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襄州区人民政府(政务服务网)
襄州区原为襄阳县,建县于西汉初年,因位于襄水之阳而得名。《汉书·地理志》和《水经注·沔水》篇均记:襄阳“位于襄水之阳”,故名。2001年底襄阳县撤县建区更名为襄樊市襄阳区。2010年12月,襄樊市...
机构信息
地区: 襄州区
分类: 政府机构 > 人民政府
网址: 进入网上办事大厅
工作时间: 国家法定工作日,8:30-12:00,14:30-18:00
电话: (0710)2815421 、2815422
地址: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航空路187号
详细介绍

襄州区原为襄阳县,建县于西汉初年,因位于襄水之阳而得名。《汉书·地理志》和《水经注·沔水》篇均记:襄阳“位于襄水之阳”,故名。2001年底襄阳县撤县建区更名为襄樊市襄阳区。2010年12月,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襄樊市襄阳区更名为襄阳市襄州区。

襄:在此指襄水。史料记载:襄水源头在襄阳城南扁山西麓的泉水坑处(今尹集凤凰村太山庙),有数孔泉眼,终年涌水不断。长约14千米,面积30平方千米。南北朝时于两岸筑堤,防治水患,后来历朝沿袭疏浚,加固堤防,修筑桥梁方便民众通行。明代襄水基本功能成为水利设施,改称襄渠,清代沿用,后人俗称南渠。

建县前,汉水以南(今襄阳西南)商朝时期建有庐国。庐,一作卢(或卢戎),曾助周伐纣,后为西周诸侯国之一。汉水以北,西周时有两个曼姓国,一为邓、一为鄾。庐、邓、鄾与楚国、巴国、中原诸候国常有交往,兼收并沟通南北文化,成为楚文化的发祥地和龙凤文化的交汇地。春秋前期,庐、邓、鄾灭于楚,为楚下邑。秦昭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秦夺取楚下邑。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划全国36郡,汉水以北(包括邓、鄾)属南阳郡;汉水以南(包括庐)属南郡。西汉初置县后,汉水以南、中庐县以东、邔县以北地区,武帝时属荆州刺史部南郡。王莽时曾一度改称“相阳”,东汉光武帝时复称襄阳县。献帝初平年间,荆州刺史刘表移州治于襄阳城内;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控制南郡北部,置襄阳郡,郡治襄阳城。曹魏、西晋时,仍属荆州襄阳郡;东晋时,雍州(今陕西省)一带人避难流入襄阳,为安置流民,孝武帝于太元十四年(389年)以襄阳为中心侨置雍州。南北朝时期,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划出荆州的襄阳、南阳、顺阳、新野、随等五郡为侨置雍州的实土,州治襄阳城;南齐沿仍;梁朝时萧詧以襄阳降西魏,改称襄州,置总管府,属襄州总管府襄阳郡;北周沿仍。隋文帝时(581年)属襄州;隋炀帝时(605年)属襄阳郡。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郡为州;贞观初年(627年)置山南通道,道治襄阳城,属山南道襄州;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属山南东道(道治仍襄阳城)襄州;天宝时(742年)改州为郡;乾元时(758年)复称襄州。五代时(907年),属山南道(实即山南东道)襄州。北宋时(960年)属京西南路襄州;宣和元年(1119年)属京西南路襄阳府;南宋绍兴五年(1133年),“省邓城,入襄阳”,本县辖境遂扩展至汉水以北,仍属襄阳府。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属江北河南行中书省襄阳路。明洪武初年(1368年),属湖广行中书省襄阳府;洪武九年(1376年),属湖广承宣布政使司襄阳府。崇祯十五年十二月(1643年1月),李自成一度改襄阳府为襄京。清朝时期属湖北布政使司襄阳府。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直属湖北省政府;三年(1914年),属湖北省襄阳道;十六年(1927年)废道,直属于省;十七年(1928年),属鄂北行政公署;二十一年(1932年),属湖北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二十五年(1936年),属湖北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其间,1930年7月至1932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黄龙垱一带(县内其它地方为国民党统治区)建立襄阳县苏维埃政权,属鄂豫边苏区领导。1948年1月,襄阳县爱国民主政府属桐柏行政公署第三专署及汉南办事处。

