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博士谈武学:武术训练缺失之一——中正高直拳连击

邱博士谈武学:武术训练缺失之一——中正高直拳连击

20252017-06-21 15:37  95商服网
邱海洋

邱海洋 法学博士,金融学博士后--15801358969

邱海洋,法学博士,金融学博士后,杰出的武术科学、武术国学研究者,武术科学化和现代化的积极倡导者。 邱海洋博士是一位优秀的科研人员,具有突出的科研能力。邱海洋博士,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就读于兰州大学法律系。硕士研究生阶段就在《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四期合作...

很多选手都不擅长此技,不具备配合步法连续击打的能力。武术搏击需要加强连续发拳击打的训练,真正追求拳谚中所讲的“打人如走路”“击敌如破草”的境界。

传统武术面临挑战,需要自我完善。有必要认真思考今天的武术训练缺少什么,是什么训练缺项影响了武术的实战能力?

邱海洋博士认为,武术缺少中门—正面—高

位—直拳—连击训练,是一大遗憾。

一、中门与边门

所谓中门,就是对手两臂之中,面门、胸部、腹部、裆部,就是对手正面左右中线部位。中门部位是身体要害所在,攻击中门的杀伤力巨大。所谓边门,就是对手身体两侧、两肋、两翼部位。

中门突破,包括“上打咽喉下打阴”“脚踏中门往里冲”“拳打中门”等技法。中门突破仿佛篮球比赛中的中路突破,中锋发挥重要的作用,中锋中路距离篮筐最近,进攻最为直接,最容易得分。形意拳中的崩拳、咏春拳的日字中路冲拳就是典型的中门进攻。象棋中的当头炮,就是中门突破,在炮的各种用法中威力最大。

武术训练缺失之一——中正高直拳连击

边门突破,就是迂回两侧边路,攻击对手侧面。边路突破在足球场上用的较多,也像象棋中的边炮。边门突破在搏击中有局限性,很多时候是一厢情愿,双方都希望绕到对方身后,于是双方绕圈子,浪费时间和空间,难以奏效。对方可以采用左右横移步法,使你无法绕到其侧面。电影《叶问2》中郑师傅与叶问的较量,就有此表现。郑师傅希望向左前运动,闪到叶问的右后方,结果叶问向右横移一步,使得郑师傅无法完成边路包抄。

中路突破是正面交锋,仿佛是硬碰硬,要在正面更小的空间内寻找薄弱环节。西洋拳击擅长正面交锋。很多中国武术选手由于不善于中路突破,缺少正面攻防能力,造成战斗力不高,甚至流于花拳绣腿。从目前看,咏春拳、形意拳、少林拳比较注重正面攻击训练。例如,咏春拳的“朝面追形”理论,形意拳的中路崩拳,意拳的竖向立圆,太极拳的三换掌和连珠炮,少林拳讲究“进退拳打一条线”等。

二、内门与外门

内门的概念比较接近中门,就是力道直接进入对手两臂门户之内。进入内门之后既可以进攻中线,也可以进攻面颊下垂线、肩窝下垂线、手臂内侧线等,参见我在《中国武学》中的纵九线理论。下栽捶、上撩掌、上勾拳主要用于内门进攻。如果不敢、不能攻入内门,就无法贴身近战。

武术训练缺失之一——中正高直拳连击

人体纵9线,横11线

外门,指手臂外侧,包括身后部位。八卦掌向对手侧面后方游走,就是意图绕到对手侧面、身后,实施外门打击,或者由外门而进入内门。形意拳中的炮拳较多用于外门进攻,当然,也可以在进入内门后发炮拳,这样威力更大。外门与边门略有区别,边门可以是边内门。

三、正面拳与侧身拳

传统武术中发拳主要是侧身拳,旋腰转胯,自己的侧面对敌,朝左右侧面打,如五步拳中的马步架打、八极拳中的侧身挑肘、太极拳中的搬拦捶等。正面拳,就是正面对敌,正面冲拳,朝前打,这种拳法在西洋拳击中多用。正面拳发拳难度较大,需要反复训练,优点是有利于连续击打。

武术训练缺失之一——中正高直拳连击

侧身拳 马步架打

侧身拳的好处是容易发出全身的力量,力量较大,发拳简单,缺点是缺乏连续性,难以左右双拳交替出击,步子也不容易跟上,浪费了空间和时间,另外容易被敌人绕到自己身后。动作幅度达、预兆大,容易被对方发觉、防范。

四、高中低位拳

按照出拳击打的水平高度不同,拳有高中低位之分。假如双方身高差距不大,击打对手头部、颈部的是高位拳,击打对手胸部的为中位拳,击打对手腹部以下的为低位拳。

武术训练缺失之一——中正高直拳连击

从自身分析,拳从面颊以上部位发出,不论是水平向前,还是向下、向上,都是高拳。拳从胸腰部以下发出,为中低拳。如五步拳中的弓步冲拳,拳从腰出。

武术训练缺失之一——中正高直拳连击

图 中低拳,弓步冲拳,拳从腰出

高拳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高拳发力点在肩、膀、颈和头,劲力上提得很高。要求中丹田、上丹田之力,肩背肌肉、两膀之力。心意拳、形意拳中的熊膀之力,太极拳、意拳中的上捧之力,有助于高拳发力。

