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博士谈武学:太极拳论与越女论剑有啥关系——武学经典《越女论剑》赏析

邱博士谈武学:太极拳论与越女论剑有啥关系——武学经典《越女论剑》赏析

22952017-06-17 11:00  95商服网
邱海洋

邱海洋 法学博士,金融学博士后--15801358969

邱海洋,法学博士,金融学博士后,杰出的武术科学、武术国学研究者,武术科学化和现代化的积极倡导者。 邱海洋博士是一位优秀的科研人员,具有突出的科研能力。邱海洋博士,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就读于兰州大学法律系。硕士研究生阶段就在《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四期合作...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越女论剑”的传说十分悠远,散见于正史、稗史和小说中。春秋末期,越国一位隐居山野的少女,擅长剑术,被越王勾践聘请为军中武师。在赴任途中,少女遇到另一绝代高手袁公的挑战,两人折竹枝代剑,一决高下。少女先取守势,退守三招,然后反击,一击而中,反复三次,袁公败走。越王勾践向她请教剑道,封为“越女”。


关于“越女论剑”最早、最详尽的记载是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后来唐代的《艺文类聚》、明代小说《剑侠传》《东周列国志演义》中也有体现,金庸先生有短篇武侠小说《越女剑》。


“越女论剑”不仅贯穿着吴越争霸、阖闾灭越、勾践复国、范蠡西施等史实和传说,还包含着中国古代最经典的武学理论,反映了东汉之前中国的武学成就。其武学理论成就之高,另后世汗颜。清末出现了《太极拳论》,在武学界影响很大,但是也难以媲美《越女论剑》。


一、勾践聘越女


东汉赵晔在《吴越春秋》中记述了越女论剑的故事[1]。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阖闾打败,越国灭亡。勾践卧薪尝胆,誓志复国。为了复国战争,勾践做了车船等大量的物资准备,但是他为自己兵士的素质担忧,“舆舟之利,顿于兵弩”。为了提高军队战斗力,他问计于范蠡,聘请剑术高手越女为军队的武术教官,“问以剑戟之术”,以训练兵士。


越王又问相国范蠡曰:“孤有报复之谋,水战则乘舟,陆行则乘舆,舆舟之利,顿于兵弩。今子为寡人谋事,莫不谬者乎?”


范蠡对曰:“臣闻古之圣君,莫不习战用兵,然行阵队伍军鼓之事,吉凶决在其工。今闻越有处女,出于南林,国人称善。愿王请之,立可见。”


越王乃使使聘之,问以剑戟之术。


二、白猿试剑


越女在赴任途中,遇到一位自称袁公的老翁。袁公折竹为剑挑战越女的剑术,越女则捡起袁公折落于地的枯枝为剑,双方开始比试。袁公先发制人,剑刺越女,越女后发先至,先击中袁公,反复三次,最后袁公认输,飞身上树,变为白猿而去。


处女将北见于王,道逢一翁,自称曰袁公。


问于处女:“吾闻子善剑,愿一见之。”


女曰:“妾不敢有所隐,唯公试之。”


于是袁公即杖箖箊竹,竹枝上枯槁,未折堕地,女即捷末。


袁公操其本而刺处女。


处女应即入之,三入,因举杖击袁公。


袁公则飞上树,变为白猿。遂别去。


这个故事中,越女有三点劣势:


其一,体力劣势。越女为少女,袁公为男士,体力存在差异。


其二,武器劣势,袁公以竹干为剑,越女则以枯败的竹梢为剑。


其三,先后劣势,袁公先出手,主动攻击,越女被动,防守反击。


然而,越女克服了体力的劣势、武器的劣势和被动的劣势,后发先至,打败了袁公。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中国古人很早就认为,对于武学高手而言,体力、性别、武器、先后都不是胜败的决定因素。“飞花摘叶皆可伤人”,这是越女的境界。


后来白猿也成为剑术高手、功夫高手的象征,杜牧有诗句:“授图黄石老,学剑白猿翁。”在小说《越女剑》中,金庸把白猿描写成越女阿青的师父。后世武艺有以白猿命名者,如白猿棍。《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与白猿也是一脉相承的。


三、越女论剑


《越女论剑》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系统地论述剑术原理的武学著作。


《越女论剑》


见越王,越王问曰:“夫剑之道则如之何?”


女曰:“妾生深林之中,长于无人之野,无道不习,不达诸侯。窃好击之道,诵之不休。妾非受于人也,而忽自有之。”


越王曰:“其道如何?”


女曰:“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


道有门户,亦有阴阳。


开门闭户,阴衰阳兴。


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


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


布形候气,与神俱往。


杳之若日,偏如腾兔。


追形逐影,光若佛仿。


呼吸往来,不及法禁。


纵横逆顺,直复不闻。


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


王欲试之,其验即见。”


越王大悦,即加女号,号曰“越女。”


乃命五校之队长、高才习之,以教军士。


当此之时皆称越女之剑。


太极拳论与越女论剑有啥关系——武学经典《越女论剑》赏析


上面所引《吴越春秋》中关于越女论剑传说的文字成于东汉,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之后多被转载,故事情节稍有出入,但论剑的部分基本没有变化。讲解如下:


