间所需。我市藏装服饰偏于传统,或重于传统,使得适用群体受限,特别是针对外来游客消费群体的服饰品种和款式严重缺乏,在各地服饰市场上难觅踪影。其中上海各大商业区民族服饰中可以见到云南、贵州等地民族服饰,而没有藏服饰,更没有我市民族服饰。
{placeholder tag=span i=1035} 三是产品形象不突出。我市服饰文化较少主动走出西藏地区,与各地进行充分接触,我市意义上的藏装服饰产品形象不突出,外界难以找到其踪影,没有产生较高社会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使得各地消费者不能及时而较多地接触。
{placeholder tag=span i=1036}(二)发展思路
{placeholder tag=span i=1037} 民族服饰是一个地区自然环境与社会历史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深刻的历史性、文化性、地域性。我市民族服饰产业具有发展的深厚文化底蕴与巨大的市场前景。
{placeholder tag=span i=1038} 针对我市民族服饰产业发展现状,规划期内,我市民族服饰产业的发展应立足于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按照精品化与大众化结合的思路,以加大民族服饰产品开发力度、强化民族服饰形象、扩大民族服装生产规模、拓展民族服饰市场为主要任务,全面推进我市民族服饰产业的发展,不断提升我市民族服饰文化影响力,通过服饰文化,向社会展示我市自然、历史和人文风情。
{placeholder tag=span i=1039}(三)主要任务
{placeholder tag=span i=1040} 1.创新民族服饰产品开发路径
{placeholder tag=span i=1041} 服饰产品开发的总体思路是鼓励企业按照精品化与大众化的双重思路,创新民族服饰产品开发:一方面,按照精品化的策略,寻找、挖掘、整理我市民族服饰中的各种经典传统服饰,作为服饰文化开发的基本参照和依据,在此基础上,设计传统服饰审美和用途的高档民族服饰套装;另一方面,按照大众产品开发策略,一定程度上简化民族服饰元素中现有的藏文化内容,融入现代服饰文化元素,开发款式多、成本低适宜各个季节的服饰种类,不断开发符合现代审美标准和个性消费需求的藏族服装服饰,开发路径如下:
{placeholder tag=span i=1042} 一是将传统藏族服饰的基础元素和国内外、区内外时尚元素紧密融合,选择毛、麻、丝、化纤等多样化面料,不断开发符合现代审美标准和个性消费需求的新款服饰,实现民族服饰区域差异性和产品多样性并存,大众化和精品化共融发展。
{placeholder tag=span i=1043} 二是充分挖掘“邦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适度融合现代元素,开发围巾、披巾、帽子、桌布、手包、钱包等服饰用品和家居产品。
{placeholder tag=span i=1044} 三是支持企业聚焦青年市场,针对现代青年服饰市场需求,将我市青少年的传统服饰元素融入当代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服饰文化方式中,通过与内地服饰企业合作,加大面向青少年的民族服饰产品开发力度。
{placeholder tag=span i=1045} 四是促进与旅游业的融合,结合旅游线路和生产企业的分布,引导农牧居民参与旅游产品的开发,开发面向旅游者的民族服饰文化展示、销售、体验为一体的旅游产品。
{placeholder tag=span i=1046} 2.转变民族服饰产业的组织方式
{placeholder tag=span i=1047} 一是支持各类企业改进生产方式,引导家庭个体生产和经营者,组建小企业或形成以家庭为单位、服务于乡村旅游的生产模式;支持中小企业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组建较大企业,实现服饰生产、销售的规模化。
{placeholder tag=span i=1048} 二是加快建立我市民族服饰生产作坊、专业合作社和中小企业与内地专业协会、品牌企业的沟通与交流渠道,积极扶持我市民族服装服饰的设计、生产、营销和品牌建设。
{placeholder tag=span i=1049} 三是鼓励企业实施跨区域联合经营战略,发挥我市服饰企业的文化优势,支持企业与国内上海、深圳等服装生产企业进行跨区域联合经营,建立藏服饰生产与展销的联合基地,形成“文化在西藏,利益在西藏,生产靠外联”的经营共赢模式。
{placeholder tag=span i=1050} 四是以上海或深圳为基地,建立“日喀则民族服饰文化创新基地”,针对我市民族服饰文化的特征,加强对我市民族服饰产品的设计,不断提高民族服饰产品的质量与艺术文化水平。
{placeholder tag=span i=1051} 五是以江孜为重点,打造“日喀则民族服饰生产基地”,发挥产业的集中优势,不断壮大我市民族服饰产业生产规模和影响力;
{placeholder tag=span i=1052} 六是充分挖掘地方服饰文化内涵与优秀服饰文化传统,探索创建服饰生产的特色专业化县乡的路径。
{placeholder tag=span i=1053} 3.打造珠峰特色民族服饰文化品牌
{placeholder tag=span i=1054} 一是针对我市民族服饰现有形象的不足,将“雪峰-雅鲁藏布江-草原”等珠峰自然经典元素与“藏袍-索夏帽-配饰”等传统藏族服饰文化经典元素融合,打造“珠峰特色”服饰品牌形象。
{placeholder tag=span i=1055} 二是通过举办“日喀则民族服饰文化展”,进一步促进我市珠峰服饰文化品牌的传播,加强面向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国内一线城市以及法国巴黎、德国法兰克福等国际重要城市的宣传,不断提高我市珠峰服饰品牌的全球影响力。
{placeholder tag=span i=1056} 三是通过重要的网络平台、知名人物形象代言、核心电视媒体等现代营销方式,加大对珠峰服饰形象的推广力度,推进我市民族服装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品牌创新。
{placeholder tag=span i=1057}(四)重点项目
{placeholder tag=span i=1058} 表6-4 主攻方向-民族服饰重点项目
{placeholder tag=table i=1416}{placeholder tag=span i=1059} ●日喀则珠峰服饰文化展:为了进一步展示我市民族服饰文化的影响力,建立我市民族服饰形象,以我市民族传统服饰文化为核心,以“珠峰文化”为特色,举办“珠峰民族服饰文化展览会”,打造我市民族服饰形象营销的重要平台。该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1)在我市区建一固定的民族服饰文化展示馆,作为珠峰文化服饰展的固定场所,提供服装表演、服装展览、服装制作展示、服饰销售等方面功能。(2)进一步挖掘我市服饰文化的历史变迁、文化交融、生存环境、生产工艺等,丰富“珠峰民族服饰文化展览会”的展览内容。(3)发挥援藏优势,选择上海、北京、杭州、广州、深圳等市场大、国际性强的大都市举办,进一步扩大我市民族服饰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力。(4)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中国服装协会联合进行合作,选择法国巴黎、德国法兰克福等在服装文化方面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进展国际参展,进一步发挥我市服饰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实施主体:市直相关部门)
{placeholder tag=span i=1060} ●白朗县恰珠编织坊民族手工业建设项目:购置开门染色机烘干机、洗毛机、编织架、精粉机、和条机、条梳机、梳毛机、氆氇编织机、细纱机整套,扩建厂房1096平方米、原材料(羊毛)72000斤、我市销售店100平方米、钢化玻璃棚、技术工培训20人。(实施主体:恰珠编织)
{placeholder tag=span i=1061} ●民族服装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新建服装生产房2258平方米,仓库300平米,办公和职工住宿一体楼670平米,院内硬化850㎡;大门一座;服装生产线机械两套,购置电动缝纫机80套,购置锁边机50台。鹿城江心NC900型多功能电脑绣花机5台;修建日喀则销售点1800平方米(结构为框架结构),购置多功能电脑帽绣绣花机1台。(实施主体:拉孜珠峰老阿妈、仁布康雄亚德、白朗现代)
{placeholder tag=span i=1062} ●白朗县嘎东镇藏靴生产线扩大项目:修建皮革加工厂1560平米、仓库350平方米(结构为框架结构),购置藏靴鞋底加工生产线设备1套(33台)及附属设备(26台)、购置绣花机4台、在日喀则销售店、购买原材料(羊皮、猪皮、意大利皮)、技术培训44人。(实施主体:嘎东藏靴)
{placeholder tag=span i=1063} ●民族皮具手工艺品新建项目:新建手工艺品加工厂;购置原材料,相关设备等。(实施主体:南木林湘水、谢通门乃康)
{placeholder tag=span i=1064} ●羊毛制品加工项目:建立加工基地3700平方米,购置电动缝纫机、编织机等设备、购置原材料配套设施及员工培训。(实施主体:拉孜县珠峰老阿妈、昂仁县卡噶、康马县萨马达合作经济组织)
{placeholder tag=br i=35}
{placeholder tag=span i=1065}五、金银铜器
{placeholder tag=span i=1066}(一)产业概况
{placeholder tag=span i=1067} 金银铜器是西藏地区重要的传统民族手工业类型。作为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中最为普及的器物之一,金银铜器反映了西藏地区居民1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变迁与生活方式变化,记载了西藏人民金属锻制、錾刻、镶嵌、鎏金以及模具制造等工艺的技术变迁,寄托了西藏人民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宗教信仰的情感沉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与经济价值。
{placeholder tag=span i=1068} 西藏铸制金、银、铜器的历史悠久。早在吐蕃王朝时期,铸制金、银、铜的手工业已经形成规模;到公元17世纪,五世达赖喇嘛统治时期,西藏已经建立了官营性质的行业组织体系。西藏地区金银铜器的制作基本依靠手工,制作方法大致相同,即主要经过制模型、制作模子,冲毛坯(冲走范本里的杂物)、灌铅芯(往范本里灌入所要制造的器物的金、银、铜等溶液)、镂花纹、焊接、去污、抛光(或镏金、镏银)、镶嵌等工艺加工过程。
{placeholder tag=span i=1069} 根据使用场合,西藏地区的金银铜产品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是寺院器物,主要包括佛、菩萨等造像,宝瓶、金鹿、金钟等装饰物,以及酥油灯、清水碗、香炉、法器和乐器等经堂供器;二是日常生活器物主要包括酥油壶、青稞酒壶、碗和杯,配饰器,腰刀,头饰,手饰,马饰等产品。
{placeholder tag=span i=1070} 我市是西藏金银铜器的重要产地之一。我市铜器产品的制作历史悠久,能生产制作各种生活用品、装饰用品、以及宗教铜制佛像、寺庙金顶等,我市扎西吉彩的铜器产品更是扬名内外。
{placeholder tag=span i=1071} 我市主要的铜器产品有火炉、锅、瓢、盆、壶、缸、刀鞘、鞍饰、桶箍以及各种装饰用品与宗教用品。我市白银产品加工品种数量更为普遍,其产品包括各式男女戒指、耳环、耳坠、各种头饰、胸饰、腰刀、腰扣、火镰盒、酒壶、勺、筷、碗、盘、碗盖等生活用品以及净水壶、碗、佛灯、坛城、转经筒、沪深佛龛等宗教用品。我市加工制作的黄金产品有宗教用品金佛像、酥油灯和藏医上用的金针以及各类首饰(包括各种镯子、戒指、指环、耳坠、耳环、项链、头饰、胸饰等)。
{placeholder tag=span i=1072} 在企业方面,目前我市有扎西吉彩金银铜器加工厂、江洛康萨铜器产品加工有限公司、珠堆铜铁工艺综合加工厂、孜东金铜制佛古艺中心、多洛金银民族手工合作社、吉定村金银铜器加工合作社、德吉康萨手工金银铜器专业合作社、荣强钦民族传统手工艺金银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夏尔巴民族手工艺品加工厂等十多家金银铜器制作企业,分布于桑孜珠、谢通门、南木林、仁布、吉隆等县(区)。总体来说,金银铜器产业发展存在以下特点:
{placeholder tag=span i=1073} 一是企业规模不大。企业年产值、增加值、利润、从业人员规模等数额较低,所占市场份额有限,企业市场竞争力不高。以我市较大的扎西吉彩金银铜器加工厂为例,2015年产值仅130万元,工业增加值为71万元,利润为30万元,企业从业人员才35人。
{placeholder tag=span i=1074} 二是产业效率不高。我市金银铜器以手工制作为主要生产加工方式,企业较为分散,使用现代机具的企业较少,从业者基本保持着传统的手工生产方式,生产效率不高。
{placeholder tag=span i=1075} 三是市场有待拓展。目前我市金银铜器产品主要为满足寺庙与藏族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缺乏旅游纪念品与高端艺术品。民族手工艺品大多仍采用传统的营销方式,网上销售、电子商务等新型互联网销售途径在行业内应用非常少。
{placeholder tag=span i=1076} 四是工匠人才缺乏。由于生产环境普遍较差,技术学习周期较长,年轻人大多不愿意从事枯燥的金银铜器手工生产,导致从事金银铜器生产的工匠人才严重不足。
