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学》凿空之美

《中国武学》凿空之美

21442017-06-08 15:55  95商服网
邱海洋

邱海洋 法学博士,金融学博士后--15801358969

邱海洋,法学博士,金融学博士后,杰出的武术科学、武术国学研究者,武术科学化和现代化的积极倡导者。 邱海洋博士是一位优秀的科研人员,具有突出的科研能力。邱海洋博士,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就读于兰州大学法律系。硕士研究生阶段就在《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四期合作...

发声(声音)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中国武学对此有很深的研究、积累和沉淀,武术发声不仅涉及人体学、经络学、音乐学、声韵学、声波学学,还涉及方言学。声音是一种物质现象,我们周围的世界充满着声音,我们可以本能地感受到声音。发声学本质上仍然是个力学问题。

——潘庆读邱海洋博士著作《中国武学》有感

何为“凿空”?

中国古代称对未知领域的探险为“凿空”。《史记》称张骞通西域为凿空。赵朴初先生在《片石集·青铜器》中讲“凿空汉使惊邛杖,已信西南道可通。”唐代诗人徐彦伯在 《胡无人行》中有名句“十月繁霜下,征人远凿空。”凿空代表所行之远,所行之艰,代表开通从未开通之路,代表自此迈向未来。

拿到邱海洋博士著作《中国武学》,我以最快的速度看完。作为武术和国学爱好者,我评价《中国武学》堪称武学界之“凿空”,又堪称从武学探微国学之“凿空”。

我的故乡民权县孙六(sun liu)镇常有老年人读作sun lu,我在这里生活三十多年,请教了很多人,不得其解,直到看到了邱海洋先生的《武术发声和变音 —— 有感于央视微博“六安”读音讨论》这篇文章。

“2016427日晚,在央视《新闻联播》一则报道中,主持人郭志坚将六安读作六(liù)安。由此引发讨论,央视新闻官方微博、安徽日报的微博都发文征询意见,安徽省六安市究竟应该读作六()安还是六(liù)安

当地百姓读六()安,但现行《现代汉语词典》、《中国地名辞典》中,均无“lù”的标音。有网友在留言中讲:原来字典上确实有六(的读音!但是从第五版第六版出版以后,取消了六(的读音……但在地名录中,仍读六(”“lù”的读音可以追溯到上古。

字音为例,字在普通话发音为tūn,为破唇音,气外吐……字,在很多地方方言中读作ten,发去声(三声)如河南省,或者入声(四声)如山东省,似乎更合理一些。字读作ten时,人体是向下、向腹内用力,音、意、力相匹配……修订普通话要有武学家参与……”——邱海洋先生著《武术发声和变音 —— 有感于央视微博“六安”读音讨论》

从一个发音可以看出邱先生对武术研究之深刻,从一篇文可以看出邱先生知识之渊博。我虽自幼习武,但接触博士后,拜读博士作品,不由叹为观止。

南怀瑾先生说:“古今中外人们的共同心理,大概都是贵远而贱近,崇古而薄今,好秘而恶显,拒亲而爱疏。”收藏不如分享,今天给大家分享邱海洋先生作品《中国武学》及邱先生武学思想。

邱先生法学博士、金融学博士后的背景使其文章不拘一格,包罗万象。季羡林先生在《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翻译佛陀的一段小品提及“我允许你们,用(你们)自己的语言来学习佛所说过的话”,稍治传播的人都知道,传播一事,要用群众的语言,不然再好的学问只能被束之高阁。博士文章深谙此理。其作品常以身边事,新闻事,娱乐事及时事入手,旁引博征,杂糅各学,儒学,道学,佛学,军事,影视传播,科学史,史学,心理学,美术学,语言学等信手拈来。又兼说自己修持体悟,多维度,深入浅出,畅快淋漓……

所以,即使从未练习过武术的一般读者,也能受益匪浅,这是我向大家推荐读这本《中国武学》的主要原因。

邱先生在金融届法学界的成就有目共睹,其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立法,“金融十一五规划”等国家金融法律政策的制定和翻译《美国联邦存款保险法、金融控股公司法》的经历已经是很多人难以望其项背,但他又将注意力放在武学现代化科学化研究推广上,成就斐然。下面带领大家领略博士武学思想的风采。