1949年1月,襄阳县全境解放,此时行政区划为四部分:汉水及滚河以北设9个区,属襄阳县爱国民主政府;汉水以南设4个区(后并为2个区),属桐柏行政公署襄西办事处;襄东设4个区(后并为2个区),属江汉行政区襄枣宜临时县政府;襄城、樊城2个区属桐柏行政公署襄樊市政府。5月撤销襄樊市、襄西办事处,并入襄阳县爱国民主政府。9月襄东2个区归属襄阳县人民政府,全县调整为11个区,领导584个行政村。1949年2月属湖北省襄阳行政区专员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湖北省襄阳专员公署;1950年初,增设程河区;4月,襄城、樊城2个区划出,组建襄樊市,县市分治。全县辖10个区,552个行政村,2个镇。1951年上半年,设10个区,下辖372个乡,508个行政村;下半年分设19个区、2个镇,下辖387个乡。1952年上半年,设19个区、1个镇(双沟镇),369个乡、24个街(乡级、含双沟镇5个街);下半年撤销柿铺、尹集2个区,增设1个县辖镇(太平店镇),全县辖17个区、2个镇,下辖342个乡、街。1953年4月,太平店镇降为区辖镇;9月全县调整后设1个镇(双沟镇)、17个区,下辖288个乡、7个乡级镇。1955年2月,划散朱集、峪山2个区,全县设15个区、1个镇,下辖293个乡。1956年,全县调整为8个区、1个镇,下辖85个乡。1958年9月,撤区建乡,设16个乡,以乡为基础,同时建立16个人民公社。1959年,撤乡并社,政社合一,全县设10个人民公社,下辖86个管理区,领导557个生产大队,3424个生产队。1961年6月,撤社建区,设13个区、1个镇,下辖95个人民公社,领导633个生产大队,4635个生产队。1965年,设15区、1镇,下辖95个人民公社,领导643个生产大队,4602个生产队。1968年8月属襄阳地区革命委员会。1975年11月,撤区建社,设16个人民公社、1镇,下辖88个管理区,领导644个生产大队,4393个生产队。1978年属襄阳地区行政公署;1981年7月,设16个人民公社、1个镇,下辖9个社辖镇,96个管理区、领导654个生产大队,4445个生产大队。1983年10月属湖北省襄樊市。1984年1月,襄阳县所辖余岗、米庄、隆中、尹集、柿铺5个管理区,31个生产大队,219个生产队划入新设立的襄樊市郊区人民政府。1984年3月,撤社建区(镇),全县设10个区、7个镇,下辖91个乡、10个乡级镇,7个镇属办事处。1987年9月,撤区建乡(镇),全县设9个乡、19个镇。1992年10月,张湾镇所辖何庄村和红星村13组划入襄樊市汽车产业开发区托管的米庄镇。2001年3月,乡镇撤并,全县设17个镇, 623个村民委员会、21个居民委员会。2001年12月,正式撤销襄阳县,设立襄樊市襄阳区,原襄阳县所辖欧庙、泥嘴2个镇划入襄樊市襄城区,牛首、太平店2个镇划入襄樊市樊城区;原襄樊市樊城区米庄镇划入襄樊市襄阳区,襄阳区辖张湾、龙王、石桥、伙牌、黄集、古驿、朱集、程河、双沟、张家集、黄龙、峪山、东津、米庄14个镇。其中米庄镇人、财、物由襄樊市汽车产业开发区托管。2010年12月,襄樊市襄阳区更名为襄阳市襄州区,政区划分沿仍。2011年7月,伙牌镇所辖马庄、刘家2个村划入米庄镇,胡湾、王湾2个村划入团山镇,伙牌村划入襄州区经济技术开发区。11月7日,设立刘集办事处,魏庄、武坡、黄坡、刘集、郑岗5个社区居委会和武营、大桥、许营、刘湖、肖王营、马营6个村委会、1个国合林场一并由襄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托管。2011年末,辖龙王、石桥、伙牌、黄集、古驿、朱集、程河、双沟、张家集、黄龙、峪山、东津、米庄13个镇(其中米庄镇由襄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托管、东津镇移交襄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托管)和张湾、刘集、东风3个办事处(其中东风、刘集2个办事处由襄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托管),政区划分沿仍。2014年12月张湾街道一分为二,增设肖湾街道。2016年末,原肖湾街道辖六两河大桥南4村1组划出。增设六两河街道。2021年末,辖肖湾街道、张湾街道、龙王镇、石桥镇、伙牌镇、黄集镇、古驿镇、朱集镇、程河镇、双沟镇、张家集镇、黄龙镇、峪山镇。