{placeholder tag=span i=1077}(二)发展思路
{placeholder tag=span i=1078} 金银铜器是我市重要的特色民族手工业。在规划期内,我市金银铜器产业的发展按照“继承、壮大、创新”的总体思路,以藏刀、金银铜饰品、铜像等产品为重点,以扩大生产规模、丰富产品种类、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品牌建设、创新营销模式、加强人才培养、加强技艺保护为主要任务,在满足民族特需用品前提下,加快促进金银铜器产品从单纯的民族生活特需品向旅游纪念品以及高端艺术品转化,推动金银铜产业规模、质量、效益水平的整体提升。
{placeholder tag=span i=1079}(三)主要任务
{placeholder tag=span i=1080}1.扩大生产规模
{placeholder tag=span i=1081} 一是按照“小企业、大集群,小产品、大行业,小商品、大市场”的思路,鼓励扎西吉彩金银铜器加工厂、珠堆铜铁工艺综合加工厂、孜东金铜制佛古艺中心、多洛金银民族手工合作社等重点企业改善和规范生产和经营环境,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适时引入现代技术和设备,提高产品设计水平和生产能力。
{placeholder tag=span i=1082} 二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逐步加大现代技术装备的引进和推广应用,强化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营销模式创新。
{placeholder tag=span i=1083} 三是扶持和壮大各金银铜器手工艺品加工点、经营户、采购户,支持发展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以及其他形式的联合体,实现金银铜器生产的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与专业化。
{placeholder tag=span i=1084}2.丰富产品种类
{placeholder tag=span i=1085} 一是以藏刀、金银铜饰、佛像等产品为重点,引导各生产企业在现有产品功能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产品功能,并针对不同需求市场,采用相应的生产方式,推动产品结构从单一的日用品为主向日用品、旅游商品和艺术品并重的方向转变:针对艺术品市场,通过传统制作方式,小规模、小批量生产藏刀、铜像、金银铜碗等产品,满足消费者对真实性、原真性、原创性价值的满足;针对中低端市场,通过特殊工艺的保护,知识产权的转让,进行大批量工业化生产藏刀、金银铜饰等旅游纪念品,满足消费者对旅游纪念品需求。
{placeholder tag=span i=1086} 二是支持企业针对不同客源地、教育背景、收入水平的游客,开发多样化、多层次的金银铜器产品,满足各种消费群体的需求。在延续销路旺盛老产品生产的同时,不断推出新材料、新工艺、新设计的新产品,形成完善的特色手工业品体系。
{placeholder tag=span i=1087} 三是引导企业进行产品研发、设计与生产环节上的创新。在研发环节上,应深度挖掘我市地方文化特色,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结合时代要求进行产品研发;在设计环节上,以满足细分客户的价值需求为目标,提炼产品的差异化诉求,借助时代所赋予的新理念、新材料使创意得以完美体现;生产环节方面,通过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运用,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
{placeholder tag=span i=1088}3.提高产品质量
{placeholder tag=span i=1089} 一是鼓励企业加大对金银铜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营销、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的科学设计,形成从原材料采集、产品研发、工艺设计、生产制作、包装、市场营销、服务、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等一整套完善的行业体系。
{placeholder tag=span i=1090} 二是按照民族特需品、旅游纪念品和高端手工艺品和艺术品,分别制定相应的产品标准,对原材料选用、制作工艺、技术要求、标志包装等方面进行规范,通过制定行业标准,严格产品质量认证,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工艺水平和产品设计水平。
{placeholder tag=span i=1091} 三是支撑企业借鉴国内其他地区以及国外成功经验,适时引入现代技术和设备,提高金银铜器生产企业装备技术水平,推动民族传统工艺与现代装备、技术的结合。
{placeholder tag=span i=1092} 四是引导企业增加产品种类,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在保持原有金银铜器产品民族风格、地方特色和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根据市场信息和时代需求,积极研发新产品。
{placeholder tag=span i=1093}4.提升企业品牌
{placeholder tag=span i=1094} 一是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制定全市金银铜器重点品牌培育库,分梯次备选中国驰名商标、西藏著名商标,组织专家对入选培育库的品牌和企业开展品牌建设专业知识培训,引导企业加强商标注册和专利申请工作,强化企业品牌建设、保护和推广意识。
{placeholder tag=span i=1095} 二是整合现有金银铜器品牌,开发优势品牌,统一注册“珠峰特色金银铜器”品牌,加大产品知识产权保护、注册商标专利申请的工作,支持扎西吉彩金银铜器加工厂、珠堆铜铁工艺综合加工厂、孜东铜制佛技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条件成熟的相关企业在进一步完善设施与条件的基础上,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
{placeholder tag=span i=1096} 三是充分发挥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作用,组织开展企业质量信誉和质量诚信承诺活动,严厉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品牌企业合法权益,为名牌产品及品牌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placeholder tag=span i=1097}5.加大推广力度
{placeholder tag=span i=1098} 一是与旅游业相结合,支持金银铜器企业在我市重点旅游景区、景点设立金银铜器产品购物场所,并依托金银铜手工艺产品生产的动态性,推广体验营销,展示手工艺制品及其制作过程,让旅游者参与其中,以增强体验,刺激购买欲,并提供产品定制服务。
{placeholder tag=span i=1099} 二是与会展业相对接,组织金银铜器生产骨干企业、民间艺人参加由援藏省市和各行业部门组织的各类文化产业博览会、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经贸展销会等,拓宽营销渠道。
{placeholder tag=span i=1100} 三是实施“互联网+”战略,引导金银铜器生产企业和生产者积极发展电子商务,采用“互联网+”营销模式,探索实行“O2O”(线上线下)模式,建立网上网下、本地异地销售网络。
{placeholder tag=span i=1101}6.加强人才培养
{placeholder tag=span i=1102} 一是把金银铜器手工艺技能纳入全市职业技能培训范围,明确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标准和培训流程,开展技能培训与水平评定。
{placeholder tag=span i=1103} 二是实施农牧民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加大面向广大农牧户、农牧民的技能培训,充分采用在线培训、广电培训、光盘培训等新媒体优势。
{placeholder tag=span i=1104} 三是采用引进来(聘请专家)、送出去(委培、代培)、企业内部传帮等多种方式,扩大培训覆盖面,力争尽快培养一批素质较高、技艺成熟、职业稳定的民间手工艺人。
{placeholder tag=span i=1105} 四是依托龙头骨干企业,打造一批集研发、生产、展示、销售为一体的培训基地,加快培养若干个自治区级、国家级金银铜器手工艺大师。
{placeholder tag=span i=1106} 五是制定科学、标准、量化的大师和工匠评定办法,认定若干个市级金银铜器手工业大师和匠人,鼓励金银铜器手工艺人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等申报评选。
{placeholder tag=span i=1107} 六是完善师承制度,依托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艺人等优势资源,通过技艺传承,培养骨干精英人才。
{placeholder tag=span i=1108}7.加强技艺保护
{placeholder tag=span i=1109} 一是建立我市民族手工业协会金银铜器产业分会,依托行业协会,全面调查、登记、收集、整理金银铜器生产的技术、人才、原材料等档案,建立民间工艺图文资料数据库,从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存续和保护的角度,对其中梳理和认定,尽快确立保护重点项目。
{placeholder tag=span i=1110} 二是组织金银铜器民间工艺艺人积极申报国家及区级工艺美术大师。建立金银铜器生产工艺保护研究中心、工艺人才信息资料库和工艺人才培训中心,培养传承人,传承和保护工艺技术。
{placeholder tag=span i=1111} 三是利用民族手工业奖励基金,给予在继承、保护、发展金银铜工艺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一定的奖励。
{placeholder tag=span i=1112}(四)重点项目
{placeholder tag=br i=36}
{placeholder tag=span i=1113} 表6-5 主攻方向-金银铜器重点项目
{placeholder tag=table i=1417}{placeholder tag=span i=1114} ●日喀则珠峰特色藏刀工业旅游示范点项目:为了进一步发挥我市藏刀品牌影响力,提高藏刀产品的附加值。在规划期内,加强藏刀与旅游业的融合,依托藏刀手工艺的活态性,拟规划在我市区民俗园内建设集藏刀产品设计研发、生产加工、产品展示、交易集散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珠峰藏刀特色生产、展示、销售示范点,进一步提高藏刀的经济效益与品牌效益。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珠峰藏刀特色展示区、销售厅、生产车间、仓库以及营销管理办公点,开发体验式旅游,展示藏刀手工艺制品及其制作过程,让旅游者参与其中,以增强体验,刺激购买欲。(实施主体:拉孜藏刀研发中心、谢通门卡噶多洛)
{placeholder tag=span i=1115} ●孜东金铜制佛工艺中心生产基地新建项目:以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技艺为宗旨,集作品展示、制作演示、互动体验、技艺培训和学术研讨等多项功能为一体,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平台。新建厂房,购置加工设备机器一套,购买原材料,培训技术人员40人;增加厂房功能,建设孜东铜器特色旅游产品展销中心。(实施主体:孜东金铜制佛古艺中心)
{placeholder tag=span i=1116} ●金银铜器生活必需品工艺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新建加工房1000平方米及技术人员生活房300平方米为框架结构;围墙硬化等设施。购买银器加工及民族服饰等设备21套。(实施主体:扎西吉彩、定日县文旅公司、南木林县芒热乡集体)
{placeholder tag=br i=37}
{placeholder tag=hr i=65}{placeholder tag=br i=38}{placeholder tag=span i=1118} 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西藏发展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采取综合举措,加大对青藏高原空气污染源、土地荒漠化的控制和治理,加大草地、湿地、天然林保护力度。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