(一)声音是一种物质现象,发声学本质上仍然是个力学问题。

发声(声音)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中国武学对此有很深的研究、积累和沉淀,武术发声不仅涉及人体学、经络学、音乐学、声韵学、声波学学,还涉及方言学。声音是一种物质现象,我们周围的世界充满着声音,我们可以本能地感受到声音。发声学本质上仍然是个力学问题。

无独有偶,南怀瑾先生在南禅七日讲数息提到佛经翻译及发音,闽南话是唐朝的普通话,客家话是宋朝的普通话,他还引用日本翻译的发音佐证,因为日本继承了唐的很多文化,包括佛经翻译及发音。声音作为一种物质的存在,携带了大量信息,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证明。

(二)中文不举将殃及子孙

南怀瑾有次讲课无意间说:“我和师傅修炼时,师傅对我说,怀瑾啊,遇见了你,我这辈子的使命完成了,我看你啊,就难了”,余光中在《我的四个假想敌》中说“中文不举将殃及子孙”,无论是南怀瑾还是余光中,还是其他的大师们都在担心国学的传承问题。

在邱海洋博士的文章中也体现了这种担忧:

什么是中庸之道?百度百科和360百科,对中庸之道有相同的解释: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由此,读者似乎可以认为中庸之道折中主义的代名词。

对于中庸之道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第二种,中庸之道,是指以中为用,永远追求恰当、适度和完美的行为准则,是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处世态度。中庸相当于英文的‘Perfect’。——邱海洋先生著《大数据误解中庸之道》

而论及弘扬佛法,涉猎佛学与武学及衍生学问相互影响,无论总结与归纳或者演绎,都有独到见解,拓展了读者视野与武学意境层次。

禅修的方法,不仅在武术界有重大影响,而且被广泛应用于当代国际竞技体育项目选手的心理训练。——邱海洋先生著《佛学对中国武学的贡献》

大乘佛教之所以能够容纳武术,乃是因为把习练武术看成佛教修行的一个法门,佛学在接受武学的过程中,也改造着武学,提升了武学之目标和境界,增加了武学中的宗教成分。反过来,武学也深刻地影响着佛学。以武参禅,禅武合一。——邱海洋先生著《禅武合一的佛教武学》

(三)看了影评,之前的功夫电影等于白看

博士文章另一个特点是从电影切入,看完博士这几篇文不由感慨,之前的功夫电影都白看了,迫不及待再搜索资源重新看,一边看电影,一边对着先生文章看,然后不停快进,快退,暂停,感叹博士博学之余,大有进入了四维空间之感……且看这几个电影之论述摘要:

“从徐浩峰导演的几部武打电影看,他是对中国武学的传播与发展有使命感的一个人。《倭寇的踪迹》《师父》等电影,不仅有大量武术技法的纪实描写,还有很多理性的思考与批判。”——邱海洋先生著《电影《师父》:徐浩峰对师徒制的批判》

关于以弱胜强,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已经有完美的阐释。在整体上敌强我弱,在局部则可能敌弱我强,我可以集中十倍于敌的力量打击敌人,实现围歼。”——邱海洋先生著《《叶问3》的武学启示 : 上盘功夫和力量》

(四)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而对于诸子百家的考究,国家兴亡之思考,成败得失之剖析,历史遗产观察之细微,沉思总结之深邃,在《中国武学》这本书中如数家珍,篇幅限制不具引。

观博士所行,研究武术科学,武术国学,通过其他学科解释丰富武学;登观拜寺,无论出国访问还是大学开坛授课,为武术科学化,现代化游说四方,奔走疾呼。写博客,做网络,玩微信,做直播……通过各种渠道传播武学及传统文化,君子不器,是邱先生也。

金庸先生先生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作为武术家,作为读书人,作为知识分子,邱先生像其他的中国脊梁们,历来都感觉自己欠了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一份贡献、一份事业,或单枪匹马,或寻找志同道合者一道,主动承担起历史责任,为达目的,不畏艰难,用力最勤,而柳暗花明,曲径通幽,阳光总在风雨后。我无数次被英雄们的“凿空”精神感动,这正是我们华夏一族五千年文化没有断层的关键所在。

习大大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我感觉博士作品达到了总书记的要求。

而每有疑惑请教邱先生,先生总是秒回,知行合一,道德文章与社交微德相得益彰,文如其人,有待天下人如家人的学者风范。我给邱海洋博士一个赞并撰文分享,愿其思想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邱海洋博士武学著作《中国武学》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