襄州区行政区划代码为420607000,襄州区人民政府驻肖湾街道,办公地址为航空路187号。全区行政区域土地面积2306平方千米,截至2021年12月,总人口85.87 万人。行政级别为县级,区划单位为市辖区。其上级行政区为襄阳市,下级行政区为肖湾街道、张湾街道、龙王镇、石桥镇、伙牌镇、黄集镇、古驿镇、朱集镇、程河镇、双沟镇、张家集镇、黄龙镇、峪山镇。电话区号0710,邮政编码441100。

襄州区地处鄂西北部、居汉江中游。西与老河口市、谷城县接壤,东与枣阳市为邻,南与宜城市隔汉江相望,北与河南省邓州、新野、唐河3个县市交界。襄州区呈半月形平面状。北部陇岗地貌,占全区版图总面积66%,代表全区主要地形特征,岗垄平行排列,似波状平原;南部低山丘陵,占版图面积13%;中部河流冲积平原,占版图总面积21%。襄州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春季温和,夏季炎热,秋季气爽,冬季寒冷。年均气温15.3~15.8℃。1月平均气温1.6℃,极端最低气温-17.7℃(1977年1月30日);7月平均气温28.8℃,极端最高气温42.5℃(1951年8月15日)。年平均日照时数2000小时;无霜期年均243天,最长272天(1961年),最短192天(1962年)。年平均降水量878.3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数112天,最多达154天(1964年),最少达79天(1966年);极端年最大雨量1251.1毫米(1962年),极端年最少雨量564.2毫米(1966年)。

全区有汉族、回族、蒙古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满族、侗族、瑶族、土家族、黎族、高山族、白族、水族、羌族、仡佬族、锡伯族等18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

区内交通便利,自汉晋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境内形成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地下管道五大交通运输网络。汉丹铁路、襄渝铁路、焦柳铁路、浩吉铁路;武西高速线汉十段、郑渝高速线郑万段、呼南通道襄常段;福银高速、二广高速、樊(城)魏(集)高速穿插其中,各等级公路网络遍布全区。2021年底,全区公路总里程4062.63千米,路网密度200.52千米/百平方千米,其中:高速公路3条104.1千米,一级公路234.74千米,二级公路283.9千米,三级公路197.95千米,四级公路3118.1千米,等外路123.86千米。内河航道通航总里程205千米,有经区政府批复达标渡口29处,双沟镇赵寨砂石集运中心临时性码头1个。有客运站11个。五级农村综合运输服务站1个。另境内有襄州火车站、襄阳市襄州汽车客运中心站。

境内水资源丰富,全区水资源总量56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径流7亿立方米,河流过境客水量450亿立方米,地下水净储藏量108亿立方米。全区属汉水流域,盆地地形,唐河、白河、唐白河、滚河、清河、淳河六大水系均向心流入汉江,河流总长度1098.1千米。境内大中小型水库192座。其中大型水库2座(西排子河水库承雨面积412平方千米,总库容量2.2亿立方米;红水河水库承雨面积190平方千米,总库容量1.1亿立方米),水资源开发利用量9.2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1.86%。

矿产资源丰富,境内已探明矿产9种,矿产地56处。其中非金矿产有耐火粘土、石灰石、白云石、膨润土、黄铁矿、瓷土、石膏、煤、黄沙、卵石等;金属矿产有猛、赤铁矿、沙金,储量较少。其他自然资源有生物自然资源1277种。其中植物942种,动物335种。

襄州区地处平原、土地肥沃,无霜期较长,适宜农作物栽培生长。为湖北省粮、棉、油主要产区之一。粮食作物以小麦、水稻、玉米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油料、烟叶、柳编;油料作物以芝麻、花生、油菜为主;蔬菜种植有萝卜、白菜、芹菜、豇豆、西红柿、青椒、苦瓜、黄瓜、丝瓜、大葱、生姜、大蒜等。畜牧业以养牛、猪、羊、家禽为主。渔业以水库、池塘养殖为主。

襄州区产业集聚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区形成了农副产品加工、机电汽配、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四大支柱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方面,发挥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形成了以正大襄阳100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襄阳鲁花食用油为代表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机电汽配产业方面,发挥紧邻东风公司襄阳基地的优势,引进长源东谷、邦乐车桥、鹰牌轴承等一批汽配龙头企业,形成了发动机、车桥、电气、仪表等关键总成的主要生产基地。装备制造产业方面,依托襄阳制造业产业基础,南车、时瑞达等骨干企业得到快速成长,东风井关农业机械、武钢重材等引进项目建设进展良好。加快培育轨道交通、通用航空、绿色智能铸造等新兴产业集群。纺织服装产业方面,发挥襄州纺织传统优势、技术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形成了纺织服装产业体系。同时襄州作为襄阳市现代物流业核心功能区,依托独有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相继建设了光彩国际物流园、本昌钢铁物流园、东风合运商品车储运中心等大型物流园区。园区各具特色。202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8.1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20.96 亿元,同比增长8.4%;第二产业326.32亿元,同比增长21.08%;第三产业370.87亿元,同比增长14.66 %。三次产业结构为14.78:39.89:45.33 。全年全区财政收入26.54亿元,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10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55.47亿元。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4.67亿元,同比增长25.6 %。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9053元、23090元,同比分别增长10%、13.8%。