{placeholder tag=span i=1119} “十三五”期间,我市民族手工业发展要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绿色发展理念,以保护和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建立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发展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placeholder tag=span i=1120}一、环境影响
{placeholder tag=span i=1121} 民族手工业中藏毯、藏式服装等涉及到羊毛、牦牛毛等剪收和毛纱洗印染等;藏香业涉及到部分名贵天然藏药材采收;唐卡业涉及到部分植物颜料的采收和部分矿物颜料的开采;民族特色手工旅游制品中的金银器、玉器则涉及到金属矿、玉石矿等开采;藏式家具涉及到木材砍伐等。我市资源物种丰富、种类繁多,矿产资源相对充足,但草场容量有限,特有生物的生长周期普遍较长,分布范围狭窄,生态环境脆弱。
{placeholder tag=span i=1122} 民族手工业发展过程中受利益驱动可能会出现原料资源的不合理采集和废水、乱排废物、乱堆等问题,必将加重草原、森林、大气、水等资源的环境压力,可能导致草场的退化、物种的失衡、生态的破坏。
{placeholder tag=span i=1123}二、保护目标
{placeholder tag=span i=1124} 适度开发和科学利用名贵藏香药材、羊毛、牦牛毛、木材等特色资源,坚持走资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循环经济利用率高、产业链匹配合理的民族手工业发展道路。建立固、液、气等废弃物回收和再利用体系,做到污染物零排放。坚决守住生态底线,减轻民族手工业发展对生态环境压力,确保民族手工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生产技术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节能减排科学化、生产工艺环保化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placeholder tag=span i=1125}三、主要任务
{placeholder tag=span i=1126}(一)实现清洁生产
{placeholder tag=span i=1127} 积极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更新生产设备,降低生产消耗,减少或不排污,将产业发展和环保一体化,将污染消除在生产过程中。提高资源利用率、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水重复利用率,达到行业清洁生产先进水平。
{placeholder tag=span i=1128}(二)实现资源节约
{placeholder tag=span i=1129} 推广应用节能环保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促进对名贵药材、金属、玉石、羊毛等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能力,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优质民族手工艺品,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减少原材料消耗。
{placeholder tag=span i=1130}(三)实现达标排放
{placeholder tag=span i=1131} 项目建设坚持“防治污染的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原则,制定和实施减排措施。鼓励藏毯纺织业洗毛、地毯纱染色生产工序的专业化,运用新工艺、新技术解决洗毛、印染过程的高污染、高耗水等难题,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
{placeholder tag=span i=1132}四、重点措施
{placeholder tag=span i=1133} 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发展,采取积极的环境保护措施,避免或降低产业发展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placeholder tag=span i=1134}(一)合理开发、保护资源
{placeholder tag=span i=1135} 正确处理羊毛、名贵藏药材、木材等资源的保护、培育、合理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保护第一、大力培育、合理利用”的原则。以保护为基础,在资源允许的范围内科学合理加以开发利用。
{placeholder tag=span i=1136}(二)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placeholder tag=span i=1137} 民族手工业生产企业要依据《节能条例》《能源法》制定本企业的《能源管理办法》《节电管理制度》《节气管理办法》《循环水管理办法》等,把节能减排任务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生产的各个环节,制定出能源和用水、碳排放定额,实行计算机控制记录,并实现严格的奖惩制度。
{placeholder tag=span i=1138}(三)优化工艺、生态优先
{placeholder tag=span i=1139} 原生态文化保护原则——日喀则唐卡、藏服饰、藏毯、藏香、藏式家具、藏药等传统手工艺是本区藏文化的主要成分和优秀代表,使其得以传承是民族文化发展的使命。但这些手工艺生产的用材来源主要依赖于本地天然森林、草原等环境,因此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这些传统手工艺文化得以延续的基础。
{placeholder tag=span i=1140} 使用非国家保护物种为用材原则——日喀则唐卡、藏毯、藏服饰、藏药等手工生产用材中含有国家重点保护对象,要在材料构成方面进行改进,开发新产品避免使用国家保护物种,使得传统手工艺文化更为符合生态文明价值观。
{placeholder tag=span i=1141}(四)加强监管、控制总量
{placeholder tag=span i=1142} 确保新、改、扩建项目满足国家和西藏规定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控制民族手工业企业的污染物新增排放量。严格实行项目环评审查、审批与总量控制挂钩体系。对没有排污总量指标的建设项目不予审批,未完成污染限期治理任务的企业不予审批。对改、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采取“以新带老”“以大代小”的措施,实行“增产不增污”。
{placeholder tag=span i=1143}(五)完善机制、严格把关
{placeholder tag=span i=1144} 严格开发建设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严把生态环境关、产业政策关、资源消耗关,落实好环保“一票否决制”,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制度和考核体系。以传统手工业的工艺与环境关系分析为基础,形成科学认识,在此基础上,以生态文化的理念为指导,提出和制定我市传统手工业及其转型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
{placeholder tag=span i=1146} 一、理念领先保障
{placeholder tag=span i=1147}(一)提升认识高度
{placeholder tag=span i=1148} 发展民族手工业,是西藏自治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符合西藏和我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民族手工业,决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不仅是工业和信息化部门、旅游部门的事情。全市各县(区)人民政府要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助推区域精准扶贫、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民族和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创造力的高度,认识发展民族手工业的重要性。要通过观念梳理、理念领先,理顺民族手工业的产业地位,各级部门都要关心和支持民族手工业的发展,在全社会树立起民族手工业是我市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窗口产业、全域旅游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动力产业以及对外交流的平台产业的认识。
{placeholder tag=span i=1149}(二)繁荣珠峰文化
{placeholder tag=span i=1150} 民族手工业产品是珠峰文化的重要载体,要在我市各级机关、政府部门开展对发展民族手工业重要性认识的再学习,形成人人讲文化、层层重视民族手工业发展的社会风气,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民族文化载体建设和民族手工业发展,提高文化自信、产业自信、行业自信,逐步形成我市民族手工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激励机制和发展模式。
{placeholder tag=span i=1151}(三)创新发展方式
{placeholder tag=span i=1152} 试点推进“工业旅游”,要深入挖掘民族手工业文化资源,主动融入旅游产业体系,把握重点、主次分明、逐步推进,突出发挥其在丰富旅游内涵以及外来游客“留得住”等方面的作用,整合力量,打造一批“传统手工业游”试点集聚区、试点企业,并积极融入到“红河谷之旅”等重点旅游线路,让我市民族手工业与旅游热门景点相辅相成,集设计、生产、展销、观赏、体验于一体,让民族手工业吃上“旅游大餐”。主动融入“互联网+”,运用新媒体传播民族手工业文化形式和特色,以时尚、商业定制、公益教育等形式探索开发合适的传播渠道,探索新媒体营销推广模式。运用新闻媒体和广告、微电影、微纪录片等形式,加强工艺美术大师、领军人物、知名品牌、龙头企业的宣传推广,扩大民族手工业产业国内外影响力。积极引导民族手工业企业利用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渠道,探索个性化定制服务,支持骨干企业参加区内外展会,积极开展产品展示展销、投资合作;扶持骨干企业开拓周边国家和内地市场。
{placeholder tag=span i=1153}二、政策扶持保障
{placeholder tag=span i=1154} 民族手工业在我市还处于产业化初级阶段,尤其需要在政策层面上予以扶持。
{placeholder tag=span i=1155}(一)用好用足现有政策
{placeholder tag=span i=1156} 要用足国家及有关部门、援藏省市对少数民族文化和特色民族手工业的扶持政策及对西藏的特殊优惠政策,注重利用政策杠杆,加快从“输血”到“造血”的进程,从单纯输入资金逐步向给予政策、扶持产业发展,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转变。积极组织重点民族手工业企业申请国家民委、文化、旅游、商务、教育、科技等部门的专项资金和西藏自治区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及奖补资金。用足用好西藏特殊优惠金融政策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精准扶贫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积极扶持和壮大珠峰特色手工业发展,紧紧依托各项投融资保障机制,切实整合信贷资金,创新服务产品、简便贷款手续,不断加大信贷资金投入力度。对于符合相关扶贫贴息贷款政策的一律纳入产业扶贫范畴,按照1.08%的扶贫贷款利率政策予以扶持。
{placeholder tag=span i=1157}(二)财政金融支持政策
{placeholder tag=span i=1158} 要从实际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政策,增加对民族手工业创业创新的扶持,扶持民族手工业发展。
{placeholder tag=span i=1159} 在财政政策上,争取国家一般财政转移支付和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专项财政转移支付,用于加快特色手工业整合发展步伐、加快民族手工业创新能力和产业科技提升,对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产业生态的环境保护,对关系到工艺传承、特色工艺推广的遗产保护、手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
