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 | 利川市 |
分类: | 政府机构 > 人民政府 |
网址: | 进入网上办事大厅 |
工作时间: | 8:30—12:00;14:30—17:30 |
电话: | 0718-7282615 |
地址: | 湖北省利川市龙船大道51号 |
【人口】 2021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9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994人。全市常住人口71.44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6270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2.83万人,城镇化率45.96%,比上年提高0.94个百分点。全年人口出生率为7.27‰,人口死亡率为6.2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7‰。出生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111。
【民族】利川古称“蛮獠杂处”“蛮夷杂处”或“苗蛮杂处”之地,长期属于少数民族集居区。从唐至明,封建王朝曾先后对西南少数民族实行羁縻州县和土司制度。明洪武初年,开始在少数民族地区设屯置所,举办儒学,“文武相维,土流间用”。至明末,境内有支罗、官渡、朱砂、马桥、木栈、孙家、九渡、三渡、忠孝、马道、松木、元里、中坝、擂鼓、太平等屯10余处,逐渐冲破长期形成的“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禁锢。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支罗土司黄中反明被平,改流置支罗所。明万历十四年(1586),龙阳垌土司归流,编籍万县。清雍正十三年(1735),境内所存施南、忠孝、忠路、建南、沙溪五土司全部改土归流,次年置利川县。至此,结束境内土司制度的历史。以上重大政治变革及所发生的重大战事,不同程度地促进境内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使境内的民族构成发生变化。民国时期,境内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业已形成。长期居住在境内的少数民族以土家族、苗族及侗族为主,旧时统称为“本地人”或自称为“土家人”“苗家人”和“侗家人”,各自地小集居的范围内保持着自己的一些民族风俗和习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所制定的各项民族政策,1956年10月,国务院批准认定土家族是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有关部门和单位并于1958年、1980年、1982年先后在境内进行三次民族成分调查。境内长期居住着汉族、土家族、苗族、侗族、壮族、藏族、畲族、白族、蒙古族、彝族、满族等11个民族。2020年,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截至11月1日零时,全市常住人口750670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654094人相比,增加96576人,增长14.76%,年平均增长率为1.39%。全市共有家庭户248696 户,集体户6922户,家庭户人口为714178人,集体户人口为36492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87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少0.22人。少数民族47.2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63.0%,其中,土家族41.86万人,占55.8%;苗族4.75万人,占6.3%;蒙古族0.20万人,占0.3%;其他少数民族0.48万人,占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