襄州区人文生态优秀。曾养育了一代名相诸葛亮、三国名士庞德公、唐代诗人孟浩然、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唐代大诗人孟浩然隐居之地——鹿门山风景名胜区,风景秀丽,风光无限。穿城而过的汉江,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常年保持国家二类水质。城区空气质量常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是宜居宜业的生态型城市。

襄州区文化艺术蓬勃发展,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创作完成的文化艺术作品有《山野秀才》、《乡村调解员》等。拥有《襄阳襄州网》、《今日襄州》杂志、《襄阳日报、襄州新闻》、《襄州手机报》等新闻媒体。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皮影戏》、《襄阳火炮》、《舞狮》、《旱船》、《蚌壳精》、《司老爷查街》、《张公背老婆》等。

主要的文教科体卫事业单位有襄州区第一中学、襄州区第二中学、襄阳市襄州区第四中学、襄阳市襄州区第六中学、襄州区职教中心、湖北省豫剧团、襄州区体育馆、襄阳市襄州区人民医院、襄阳市襄州区第二人民医院等。

境内著名景点有鹿门寺国家森林公园;重要名胜古迹有朝阳城遗址、湖广北界碑、襄阳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凤凰咀遗址等。

主要历史名人有三国时期的将领习珍、习祯、蔡瑁、杨仪、廖化、张悌;隋末唐初的罗艺。著名的文学家北齐的“昭明太子”萧统;唐朝时的著名诗人杜审言、孟浩然、杜甫、张继、皮日休、杜易简、张子容、柳识;北宋时期的女词人魏玩;清代的翰林院编修、文渊阁大学士单懋谦。书法家有北宋时的米芾、米友仁。著名高僧南朝时的慧达、慧旷;隋朝的法琳、法喜。著名的史学家东晋时的习凿齿。农民起义领袖清朝的白莲教起义领袖王聪儿、宋之清、齐林、姚之富、高均德、王廷诏等;红巾军起义首领郭大安、高二先、冯三典等。革命志士:清末有辛亥武昌首义领导人之一刘公,辛亥志士雷炳焜、郑江颢、潘公复等;早期传播马列主义的共产党员董曦辔,有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二十六师的创建者和领导人谢耀武、赵英,有新四军六师参谋长兼第十六旅旅长罗忠毅和抗日女英雄杨威。

主要历史事件有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冬,刘备“三顾茅庐”;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建立大顺国。进驻襄阳,改襄阳为襄京,建立义军政权,国号“大顺”;咸丰六年(1856年),红巾军起义军。高二先、范二娃、冯三典等率众在竹条铺举行起义,号称红巾军。义军取樊城、攻襄阳,后转战鄂、豫两省20余州县、给清统治者以沉重打击;宣统三年(1914年)襄阳光复。武昌起义后,11月30日张国荃、黄仁炎率光化义军自襄阳小北门入城,襄阳光复;1921年和1924年,肖楚女来襄阳宣传革命。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肖楚女先后两次到襄阳传播马列主义,宣传新文化,播下革命火种;1930年7月,襄阳县苏维埃政权在襄东黄龙垱(今峪山镇)姚岗村建立;1948年,襄阳解放。1948年7月2日至16日,人民解放军攻打襄阳,历时15天,活捉国民党中将司令官康泽、中将副司令官郭郧褀,襄阳(襄樊)获得解放。

1992年8月1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襄阳县人民政府驻地由襄樊市迁至襄阳县张湾镇,迁建新县城。2001年,撤县设区,撤销襄阳县,设立襄樊市襄阳区;2010年1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湖北省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原襄樊市襄阳区更名为襄阳市襄州区。

机构地图
办事大厅
襄阳政务服务网个人办事入口

襄阳政务服务网个人办事入口

(查看详细信息)
襄阳政务服务网办事入口

襄阳政务服务网办事入口

(查看详细信息)
办事机构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