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博士谈武学:声与音

95商服网  •  • 来源:www.95ye.com  • 关注:1759

(一)单声与和音

早在春秋战国之前,“声”和“音”两个字是分开使用的,含义不同, 六艺之学包括《诗》《书》《礼》《乐》《易》和《春秋》。后来才变成同义词,进而合成为一个词“声音”。
郑玄说:“宫商角徵羽,杂比曰音,单出曰声。”a 意思是单独发出的声音称之为声,相当于单声;混合的声音叫作音,相当于和音。

(二)曾国藩论声和音的区别

关于声和音的区别,曾国藩在《冰鉴》中讲,声产生于发声器官的启动之时,可以在发声器官启动的时候听到它;音产生于发声器官的闭合之时,可以在发声器官闭合的时候感觉到它。
人体器官震动进而引起空气振动所产生的声音效果叫作“声”,之后,人体器官停止震动,余下来仍在空气中振动而产生的是“音”。“音”是“声”传递的结果,为“声”之余韵,正如通常人们所说的“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汉语拼音中有声母和韵母的区分,就和声与音的分别有关。

(三)发声部位与共鸣

我们说话或者唱歌时,可以选择很多不同的身体部位发声。正常说话和唱歌时,要利用口腔共振发声;说悄悄话时,怕别人听到,就只用声带发音,尽量减小口腔共振。流行唱法、美声唱法、京剧、其他地方戏曲、甚至儿歌对发声部位和震动共鸣的要求也有不同。
发声时,舌头是可以分成若干个区的。口腔、嗓子、鼻腔,可以分成前中后若干不同位置。有的民歌用假嗓子发声;腹语,讲话时向肚中咽,使声音在腹腔共振,这样隔着肚皮就可以听到含混不清的话音。 腹语,需要将下丹田的气息通过腹腔、胸腔、喉腔、口腔、鼻腔和头颅集体共鸣,周身共振。
武学中的发声,也是要根据发力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发声部位和共振部位,由此可以产生诸多变化,诸多效用。

本文链接:https://www.95ye.com/article/4788.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