其二,发高拳时,由于胸腰以下部位、两腿参与发力较少,所以架高步活。

其三,主要进攻对手的头面部。

其四,发拳时对自己的头部形成了有效的保护。出拳时占用了敌人攻击自己头部的空间,所以进攻就是很好的防守。

其五,由于发力点位置很高,发力对自己内脏的震动较小。

目前,传统武术拳法中以中低拳为主。中拳主要运用肩胛、胸椎之力,开肩训练有助于中拳发力。低拳发力,拳多从腰出,旋腰转胯。

中低拳,尤其是低拳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有利于通过腰部左右旋转调动全身之力,发出所谓的“整劲儿”。

其二,裆胯和腿部参与发力,影响步伐的灵活移动。

其三,主要击打对手的胸腹以下部位。

其四,蓄劲儿时间长,影响速度,影响发拳的连续性,连续击打能力弱。

其五,发拳进攻时,自己头面部缺少保护。如下图,自己的中位拳打到了对手胸部,对手的高位拳打到了自己的头部。

武术训练缺失之一——中正高直拳连击

香港1954年 吴公仪对陈克夫

五、今天流行的武术拳法特点

今天中国武术界流行的拳法特点是什么?

在思考比对之后,大家不难发现,流行的拳法有以下特点:

其一,侧身拳多,正面拳少。原因有两个,一是侧身拳易发,正面拳难发;二是侧身拳动作幅度大,表现力强,好看,适合给外行看热闹;正面拳朴实无华,平平无奇,动作小,外行人看不明白,不叫座,出力不讨好。

其二,中门、内门突破的少,迂回边门、外门的多。2016年,我在《<叶问2>的武学思想:中路突破》一文中,讲《叶问2》堪称一部优秀的武打电影,其武学思想十分鲜明。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没有正面的支撑,没有中路突破能力,仅靠边路游走是很难取胜的,中路突破是制胜的关键。

其三,拳从腰出的中低位拳多,拳从肩部以上部位发出的高位拳少,自己的头部缺少保护。

武术训练缺失之一——中正高直拳连击

其四,发拳蓄力、换劲儿时间太长,缺少左右开弓和连续击打能力。回忆一下甲午中日海战,日本军舰的优势在于速射炮,每分钟发射炮弹比中国军舰多,而不是每一炮的威力巨大。假设日军舰一分钟打5发炮弹,而清朝军舰5分钟发一炮,双方火力严重不对等。看传统武术选手在搏击中,往往给人留下他想一拳KO对手的印象,猫足劲打了一拳,但是却打空了。再打第二拳,则要等待调整很久。

其五,拳与步缺少结合,步伐迟滞。大家抽空再看一下1954年,香港吴式太极吴公仪与白鹤门掌门陈克夫的竞技视频,就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六、加强训练中正高直拳连击

中门正面连续高位直拳是搏击中最基本、最简单、最实用的招式。

先说中门直拳。即使没有练过任何功夫的人,如小孩儿打架,都会凭本能这样打,但是在武术训练中却丢失了,或许是因为觉得它过于朴实,不美观,或许是不愿下笨功夫练习。很多人过于追求弧线和螺旋,不会打直拳,尤其是直接向前的中门直拳,十分可惜。徐晓东就是用简单的几个高位中门直冲拳,冲垮了雷公。

再说高位拳训练。我在《叶问3的武学启示:上盘功夫和力量》中讲到,“头颈和上肢在搏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武术要想打赢优秀的西洋拳击手,必须加强上盘的训练,强化上盘功夫。”过去武术有很多上盘训练方法,如抛石锁、举石担、抓坛子、扔沙袋、握砖冲拳、手臂套铁环冲拳等,现在很少有人这样练了。武术运动员上肢训练普遍不足,胸椎和颈椎的力量偏弱,两臂无力。与西方选手相比,我们中国人的臂力本来就差一些,加之训练不够,想要赢西洋拳击高手,难度很大。

武术训练缺失之一——中正高直拳连击

然后讲正面拳。正面进攻和防守的好处是:其一,在防守方面,简化了敌人向我进攻的来向。敌人向我进攻之来向只限于九路,即左上、左中、左下、中上、中中、中下、右上、右中、右下,因此我对敌人来势较易捉摸。其二,在进攻方面,配合中线理论,较易击中对方要害部位,且对方身体不易旋转闪化卸力,对方受力较重。其三,出手快而影小。双手能同时到达敌人,可以左右开弓,连续击打,而且出手时不用转动肩头,因此出手之影小,先兆会很少。咏春拳有“朝面追形”理论值得借鉴。“朝面”就是与对方面对面,正面对敌。如果因为敌人面向其它方向,而不能“朝面”,则我应沿着中线平面,追望对方之中线方向,继续进攻,谓之“追形”。中路突破能力弱是很多武术拳派的通病。提高中路正面攻防能力是当前武术训练的关键。

最后说说连续击打。很多选手都不擅长此技,不具备配合步法连续击打的能力。武术搏击需要加强连续发拳击打的训练,真正追求拳谚中所讲的“打人如走路”“击敌如破草”的境界。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