女曰:“妾生深林之中,长于无人之野,无道不习,不达诸侯。窃好击之道,诵之不休。妾非受于人也,而忽自有之。”——越女涉猎广泛,无道不习,钻研不休,这是她彻悟武道的过程。但有矛盾之处,“生深林之中,长于无人之野”,缺少与人沟通交流和相互学习,如何能“无道不习”?“非受于人也,而忽自有之”开一人单独悟道之先河,后世关于创拳的传说大多如此,归结为单人之功,真实性值得怀疑。上面这一段值得反思和批判。往下逐句都十分精彩。


“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击剑之道、手战之道,武学搏击思想,精微变化,意理幽深。


“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搏击中有门户结构,有招式变化,有开合转换,有阴阳消长,有兴衰轮替。


“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讲述了内外的关系,精神与肉体的关系。内实精神,外安仪表。形、气、神三者应当配合,以神为统帅。


“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仿佛。”——太阳总是以正面示人,然而当夕阳落下地平线的一刹那,恍惚之间,突然消失,令人难以捕捉,恍惚之间,新的一天开始了。其意境深远幽冥,这就是“杳日”。仿佛英雄迟暮,美人白发,拍案唏嘘之间,历史已经掀开了新的一页。


月亮常常以侧面示人,玉盘般的满月并不多见。一弯新月,冷不丁地挂上树梢,究竟于何时初上,无人察觉,这就是“冷月”,这就是“偏如腾兔”。侧,难窥其迹;正,同样难以捕捉。消失得神秘,出现得陡峭。


搏击之中,身法变化快速灵动,影影绰绰,恍恍惚惚,如黄昏之时日头落于树木之下(杳),又如冷月挂枝,追形逐影。光影变幻之间,仿佛带动了时空,仿佛整个宇宙为之变化。文中提到了光影变幻,这是极为难能可贵的论述。后世诸多拳论,基本上都没有涉及视觉光影的内容。


从这一段话看,中国文化认为虚实和阴阳是高度统一的,原以为太阳是实、是阳,是不变的,可以把握捉摸的,其实太阳也是虚实莫测,同样难以捉摸。这就好比男人和女人,女人半遮半掩难以琢磨,男人磊落伟岸,其实更加变幻莫测,这就好比太阳永远以正面示人,我们却也永远看不透呀!武术之中正与奇的变化,原本是正中有奇,奇中有正;曲中有直,直中有曲。


“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呼吸自由流畅,不受成法之拘束。纵横、顺逆、往来等方向变化,不拘一格。


“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王欲试之,其验即见。”——击剑之“道”、手战之“道”的功效是“一人当百,百人当万”。《太极拳论》中的“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一句,或源于此。手战之“道”在技术的层面上可以“试”,可以“验”,可以实证。


四、《越女论剑》评价


《越女论剑》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武术搏击理论,阐述了剑道原理,通用于徒手搏击和其他器械,具有重要的武学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提出了中国武学的基本范畴。诸如:精微,变化;阴阳,开合;内外,动静;形与气合,气与神合;身法,视觉光影变幻;呼吸,纵横,顺逆,曲直,往复;道、意与技术的功效验证等。后代的武学理论基本上没有超出这些范畴。


其二,表达了中国武术的基本战略思想和战术风格。以静制动,以弱胜强,防守反击,后发制人。外柔内刚,“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后来太极拳所讲的“外似处女,内似金刚”“静若处子,动若脱兔”与越女论剑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其三,标志着中国武学的理论已经成型。“内实精神,外示安仪”几乎是之后“内家拳”的经典理论,今天依然对武术具有指导意义,体现了中国武术的美学观。


下图是一张南阳汉画拓片《徒手搏枪》,据考证画像石成于东汉时期,画中的人物形象和所表达的武术内容,佐证了《越女论剑》的武学理论和武术审美在东汉时期具有代表性。


太极拳论与越女论剑有啥关系——武学经典《越女论剑》赏析


汉画像石拓片《徒手搏枪》


五、比较《太极拳论》与《越女论剑》


作为武学经典的《越女论剑》,成文于东汉,它提出了中国武学的基本范畴。诸如:精微,变化;阴阳,开合;内外,动静;形气神相配合;身法与视觉光影变幻;呼吸;纵横、顺逆、曲直、往复等方向变化和劲力变化;道、意与技术的功效验证等。后代的武学理论基本上没有超出这些范畴。


太极拳论与越女论剑有啥关系——武学经典《越女论剑》赏析


图片摘自百度图片


譬如说,晚清现世之后备受推崇的《太极拳论》,其中的阴阳、虚实、开合、偏正等范畴在《越女论剑》中已有,特点是着重论述了轻重、快慢,侧重于劲力方面。与2000年前的《越女论剑》相比,《太极拳论》反倒缺少了视觉光影变幻和呼吸等重要内容。


与《越女论剑》相比,《太极拳论》或许增加了一些模糊附会的无极太极理论,在文笔韵味上或许多了点细腻的匠气,少了些大汉的剽悍古愣和空旷深远。另外在文章的起承转合方面,《太极拳论》也有模仿《越女论剑》之处。《越女论剑》起于“门户阴阳”,《太极拳论》起于“太极阴阳”;《太极拳论》第一段结尾“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与《越女论剑》结尾“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王欲试之,其验即见。”意思基本一致,换一种表达而已。


太极拳论


王宗岳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皆是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1]〔东汉〕赵晔撰,〔元〕徐天祜音注:《吴越春秋》,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47—149页。


太极拳论与越女论剑有啥关系——武学经典《越女论剑》赏析


邱海洋博士武学著作《中国武学》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