{placeholder tag=span i=1160} 在金融特殊安排上,加大民族手工业发展资金支持力度,集中力量办大事,每年支持一批重点民族手工业项目,奖励为民族手工业做出贡献的手工艺大师;在形式上,要注重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杠杆来鼓励全社会对民族手工业进行捐赠和支持,同时增加政府购买服务,鼓励集体、企业、个人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资助民族手工业发展。
{placeholder tag=span i=1161}(三)积极创新支持模式
{placeholder tag=span i=1162} 由市政府相关部门统筹规划,建立我市民族手工业产业App,接受利用互联网和SNS传播的特性,用团购+预购的形式,让民族手工业{placeholder tag=span i=1163}企业{placeholder tag=span i=1164}、{placeholder tag=span i=1165}艺术{placeholder tag=span i=1166}家或个人对公众展示他们的创意,争取进藏旅游预定者及社会大众的{placeholder tag=span i=1167}关注{placeholder tag=span i=1168}和支持,在app平台上,按游客需求定制或DIY“人生最高海拔”纪念章、游客塑像、蜡烛台、转经筒、欢喜佛等。募集项目资金,获得所需要的资金援助,拓宽市场并组织规模化生产。借力全国政协“打造318国道自驾游产业经济带”提案,对接有关援藏省市,将部分援藏资金用于沿318国道民族手工业产品展销、民族服饰展演,使自驾游旅游者从318国道起点(上海人民广场)直至终点我市樟木口岸,一路领略我市民族手工业风采,传播我市珠峰文化品牌。
{placeholder tag=span i=1169}三、体制机制保障
{placeholder tag=span i=1170}(一)国际经验借鉴
{placeholder tag=span i=1171} 发展手工业,传承民族文化多样性,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形成了一些可资借鉴的模式。一是墨西哥、美国、加拿大等美洲国家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资本技术推动型发展机制;二是韩国或日本将民族手工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传承与发展,实施政策扶持下的政府主导型产业发展机制;三是以荷兰、意大利、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则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基础,走文化资源驱动型发展道路。其中,日本发展民族手工业的经验可供借鉴。
{placeholder tag=span i=1172} 日本采用“产学官”相结合的民族手工业发展方式,政府提供法律保障、政策及经费支持,学术及研究机构帮助做好工艺改进、技术创新、市场预测及发展前景等服务,企业通过与政府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来谋求自身的发展。日本政府对民族手工业实施管理的部门众多,如文部科技省、经济产业省、总务省及各级地方政府,都对民族手工业从资金到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为扩大日本民族手工业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日本文部省每年花费上亿日元的财政经费用于民族手工业的保护与传承,如采取综合援助的方式鼓励本国民族手工业企业和社会组织到世界各国举办具有日本文化特色展演。日本政府还通过设立恳谈会、幕僚会等形式,研究商讨发展对策,推动民族手工业发展。对振兴地区和地方文化传承,政府也有明确的政策支持。如要求地方政府支援手工业创新活动,包括挖掘、振兴具有特色的文化遗产、民间艺术、传统工艺等。
{placeholder tag=span i=1173}(二)体制创新格局
{placeholder tag=span i=1174} 要强化组织领导,合力推动工作。建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的民族手工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工信、财政、工商、民政、科技、文化、旅游、税收、金融等部门管理职责,协调民族手工业、文化旅游、藏医藏药等各专项规划,调适民族手工业资源配置方向、开发和保护特色民族手工业资源、主导民族手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搭建民族手工业发展平台。强化各有关部门联动机制建设,明确责任分工,解决多头管理、信息不能共享、合力不强等问题。
{placeholder tag=span i=1175} 要准确定位职能,注重顶层设计。突出“长远有方向、中期有目标、近期有计划、年度有方案”的政府职能重点,形成“谋划长远、规划中期、计划滚动、安排当年”的工作格局,通过规划对全市民族手工业的战略定位、发展重点、具体措施和建设步骤统一认识,把握方向,层层落实。制定民族手工业发展考核办法,将民族手工业发展纳入县乡、市直相关部门年终考评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专项目标考核机制。
{placeholder tag=span i=1176} 要理顺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机制。采取以政府为主导、以民族手工业市场需求为驱动,以提升民族手工业竞争力为导向、以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珠峰品牌项目为纽带,以吸引相关领域高端人才为核心的民族手工业可持续发展机制。要充分调动企业和民间发展民族手工业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成立民族手工业企业联合会、民族手工业行业协会、民族手工业旅游促进中心等企业自主团体和民间组织,形成政府、企业、民间互动融合的管理体制。
{placeholder tag=span i=1177}(三)产品认证体系
{placeholder tag=span i=1178}民族手工艺品千差万别,一般没有{placeholder tag=span i=1179}国家标准{placeholder tag=span i=1180}和行业标准。为确保收藏类民族特色手工业产品的原真性、礼品类民族特色手工业产品的在地性和保真性、旅游纪念类民族特色手工业产品的价值等级、民族特需类手工业产品的功能性,我市要率先成立藏族手工业产品等级认证机构,在满足本市民族手工业产品生产、销售质量监控的同时,逐步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为四省藏区输出藏族手工业产品认证经验和管理规范。
{placeholder tag=span i=1181}四、{placeholder tag=span i=1182}人才智力保障
{placeholder tag=span i=1183} 人是产业发展的基石。民族手工业是依靠人的创新思维、智慧才华和技能,借助于高科技对民族手工业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民族手工业需要原创型人才(包括民间工艺能人)、展现型人才(包括工艺传承人)、民族手工业管理人才、民族手工业服务人才和民族手工业{placeholder tag=span i=1184}金融{placeholder tag=span i=1185}人才。然而,由于历史和地域原因,我市手工业人才培养较滞后,民族手工业人才队伍尚不健全,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民族手工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根据实地调查,我市藏香、唐卡、藏毯、藏族服饰、藏族家具等产品生产企业,年轻的技能型人才普遍缺乏,有些家庭作坊,父辈手艺高超,但孩子不愿传承其技艺,宁愿出门打工,或从事其他经济活动。对此,要花大力气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建立健全人才队伍的培养、管理和激励机制,优化民族手工业人才发展环境,加强民族手工业队伍建设。
{placeholder tag=span i=1186}(一)推进人才认证
{placeholder tag=span i=1187} 要挖掘、用好、用活现有人才,拓展创业平台建设,营造民族手工业创业的良好环境和条件,通过人才认证、晋级,把民族手工业专业人才和民族手工业经营管理人才吸引到相关的手工业企业和管理部门,把民族工艺传人认证为不同等级的工艺师(如工艺员、工艺师、高级工艺师),经过技艺提高,符合条件者可逐级晋升,将德艺双馨、手工精湛的民族手工艺人才,培育成民族手工艺大师,将杰出的管理者培育成民族手工业企业家,使民族手工业人才创业有机会、传承有资源、发展有空间。
{placeholder tag=span i=1188}(二)多方引进人才
{placeholder tag=span i=1189} 以项目引才、产业聚才,保障手工业人才工作的专项投入,引进高层次设计人才,壮大民族手工业专业人才队伍;多方引入智力资源,聘请国内外著名的民族手工业研究专家、业内知名企业家、行业协会代表等多方面人才,成立我市民族手工业发展咨询委员会,就民族手工业发展战略、项目布局、政策措施等进行长期跟踪研究。
{placeholder tag=span i=1190}(三)建设人才摇篮
{placeholder tag=span i=1191} 要提升我市职业院校办学层级,增设与民族手工业对接的新型专业,大力培养当地“永久”牌手工业创业与经营管理能人,尤其要进一步培养并留住藏汉语言兼备的设计、管理人才;设立我市民族手工业创新创业实验区,结合我市“双创”工作,积极整合财政资金,支持民族手工业人才创业工作。紧密结合人社、妇联、团委、发改等部门的职业技能培训,整合现有资源,统筹使用相关资金,广泛开展民族手工业技能培训,加大民族手工业传承教育、员工上岗培训和人才智力引进,定向、定期培养各类专业人才,逐步壮大技艺成熟、职业稳定的民族手工艺产业工人队伍,确保产业行稳致远。
{placeholder tag=br i=40}
{placeholder tag=hr i=66}{placeholder tag=br i=41}
{placeholder tag=span i=1192}附件:{placeholder tag=span i=1193}国内外民族手工业发展案例专题研究
{placeholder tag=br i=42}
{placeholder tag=span i=1194} 第一部分:国外手工业发展
{placeholder tag=span i=1195} 一、德国
{placeholder tag=span i=1196} (一)案例
{placeholder tag=img i=71}
{placeholder tag=span i=1197}1710年,萨克森选帝侯兼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在迈森建起欧洲第一家瓷器手工场。从此,迈森瓷器就享有“欧洲第一名瓷”的美誉。
{placeholder tag=span i=1198} 底部带有蓝色“交叉双剑”商标的迈森瓷器,自诞生之初就是彰显财力与地位的藏品物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身处“轻度奢侈品”产业的迈森瓷器也在亏损与盈利之间跌宕反复。
{placeholder tag=span i=1199} 迈森瓷器是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它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为普通大众所熟悉,手工制瓷技艺一直由政府推动传承。
{placeholder tag=span i=1200} 萨克森州政府于2014年提供资金成立了迈森瓷器基金会。基金会接管了迈森瓷器博物馆与迈森瓷器技师学校,将两者与盈利部门剥离,以确保技艺的传承不受商业环境的影响。
{placeholder tag=img i=72}{placeholder tag=span i=1201}每年从德国各地来迈森瓷器学习的年轻人有8至12位。然而,瓷器制造需要高精度的手工技艺,学业周期长达3至5年。对年轻人来说,在迈森度过四五年的小镇生活,并非易事。好在瓷器工艺对从业人员的数量要求不高,只需要真正有才华、耐得住寂寞的学生。
{placeholder tag=span i=1202} (二)启示
{placeholder tag=span i=1203} 本案例是地方政府将本地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手工业通过成立基金会的形式,接管或建立公益性的博物馆、技师学校,确保手工技艺核心部分能够传承下去,避免受到商业环境的不利影响。而产品经营依然由企业进行商业化运作。
{placeholder tag=span i=1204} (三)法制化管理
{placeholder tag=span i=1205} 1897年普鲁士统治时期,德国政府颁布了《手工业保护法》,将组织学徒培训的权利交付给手工业行会。值得注意的是,该法律摒弃了传统行会妨碍经济自由的做法,规定手工业行会决不能采取传统的“市场保护行动”来保护某一行业的发展。在该法律的支持下,1900年德国各地共成立71个手工业行会,如今还有53个手工业行会,由德国手工业总会统一管理。
{placeholder tag=span i=1206} 德国所有的手工业企业都必须加入行会,接受其监督和管理。尤其在职业教育培训方面,均由手工业行会考核并颁发相关从业资格证书。可以说,德国著名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离不开手工业行会严格的学徒培训管理,这也保证了从业人员的高技艺水平。
{placeholder tag=br i=43}
{placeholder tag=span i=1207} 二、西班牙
{placeholder tag=span i=1208} (一)案例
{placeholder tag=img i=73}{placeholder tag=span i=1209}西班牙巴伦西亚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2016年世界丝绸之都。鼎盛时,在巴伦西亚的贝尤特区,丝绸作坊多达3000至5000家。贝尤特区的丝绒纺织工艺尤为独特,以至于这里的丝绒纺织工人都被称为“贝尤特匠人”。
{placeholder tag=span i=1210} 2016年,巴伦西亚政府在位于贝尤特区的“巴伦西亚丝绸艺术学院”旧址上设立了巴伦西亚丝绸博物馆。博物馆展出了西班牙黄金时代的服装素描图和丝绸面料样品,以及数台古老的纺织机。
{placeholder tag=span i=1211} 西班牙传统手工艺种类丰富,包括纺织、陶瓷、皮革、雕刻、刺绣等。可喜的是,几乎每项工艺都在经历了工业化的冲击后,找到了出路和立足点。
{placeholder tag=span i=1212} 大规模工业化的来袭,让纯手工丝绸作坊几乎不复存在,如今,市面上售卖的大多是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生产的丝织品。手工织一匹丝绸需要大半年时间,机器仅一天左右就能完成。
{placeholder tag=span i=1213} 活下来的手工艺企业都将工业生产与手工创作相结合,在“艺术”上取胜。例如,一些小型家族陶瓷作坊购买了机械生产的陶瓷胚子,只进行上釉料、绘制纹路等需要手工创作的部分,艺术不会消亡,手工艺和手工艺人也不会湮灭。
{placeholder tag=span i=1214}当前,西班牙传统手工艺行业已经走出低谷。卡斯蒂亚——拉曼查大区政府通过与各大手工艺人民间团体及协会组织合作,设立了专项保护资金,每年划拨20万欧元的援助,用来提高手工艺企业在销售产品上的竞争力,下一步将会改善手工作坊的工作条件。
{placeholder tag=span i=1215} 西班牙政府十分重视对手工艺品出产地品牌的保护,授予一些企业或手工艺品特产地区以特许商标或地理标志,从机制上保护和鼓励传统手工艺产业的发展。此外,政府还设立奖章来保护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人,鼓励更多“新鲜血液”加入传统手工艺行业,激发更多创作活力。2016年,卡斯蒂亚——拉曼查大区政府颁发的“匠人奖章”数量是去年的4倍。此外,西班牙各地每年都会举办手工艺展,为手工艺作坊提供交流平台和更多商机。
{placeholder tag=span i=1216} (二)启示
{placeholder tag=span i=1217} 传统手工业很容易受到机器大工业的冲击,西班牙的传统手工业是在适应机器大生产的基础上,找到传统手工业存在的立足点,那就是艺术是无可替代的。用机器生产解决基础部分,提高传统手工业的生产能力,保存和发展手工业的艺术部分。
{placeholder tag=span i=1218} 任何手工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手工业匠人。政府对产地、匠人、企业进行认证,并举办各种节庆展销活动,对传统手工业产品进行推广。
{placeholder tag=span i=1219} 西班牙的传统手工业是在适应现代化生产的基础上保护和发扬传统艺术的核心内容。
{placeholder tag=span i=1220} (三)法制化管理
{placeholder tag=span i=1221} 西班牙各自治区拥有各自的手工业管理办法。
{placeholder tag=span i=1222} 卡斯蒂亚——拉曼查大区2002年颁布《手工业管理和发展法》,法规要求手工业委员会对手工艺人进行注册和审核,并发放手工艺人证。大区政府对手工业企业的创立、扩张和现代化进行补助,为手工艺展览、手工业各协会提供支持和资金援助等,还设立了专门的手工艺推广部门。
{placeholder tag=br i=44}
{placeholder tag=span i=1223} 三、英国
{placeholder tag=span i=1224} (一)案例
{placeholder tag=span i=1225}西服发源于英国,萨维尔街是英国西服的诞生地,这就形成了独特的西服文化。人们认为手工艺可以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而这种价值只有在转化为商品后,才能对手工艺品产量与质量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
{placeholder tag=span i=1226} 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认为,“来自萨维尔街,已成为工艺超群、质量卓越、精益求精的另一种表达”。
{placeholder tag=span i=1227} 萨维尔街的裁缝们专心致志地工作,认真而投入。一般来说,在萨维尔街当学徒,制衣最少要学5年,制裤需要3年,而要成为大师级人物,则需要一生时间。
{placeholder tag=span i=1228} 如今,萨维尔街作为“全球男装定制圣地”的声誉日隆。身着一套萨维尔街的定制西装,成为身份的象征。萨维尔街吸引到国际大品牌前来入驻,想挤跑这里的传统作坊。意大利名牌阿玛尼就曾公开说,“萨维尔街即将成为历史”,并效仿萨维尔街,开始提供高级定制服务。
{placeholder tag=span i=1229} 但是萨维尔街的品牌影响力,西服历史文化传统的号召力,在政府和行业协会的保护下,抵挡住了这些国际著名奢侈品的冲击。
{placeholder tag=span i=1230} (二)启示
{placeholder tag=span i=1231} 对悠久的手工艺品牌进行地域化管理。维护地域文化传统,形成地域文化精神,将地域品牌成为手工艺品牌的标识,让竞争中无法模仿,也无法超越。
{placeholder tag=span i=1232} 政府成立行业协会,负责对地域文化品牌的打造,以及对技师人才的培养。
{placeholder tag=span i=1233} (三)法制化管理
{placeholder tag=span i=1234}早在12世纪英国手工业就开始了学徒制,1563年颁布《工匠学徒法》,这是首次以法律形式规范学徒应有的基本权益。1964年,颁布《产业培训法》,标志着英国开始对现代学徒制的探索。1993年,英国宣布引进“现代学徒制”,1995年推出“高级现代学徒制”。2004年,英国开始构建新学徒制体系,取消学徒年龄上限,建立“青年学徒制”。2009年颁布《学徒制、技能、儿童和学习法案》,对学徒制专门立法。
{placeholder tag=span i=1235} 学徒级别分为学徒制、高级学徒制、高等学徒制,学徒只有完成规定课程并得到认可,才能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英国学徒制实现了工作与教育的互动,满足了不同层次人员的不同技能需要,还可以直通普通高等教育。
{placeholder tag=span i=1236}
{placeholder tag=hr i=67}第二部分:国内手工业案例{placeholder tag=br i=45}
{placeholder tag=br i=46}
{placeholder tag=span i=1237} 一、苏绣一条街:江苏苏州镇湖苏绣
{placeholder tag=span i=1238} (一)案例
{placeholder tag=span i=1239} 苏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以其表现手法细腻,逼真而闻名。江苏镇湖因其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成为养蚕织绣的好地方。镇湖历史悠久,文化传统深厚,集中体现了吴文化和太湖文化的精髓。自古以来,镇湖就盛产刺绣,刺绣在镇湖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并长期作为镇湖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目前,镇湖人均年收入的70%左右来自刺绣产业。
{placeholder tag=span i=1240}2000年镇湖建成了集生产、销售、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镇湖苏绣一条街,把农村分散的刺绣制作,整合到镇区,形成了拥有300多家绣庄的特色文化街,成为镇湖的一条风景线和文化标志,使镇湖苏绣呈现出更加蓬勃发展局面,洋溢着刺绣文化的浓郁氛围,刺绣销售量也因此每年呈现30%左右的增长幅度。
{placeholder tag=span i=1241}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不懈努力,镇湖苏绣对外影响不断扩大,品牌不断提升,1998年和2000年,镇湖先后被江苏省和文化部命名为“刺绣艺术之乡”;2001年,被国家农技协、特色农业办公室命名为“中国刺绣基地镇”;2005年,镇湖苏绣被第一批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6年被文化部命名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9年,镇湖入选纪念改革开放30年中国创意城市“文化名片”;2011年,镇湖被中国创意产业年度大奖授予“最佳创意产业园区奖”,镇湖“绣品街”被评为“全国特色商业街”;2013年镇湖被江苏省文化厅命名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镇湖苏绣艺术馆景区被国家旅游局授AAAA级旅游景区;2014年,苏州镇湖刺绣艺术馆有限公司被文化部批准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placeholder tag=span i=1242} 镇湖苏绣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镇湖苏绣从以往的农民副业到如今的主业,极大地致富了农民,刺绣产业成为广大农民创业、就业的平台,农民的收入得到了持续增加。农民家庭收入的75%以上来自刺绣收入,产生“刺绣老板”1000多人。刺绣经济的发展壮大,还使镇湖从过去的“接包”加工刺绣产品转为“发包”,带动了周围乡镇大批农民的就业。
{placeholder tag=span i=1243} 镇湖苏绣销售量呈逐年增长趋势,销售额由2007年的7.7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12.8亿元,增长幅度达到66%。
{placeholder tag=span i=1244}经过多年的发展,镇湖苏绣产业规模初显,优势逐步确立,无论是基础绣娘队伍、绣娘的技艺水平,还是刺绣销售,都排在国内各个绣种之首,并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刺绣生产交易集散地。镇湖也由原来名不见经传的湖边水乡,变成了一个国内知名、世界有声的文化名镇。
{placeholder tag=span i=1245} (二)启示
{placeholder tag=span i=1246} 结合国家特色小镇建设,汇集苏州传统刺绣的名家,打造以苏绣文化为底蕴,旅游开发为龙头,集刺绣生产、展示、销售为一体的手工艺文化特色商业街。
{placeholder tag=span i=1247} 苏绣一条街由政府推动,企业整体开发,民间刺绣手工艺人经营,乡村传统家庭作坊为后盾,在整个刺绣行业都受到大工业生产冲击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
{placeholder tag=span i=1248} 该案例的主要特色包括:
{placeholder tag=span i=1249} 1.以苏绣一条街为主体的国家特色小镇建设;
{placeholder tag=span i=1250} 2.传统刺绣特色观光、体验、文化讲座等内容的旅游开发带动;
{placeholder tag=span i=1251} 3.民间刺绣艺人个体经营;
{placeholder tag=span i=1252} 4.乡村家庭刺绣生产形成积少成多的规模化效应。
{placeholder tag=br i=47}
{placeholder tag=span i=1253} 二、浏阳花炮
{placeholder tag=span i=1254} (一)案例
{placeholder tag=span i=1255} 首先对花炮产业进行企业改制。花炮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传统的手工艺生产,较容易产生安全问题。浏阳人提出了“更新观念,精心部署,强化措施,加快发展”的发展思路,对700多家企业全部进行改制,强制性取缔上万家非法生产的手工作坊,开始现代化标准化工厂改造。
{placeholder tag=span i=1256} 其次,利用技术创新,推进传统手工艺和现代工业文明的嫁接。建立长沙市花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动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姻实行技术合作,先后攻破一批技术难关。利用电脑软件开发新产品,加强新产品的研发力度。一大批高空、定向、定位、无烟、合光等高科技含量的环保、安全花炮得到开发利用。开发了“蓄能发光材料显字技术”、“燃放方案设计电脑软件开发项目”,完成计算机无限网桥音乐控制系统点火设备研发,填补了国内空白;合作研发集延时、安全、增字特色为一体的AQ—888烟花增效剂,实现花炮原辅材料的革命性突破。
{placeholder tag=span i=1257} 2004年6月29日,烟花炮竹安全氧化剂“华安一号”、“华安二号”,在浏阳华安花炮有限公司成功研制,这标志着烟花爆竹产业的高危历史的终结。
{placeholder tag=span i=1258} 如今的浏阳,烟花鞭炮不再是单一的品种,而是百花齐放,繁花似锦,以“湖南制造”的名义,漂洋过海,尽显辉煌。
{placeholder tag=span i=1259} 从一家一户的作坊式生产,到拥有全市881家花炮企业,再到夺得国内花炮行业的第一枚中国驰名商标,实现浏阳市驰名商标零的突破。
{placeholder tag=span i=1260} 为了扩大销售,浏阳在当地设立了专门的花炮培训专业,加强花炮外语、营销外语、花炮专业等人才的培养。在5年时间里,培养了大量的各类花炮技术人员和外语专门人才。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网络,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成功推行网络销售,为浏阳市场的拓展打开了一条无形而宽广的道路。
{placeholder tag=span i=1261} 2001年,“浏阳花炮”作为全球第一支花炮新股,在上海高价上市,成功实现了传统产业与现代资本的历史性对接,书写了高危产业进入资本市场的历史新篇章。
{placeholder tag=span i=1262} 2007年10月26日15时18分,全球最长鞭炮燃放吉尼斯纪录——全长20.08公里的鞭炮在这天产生。这个集35家花炮企业的技术力量攻关、40位专家智慧大联盟、大小实验多达50次、名为“满地红”的鞭炮再次刷新世界鞭炮史的长度纪录和燃放速度记录。“满地红”的试制成功,使湖南制造又登上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之最”的耀眼舞台。
{placeholder tag=span i=1263} 近几年来,23家外资企业投资浏阳,引进资金高达3亿多元。烟花鞭炮市场份额占到世界营销总量的65%,出口额占全国总出口量的2/3左右,占据全球70%的市场份额,产品远销五大洲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花炮总部就设在浏阳,许多国际性的大型经营公司在浏阳市设立办事机构,形成了良好而稳定、互融互通的市场环境。
{placeholder tag=span i=1264} (二)启示
{placeholder tag=span i=1265} 1.传统手工业通过现代化改造和技术研发,引进现代科技,扩大生产规模,此时手工业已经被彻底淘汰,完全被现代化、安全性高的大工业生产所取代;
{placeholder tag=span i=1266} 2.传统手工业与现代大工业的对接是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条件下实现的,而传统手工业具有的悠久文化底蕴则为现代大工业的转型提供了发展方向。
{placeholder tag=br i=48}
{placeholder tag=span i=1267} 三、山西省襄汾县晋派明式家具
{placeholder tag=span i=1268} (一)案例
{placeholder tag=span i=1269} 曹运建是山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晋派明式家具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他把晋派家具制作技艺分成雕刻、组装、上漆、作画4个部分20多道工序,进行专业化生产。
{placeholder tag=span i=1270} 机器把艺人从简单重复的工作中解放了出来,能腾出更多精力去精雕只有人才能做的部分。一位木雕师傅纯手工雕出一个串子莲花纹需要一个多小时,用机器两个小时就能生产4个,这样能节省不少时间。
{placeholder tag=span i=1271} 然而,虽然机器在传统手工艺中大量使用,但对艺人的要求并没有降低,因为机器做不了细节,雕出来的是粗胚。以晋派家具为例,机器能干的活只占整个工作量的40%,剩下的60%才是关键,艺人有很大的发挥余地。一件作品的最终艺术效果如何,还是由艺人的水平来决定。
{placeholder tag=span i=1272} 晋派明式家具从上世纪30年代走向衰落,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近些年,随着中国传统家具市场的崛起,晋派明式家具日益红火,逐渐走上了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曹运建通过引进现代科技,不断扩大规模。他的工厂生产的产品种类就有200多种,年产量达1万多件,主要销往北方的省会城市。
{placeholder tag=span i=1273} 晋派明式家具只是山西省利用现代技术推动传统手工艺走产业化发展道路的一个缩影。例如,在广灵县,剪纸行业引进了电脑分色技术制作多层剪纸,其产品逼真形象,视觉效果不亚于照片。定襄县木雕工艺通过现代化机械手段,6个人2个月就可完成传统工艺需10个人一年才能完成的工作。
{placeholder tag=span i=1274} (二)启示
{placeholder tag=span i=1275} 1.传统手工业的推陈出新;
{placeholder tag=span i=1276} 2.将传统手工艺分成若干工序,在保持传统风格的前提下,引入现代化的机器生产,淘汰落后工艺,提升科技水平,降低劳动强度从而降低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就提升了传统家具的市场竞争能力;
{placeholder tag=span i=1277} 3.在引入现代化生产工艺的同时,必须保持传统手工业的艺术风格,这是传统手工业适应现代社会的核心内容。
{placeholder tag=br i=49}
{placeholder tag=span i=1278} 四、云南省剑川县木雕文化产业园
{placeholder tag=span i=1279} (一)案例
{placeholder tag=span i=1280} 剑川木雕文化产业园规划面积2.35平方公里,是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特色片区和推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样板片区,以木材、木器、木雕加工生产为主,家具生产为辅,集商贸旅游、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为一体。
{placeholder tag=span i=1281} 2010年,剑川县抓住省、州对标准厂房项目扶持补助的机遇,启动了狮河木雕片区的开发建设。剑川木雕文化产业园的开发建设充分依托剑川及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等周边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建设一个有特色、高品质的木雕旅游小镇。
{placeholder tag=span i=1282} 剑川的木雕产品集艺术价值、观赏价值、实用价值和民族特色为一体,远销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声誉和品牌效应良好,在国内外都有扎实的市场基础。
{placeholder tag=span i=1283} 关注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近年来,剑川木雕行业注意到,木雕产品中旅游工艺品、收藏品、礼品、建筑装饰、居民生活装饰用品、厅堂陈设装饰需求呈增长态势。剑川木雕在国内外的市场份额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
{placeholder tag=span i=1284} 注重木雕人才的培养。剑川县多次组织县内企业管理人员到浙江、广东、福建等地木雕企业进行考察,聘请浙江木雕工艺人员到企业传授经验,培训职工,传授木雕机器设备的操作方法、人物雕刻技巧等。积极与中央美院、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技师学院、大理学院、剑川职业中学等大中专院校合作,广泛开展木雕生产、经营管理知识和技能培训。
{placeholder tag=span i=1285} 积极推进专业人才认证工作。目前,全县从事木器木雕加工生产人员中,经国家、省、州、县确认颁发专业技术证书的各种技术人员有980人,其中联合国教科卫组织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师2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1人,中国民族工艺美术大师5人,省、州确认的工艺美术大师24人,为剑川木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保障。
{placeholder tag=span i=1286} (二)启示
{placeholder tag=span i=1287} 1.成立产业园区,整合手工业资源;
{placeholder tag=span i=1288} 2.依托附近著名旅游区,以旅游推动手工业的发展;
{placeholder tag=span i=1289} 3.打造手工业产业园区,与特色旅游小镇结合;
{placeholder tag=span i=1290} 4.与大专院校合作培养传统手工业经营和开发人才。
{placeholder tag=br i=50}
{placeholder tag=span i=1291} 五、山东省泰安市省庄镇南许村“笤帚第一村”
{placeholder tag=span i=1292} (一)案例
{placeholder tag=span i=1293} 在省庄镇南许村,有手工加工笤帚的特色传统,全村成年人大多数都会做这种手工活,400多户村民中,有七成做笤帚。虽然现在不少手工加工品,逐渐被工业化替代,但是南许村笤帚生产却一直很兴旺,仅笤帚生产就可以解决200个剩余劳动力就业。
{placeholder tag=span i=1294} 随着经济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发展南许村传统手工业,该村于2014年10月开始新建上下两层的笤帚加工厂。工厂建成后,吸纳村里更多的加工户,实行股份制。集体进货、一条流水线加工,更能减少成本投入,增加村民年收入。
{placeholder tag=span i=1295}泰安本地没有大片的高粱地,只能是从东北、内蒙进货。一斤高粱苗约4元钱,可加上运费、人工费等,就需要约5元钱。一个笤帚就需要一斤多的高粱苗,可好笤帚一个才卖8元钱。成立联合社后,有专门负责采购的,也有专门出去转销的,实行专业化分工。
{placeholder tag=span i=1296} 成立合作社之前,年赢利最多200多万,成立合作社后能达到350万。参见合作社的生产大户年收入可以达到15万至20万。如今,该村的笤帚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实行订单外销。
{placeholder tag=span i=1297} (二)启示
{placeholder tag=span i=1298} 1.组建合作社,推进产业化经营;
{placeholder tag=span i=1299} 2.合作社内部实行专业化分工,发挥各自所长;
{placeholder tag=span i=1300} 3.合作社内部的生产实行多劳多得。
{placeholder tag=br i=51}
{placeholder tag=span i=1301} 六、淄博博山西冶工坊高端琉璃
{placeholder tag=span i=1302} (一)案例
{placeholder tag=span i=1303} 淄博博山西冶工坊是山东省淄博市专门生产高端琉璃的企业。近几年,该企业签约20多位国家级、省级琉璃工艺大师,成功实现从工艺品到文化创意产品,从手工业到新技术产业的华丽转身。例如,鱼皮鼻烟壶这种工艺在国有企业基本失传,但通过把老专家请到企业来,不仅保留了传统的手艺,而且塑造成了企业的一张名片。
{placeholder tag=span i=1304} 目前,博山陶琉企业达260家,带动3万多人就业,陶琉产业年产值超过50亿元,琉璃产品占全国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当地要把地域文化特点融合进去,各类人才、市场等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琉璃企业创新发展。
{placeholder tag=span i=1305} 规模小、品种单一,过去一直制约着有千年历史的博山琉璃产业发展,虽然抱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闪亮牌子,却在经济领域占比不断缩水。如今,文化创意引领博山琉璃工艺走出犄角旮旯,一批规模企业也乘势实现转型升级。
{placeholder tag=span i=1306} 琉璃文化艺术的弘扬,除了政府扶持之外,还要主动融入市场,接受市场的历练挑战,在市场机能的大潮中焕发新的生机,获得好的发展。为此,博山区还搭建起政策、服务、活动、交流四大平台,成立陶瓷琉璃行业服务办公室,组建产学研结合的“琉璃技术联盟”,规划建设中华陶琉文化创意园等,多方助力琉璃产业对接市场。
{placeholder tag=span i=1307} (二)启示
{placeholder tag=span i=1308} 1.以地域文化为名片;
{placeholder tag=span i=1309} 2.邀请外地工艺大师入驻;
{placeholder tag=span i=1310} 3.实现工艺品向文化创意产品的转型;
{placeholder tag=span i=1311} 4.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推动行业协会管理。
{placeholder tag=br i=52}
{placeholder tag=span i=1312} 七、河北省推出家庭手工业产业化的精准扶贫政策
{placeholder tag=span i=1313} (一)案例
{placeholder tag=span i=1314} 2015年以来,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发〔2015〕34号),河北省推进家庭手工业扶贫,按照企业带动、农户参与、政策扶持、电商营销的思路,培育500个家庭手工业专业村,增加贫困群众非农收入。目前河北省家庭手工业项目总数近500种,遍布全省,类型多样,各具特色,能够满足不同兴趣从业者的需求。
{placeholder tag=span i=1315} 例如,邢台市平乡县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40余万元,重点扶持创建了童车制造、布套加工、鞍座生产、车篓生产等40多个手工业扶贫片区,打造了60多个特色手工业村,培育了2100多个家庭手工业示范户,以家庭手工业为特色的重点扶贫产业片区已现雏形。
{placeholder tag=span i=1316} 顺平县在财政扶贫资金中列出一定比例作为专门的扶持资金,完善“企业+加工点+农户”发展带动机制。两年来,顺平县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33万元,扶持发展手工加工企业5家、加工点28个,目前已初步形成以南清醒、北神南、神北、峰泉、雅子为重点的“富民产业”集群,打造顺平手工艺品生产基地、来料加工基地。将家庭手工技能培训纳入“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项目,统筹安排实施。在加工龙头企业中选派业务能手到各合作加工点开展巡回技术指导,提升从业人员技能。
{placeholder tag=span i=1317} 行唐县:有农村留守妇女5.6万人,其中不乏有心灵手巧之人。为把妇女家庭手工业做大做强,真正让农村留守妇女有活干、有钱赚,行唐县成立了女英手工制品有限公司,采取小老板牵手女能手、贫困妇女,结成一帮一、多帮一、一帮多等技能、信息、销路帮对运营模式;成立产品研发宣传营销团队,结合行唐历史文化已研发出枣木雕刻、剪纸、枣茶等12类120多种产品;实行统一包装,统一注册了女英、枣神及女英枣神三个品牌。
{placeholder tag=span i=1318} 平乡县依托自行车、儿童玩具等县域特色产业优势,探索“互联网+家庭手工业”扶贫模式,实现了千家万户传统手工业与电商联姻,自行车、童车及系列产品年网络交易额超过10亿元,2015年带动全县1.66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placeholder tag=span i=1319} 石家庄行唐县成立了妇女家庭手工业发展服务中心和妇女手工编织协会镌编分会,组织创业女老板及编织女能手先后到邢台、天津、厦门、山东等地参观学习,同时,该县把妇女手工编织培训纳入政府“阳光工程”培训范畴,举办培训班四期,培训能工巧妇1000余人次,让她们率先成为拥有一技之长的行家里手。
{placeholder tag=span i=1320} (二)启示
{placeholder tag=span i=1321} 1.对接扶贫政策,精准推进手工业的产业化;
{placeholder tag=span i=1322} 2.各地根据自身不同特点,摸索自己的手工业+扶贫的路子;
{placeholder tag=span i=1323} 3.建设特色手工业村;
{placeholder tag=span i=1324} 4.实行“企业+加工点+农户”发展带动机制;
{placeholder tag=span i=1325} 5.发掘民间妇女能工巧匠;
{placeholder tag=span i=1326} 6.培训为先。
{placeholder tag=br i=53}
{placeholder tag=span i=1327} 八、花椒直播:直播+非遗+电商,助力非遗产业化
{placeholder tag=span i=1328} (一)案例
{placeholder tag=span i=1329} 2017年6月6日至18日,著名移动社交直播平台花椒直播举办“传承·匠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巡播”第一季,探索“直播+非遗+电商”的模式。“玉雕”“龙泉剑”“古法制香”等10余个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通过直播吸引了超过700万网友围观,并为手艺人带来上百万元订单收入,推动了非遗产业的商业化进程,对于在新形势下传承非遗文化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placeholder tag=span i=1330}“直播+非遗+电商”模式,不仅让古老的非遗技艺以年轻的姿态呈现在公众面前,吸引了大批年轻用户关注,也是非遗产业实现“自我造血”的一种新尝试。与以往枯燥的说教形式不同,此次直播聚焦于年轻的非遗“匠二代”,并以直播特有的实时性、互动性,将他们的精湛技艺鲜活地呈现在网友面前。在直播中,网友既可以看到“颜值匠人”马瑞对又脏又累玉雕工作的执着,也能看到“四川长嘴茶壶”非遗手艺传承人碧瑶偷学技艺的不易。一场场非遗直播过后,年轻用户对非遗有了全新认识。
{placeholder tag=span i=1331} 此次直播在为非遗文化提供展示平台的同时,也打通了非遗产品的线上流通渠道。比如,在“玉雕”直播中,出现土豪打包玉雕饰品的个例;在“古法制香”直播中,物美价廉的香料引发网友疯狂订购。这种方式,在今后我市传统手工艺资源的挖掘中也可以借鉴。
{placeholder tag=span i=1332} (二)启示
{placeholder tag=span i=1333} 1.拓展营销新渠道,让传统手工艺焕发时代活力;
{placeholder tag=span i=1334} 2.借助新媒体平台,扩展传统手工业的影响力;
{placeholder tag=span i=1335} 3.借助网络直播树立传统手工艺匠人的品牌。
{placeholder tag=br i=54}
{placeholder tag=span i=1336} 九、与国内大型服饰公司合作借船出海
{placeholder tag=span i=1337} (一)案例
{placeholder tag=span i=1338}成都金鑫尔玛服饰有限公司()位于四川成都金牛区抚琴西北街6号1层)是藏族服饰、表演服、旗袍、少数民族服饰、头饰、腰带等产品专业设计、生产加工、销售的公司,自主设计,定制,拥有完整、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公司产品可以满足各类客商对产品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同时利用现代信息网络降低交易成本,实现供需双方互利共赢。年营业额2000万元,出口额200万元,主要市场为西藏、新疆、内蒙古、云南。
{placeholder tag=span i=1339} 企业理念与产品是发展原创,开发民族服饰文化。主要产品为藏装:拉萨连体裙、藏袍、少数民族服饰、头饰、腰带、舞台服、唐装、{placeholder tag=span i=1340}皮靴、服饰套装、羌服、拉萨、表演服、藏族新娘装、衬衫、围裙等。
{placeholder tag=span i=1341} 现代服饰公司实行规范化市场操作方式,批发,定制,加盟。并承接服饰文化等设计服务。
{placeholder tag=span i=1342} (二)启示
{placeholder tag=span i=1343} 1.与专业服饰公司合作,可以联合开发我市传统藏服饰文化,借力共同推出品牌;
{placeholder tag=span i=1344} 2.专业化服饰公司有能力开展民族性大型活动。
{placeholder tag=br i=55}
{placeholder tag=span i=1345} 十、诺乐(Norlha):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佐盖多玛乡仁多玛村
{placeholder tag=span i=1346} (一)案例
{placeholder tag=span i=1347} 2005 年,诺乐(Norlha)始创人金姆 · 雅诗(Kim Yeshi)从位于玛曲地区的仁多玛村(传统上称为安多藏区,位于今天的中国甘肃省南部)收集了两吨牦牛毛线。经过清洗和脱毛以后,这些细绒(Khullu)运到尼泊尔加德满都。在那里,经过并捻和织造的牦牛绒纺品呈现出高品质的柔软性、保暖性和耐用性。2005年12月,诺乐正式决定建立厂房进行生产。
{placeholder tag=span i=1348}诺乐成立之初,创办者将厂置选定在仁多玛村是因为当地是传统牧区,牦牛绒很容易获得。同时,作为传统生活方式一部分,捻线和织造对于当地牧民们并不陌生。但,实践之后发现当地原始的织造工艺不能适用于牦牛绒线这一创新产品的生产。为了解决这问题,诺乐决定引进印度和尼泊尔人擅长的手工捻线和织造工艺。随后,四个当地的村民被派遣到柬埔寨暹粒市的丝绸中心(Centre de la Soie)接受为期四个月的培训课程,学习真丝的手工织造,后又到尼泊尔的工厂里进行了6个星期的纺织学习。
{placeholder tag=span i=1349}2007年,诺乐购买尼泊尔的织机,印度的捻线机,聘请两位尼泊尔纺织专家对60名当地村民进行为期6个月的织造有关的各项培训。2007 年 11 月,随着诺乐厂房的施工完成,第一批被雇佣的村民也完成了他们的专业培训。经历了两年对牦牛绒纤维的不断摸索研究,诺乐的牦牛绒产品成功打入了高附加值的奢侈品市场。2008 年 1 月,诺乐生产出的第一批产品出现在巴黎。目前合作的国外品牌有Antik Batik, Arnys, Juliette Ozouf, Sonia Rikyel和Christophe Lemaire等,并与国内“薄荷糯米葱(BNC)”等品牌进行长期合作。
{placeholder tag=span i=1350} 现在,Norlha工坊雇佣超过120名当地牧民,并培养了数名技术骨干,Norlha的织品现在每年举行两次发布会,每个月大约手制900件织品,同时还围绕法国和中国市场研发300余款不同的织品。
{placeholder tag=span i=1351}诺乐的快速成长并成为国际有影响力的产品与国际化的宣传也有密切关系。2012年,香港的奥斯卡金像奖得主、纪录片导演杨紫烨开始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合作,拍摄一部有关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短片。杨紫烨在佐盖仁多玛村进行了三天的准备,于2012年5月再次去村里进行了八天的拍摄。同年8月,她完成了11分钟短片的制作,并通过互联网进行宣传。
{placeholder tag=span i=1352} 诺乐的快速发展充分展现了传统工艺、高品质手工制作与当代审美的结合,诺乐的企业模式也改变了传统藏族牧区单纯依赖本地生态资源的生产方式,成为一种新的可持续性的地方经济发展模式。
{placeholder tag=span i=1353} (二)启示
{placeholder tag=span i=1354} 1.传统工艺必须经历现代工艺的改造。产品原材料来自当地安多游牧乡的牦牛;捻线、织造、压制毛毡等技术是当地百姓熟悉的传统工艺;
{placeholder tag=span i=1355} 2.必须对雇员进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培训。雇员来自当地,为牧民的收入来源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并培养现代企业制度管理人才;
{placeholder tag=span i=1356} 3.生产工艺创新。改变传统编制工艺,当地原始的织造工艺不能适用于牦牛绒这一创新的产品。诺乐引进印度和尼泊尔人擅长的手工捻线和织造工艺;
{placeholder tag=span i=1357} 4.现代经营方法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市场开发。品牌创办者金姆·雅诗(Kim Yeshi)在亚洲生活和工作了三十年,一直致力于手工艺品和纺织品的研究与生产。通过对当地牧民培训快速解决生产所需人才问题,传统文化通过当地工人无形中融入到产品文化中,赋予产品浓郁的地方特色,并成功植入特色藏族文化;
{placeholder tag=span i=1358} 5.传统手工艺技术走高端路线,必须有现代经营管理和生产工艺的改进;
{placeholder tag=span i=1359} 6.我市特色文化和地方资源可以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依托,适时改变生产工艺,加强人才培训,合理有效的市场营销能够成就我市藏毯业快速发展。
{placeholder tag=br i=56}
{placeholder tag=span i=1360} 十一、拉萨净土健康产业及藏香发展经验
{placeholder tag=span i=1361} (一)案例
{placeholder tag=span i=1362} 拉萨尼木县吞巴村、拉萨堆龙德庆区、山南敏珠林寺为藏香传统生产地。长期以来,藏香与宗教关系密切,拉萨的寺庙活力及信众人数远盛于西藏其他地区,因此,拉萨藏香的知名度也高于西藏其他地区。从品牌数量上看,拉萨地区知名品牌较多,有优.敏芭、尼木、吞柏古、直贡等藏香品牌。
{placeholder tag=span i=1363} 近年来,拉萨市大力打造“净土健康产业”,藏香在大产业发展背景下获得新的生机。
{placeholder tag=span i=1364} 2013 年,拉萨市开始全力打造“拉萨净土”品牌。几年期间,拉萨市根据相关决策,以净土环境为依托,以现代科技为引领,以规模化经营为起点,大力发展净土健康产业。
{placeholder tag=span i=1365} 2013年,拉萨市大力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天然饮用水、奶业、生猪等九大产业逐步壮大,饮品、食品、药品、饰品等四类产品脱颖而出。
{placeholder tag=span i=1366} 措施上,拉萨大力投资并引导净土健康产业发展。
{placeholder tag=span i=1367} 拉萨市通过政府投资,市县两级财政共注资5.9亿元,组建拉萨市净土健康产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和八县(区)净土健康产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placeholder tag=span i=1368} 重点打造“七大基地”:健康产业研发基地、特色经济作物种植示范基地、藏药材种植示范基地、现代化奶牛养殖示范基地、现代化畜禽养殖基地、净土健康身心理疗基地和现代化物流仓储基地,
{placeholder tag=span i=1369} 打造八个园区,实现生产集约化。拉萨市建设8 个具有不同产业类型、不同地域特色的净土健康产业示范园区,各县(区)分别建设1 个,每个园区确定1-2 个净土健康主导产业。
{placeholder tag=span i=1370} 推进产业标准化建设。2017年,拉萨市对净土健康产业涉及藏鸡、藏香、天然饮用水三大产业研究、制定相关行业标准。藏香标准体系共采用、编制国家、行业、地方各类标准37项,其中待制定标准17项。这为进一步提升拉萨净土健康产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强净土健康优势产业的标准化,实现净土产品向“质量、标准、品牌”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placeholder tag=span i=1371} “净土健康产业”的大发展极大带动了藏香的产业升级。
{placeholder tag=span i=1372} 目前,拉萨藏香生产形式主要有四种:一是家庭手工作坊生产,产品产量、质量均无法保证,且获利能力有限;二是众多小型藏香厂商,虽已初具规模,其使用原材料大都从尼木县购买,厂商自身只利用香砖和药材进行研配生产,生产周期较短。但,同类厂商产品的同质性较高,没有品牌特点,一定程度上造成市场无序竞争,企业获利能力有限。第三种是越来越多厂商尝试订单式生产,开始关注产品品牌和设计。但由于缺少宣传,需求增长较缓慢。第四种是少数较大型生产企业,具备产品开发和设计能力,能推出新产品以适应不同消费者需求,产品知名度越来越高。
{placeholder tag=span i=1373} 拉萨藏香产业发展现状表明,家庭手工作坊式生产由于生产工艺较低,市场范围较小,因此其对应消费市场是民族特需品市场。大量无品牌,但集中在拉萨的小型藏香厂商试图把藏香发展成为旅游纪念品,但由于产品同质性强,新产品开发能力不够,无法获得较高利润。少数大型厂商,其藏香已经具备在全国甚至海外市场销售能力,其产品种类多样,质量稳定,品牌美誉度较高,成为拉萨藏香业最具实力的企业。
{placeholder tag=span i=1374} 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以尼木吞巴的藏香为例,成立藏香厂商,以政府补贴形式在吞巴河谷等地建立了柏木林基地和自然保护区,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延伸藏香产业链,并通过标准体系建设规范管理和生产工艺,巩固了作为藏香生产专业产地的地位。优.敏芭、尼木、吞柏古等知名品牌不断涌现。
{placeholder tag=span i=1375} (二)启示
{placeholder tag=span i=1376} 1.藏香是典型民族手工产品,其生产工艺比较简单,生产工人经过2至3个月培训就可以达到生产要求,在原材料供应充足情况下,生产规模可以快速扩大;
{placeholder tag=span i=1377} 2.藏香传统生产方式对启动资金要求不高,不需要大型生产设备,行业准入门槛较低;
{placeholder tag=span i=1378} 3.需要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通过拉萨藏香产业发展经验梳理,我市藏香需要政府进行标准体系建设,规范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及品质;
{placeholder tag=span i=1379} 4.通过对大型厂商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产品宣传等方面的扶持培育知名品牌;
{placeholder tag=span i=1380} 5.通过推动“珠峰绿色加工业”的发展,突出“珠峰”品牌,聚焦绿色发展,为我市藏香产业升级及文化内涵提升夯实基础。
{placeholder tag=br i=57}
{placeholder tag=span i=1381} 十二、云南省鹤庆县新华村银器发展
{placeholder tag=span i=1382} (一)案例
{placeholder tag=span i=1383} 新华村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北部,是一个因银器手工业闻名的少数民族白族村落。近年来,伴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发展和民族文化的重视,以及相关富民政策和个体私营经济等新政策的贯彻实施,新华村的民族传统手工艺得到了极大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一村一业、一户一品、前店后坊”以及“家家有手艺,户户是工厂”的生产格局,逐步实现了银器手工业的规模化生产经营。
{placeholder tag=span i=1384}目前,新华村生产的银器产品包括九龙壶、九龙杯、古代十八般兵器、盔甲、净水壶、银碗、银勺、银筷、耳环、手镯、戒指、项链、胸佩、唢呐、长号、藏刀等近百类上千种,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以及泰国、缅甸、印度、泥泊尔、巴基斯坦、日本、美国等国家,“新华银器”的品牌更是享誉国内外。
{placeholder tag=span i=1385} 从“走户串巷”到“坐地生产”,从个体“单打独斗”到组织“协同运作”,从零散商品到统一品牌形成,新华村银器手工业发展经验对我市金银铜器手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总体来说,新华村银器手工业发展的主要经验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placeholder tag=span i=1386} (二)与旅游互动
{placeholder tag=span i=1387} 新华银器产业的发展得益于与旅游业的互动。新华村银器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选择国内外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旅游景区、旅游景点进行厂、店的布置。这一模式有两方面的优势:
{placeholder tag=span i=1388}一方面,民族手工艺是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华银器手工产品是新华文化旅游产品的重要内容,新华银器产手工产品可以极大的丰富新华文化旅游的内涵。实际上,新华银器产品的材料、质地、式样乃至生产过程是游客最重要的旅游内容之一,新华村各家各户生产的银器产品是各景点区旅游纪念品市场中的主打商品。
{placeholder tag=span i=1389} 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为新华银器产品的销售与营销提供了的重要的平台。鹤庆县地处大理、丽江旅游市场的辐射区和交接地,大理、丽江旅游的广阔市场为新华银器品牌的推广提供了巨大的支撑,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为旅游地的直销产品,大量游客的生产地购买大大缩短了该产品的销售渠道,节约了新华银器的渠道成本;二是来自于国内外各地成百上千万的游客为新华银器提供了最好的宣传载体,游客通过实物购买的流动和展示不仅加深了对新华银器产品的认知,促进对新华银器产品的购买,同时也有利于通过人际传播扩大其知名度;三是国内外旅客带来的全世界各地的信息,大大节约了新华银器去捕捉市场需求的信息成本。游客对产品质地、样式、品类的喜好代表了当下全球对银器类手工艺品的市场偏好与需求,新华银器企业可以针对旅游市场的需求,生产紧贴市场需求的最新产品。
{placeholder tag=span i=1390} (三)驻地式生产
{placeholder tag=span i=1391} 新华银器发展的另一重要特征是进行根据地式的驻地生产,厂店一体,即生产与销售一体。早在几百年甚至是几十年以前,新华村银器的经营模式极为简单,没有固定的生产场所,也没有现成的产品,主要由一些手工艺人挑着小炉子走村串巷的按照顾客要求为消费者打造银器,银器制作者只储备一些加工和制作用的金、银铜等原材料。此后,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市场需求的增加,手工业生产才在本地设立固定的“根据地式”生产场所。
{placeholder tag=span i=1392} 目前,从生产方式来看,新华银器的生产有“本地店铺”和“驻外店铺”两种类型。新华村是银器制作加工的大本营。随着市场的扩大,新华村匠人开始在一些市场较大的地区建立银器生产“根据地”,化“游击型零散式”生产为“坐地型批量式生产”。驻外店铺主要采取的是“前店后厂”的模式,即“厂店一体”,其主要分布在西藏、丽江、香格里拉、张家界、杭州等重要旅游目的地地区,目前几乎全国所有重要旅游地都有新华铺子。驻外分店与新华本地实行信息沟通、资源共享,在原材料购买、消费者需求、产品类型、工艺技术、市场拓展、产业做大等全方面实现互动。
{placeholder tag=span i=1393} 新华银器的这种“驻地式”生产模式具有以下优势:一是有利于保证银器产品的实时供应,避免的物流过程中的时间与经济成本;二是有利于提供定制化的服务,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从而提高产品的满意度与需求;三是有利于提供售后服务,为顾客提供信用保障;四是有利于新华银器产品的营销,实际上每一个店铺都是新华银器营销的一个平台。
{placeholder tag=span i=1394} (四)协同化经营
{placeholder tag=span i=1395} 新华银器手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其协同化的产业运作模式。从经营模式来看,新华银器采取的是“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手共作坊+农户”等多种形式。上述经营模式的特点是运作灵活,人力、管理成本较低,交易成本降低,经营风险降低。
{placeholder tag=span i=1396} 在这一运行体系中,新华村实际上是一个系统运作的大组织,其主体包括公司性质的新华旅游公司,较有实力的家庭生产组织,零散的家庭作坊。新华旅游公司是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专门负责统一的产品收购和产品销售,公司负责监测原材料市场、产品市场的信息变化,并根据顾客订单组织农户进行生产与集中统一销售。较有实力的家庭生产组织会有十个以上的雇工,有自己的原材料来源和产品销售渠道,与公司也有合作关系。零散的家庭作坊一般依附于公司,农户灵活自由地进行生产,按照公司的订单要求如数按期上交产品就行,其风险很小,大部分风险由公司承担。
{placeholder tag=span i=1397} (五)整合式营销
{placeholder tag=span i=1398} 新华银器品牌的形成离不开其独特的营销模式。新华银器在营销过程中主要措施包括:
{placeholder tag=span i=1399} 一是设置“新华银器”的统一标识。新华旅游公司的设立为新华银器的整体营销提供了重要支撑。在新华旅游公司的主导下,新华村所有银器产品都贯之以“新华银器”的称号。这样不仅有利于银行银器产品的营销,同时也有利于新华银器品牌的打造。
{placeholder tag=span i=1400} 二是新华村“小锤文化”的挖掘与传播。新华银器在营销过程中,充分挖掘历代“小炉灶”走村串巷的悠久 “小锤文化”,打造出“小锤敲过一千年”的营销口号,并通过纸质、电子、户外等各种媒体进行统一营销,这极大的提高了“新华银器”的品牌形象与文化内涵。
{placeholder tag=span i=1401} 三是“根据地”店铺的网络营销,新华村在全国各地的每一店铺实际上是新华银器营销的一个重要平台,每年成千上万的旅游者是新华银器产品的重要传统者,这种店铺式的营销可以极大的提高消费者对新华银器产品的认知与认可。
{placeholder tag=span i=1402} 四是新华村许多工艺大师的人际媒介传播作用,特别是被联合国授予“民间工艺大师”称号等民间手工艺人每年多次外出讲演,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华银器文化的传播。
(一)地名 日喀则史称“藏”,在远古时期,就有藏族先民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故事,日喀则叫“年曲卖”或“年麦”,是一个偏僻荒凉之处。后来,逐步有人类居住,人口也不断增加,有一些佛教高僧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