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呼吸的质量,古人想尽一切办法,原则是减少呼吸次数,降低呼吸频率,加大呼吸深度,寻找口鼻之外的呼吸器官,让更多的人体器官参与到呼吸过程中,于是萌生了踵息、胎息等“呼吸”理念。
一、武学中闭气训练的功能
葛洪在《神仙传·彭祖》中说彭祖“常闭气内息”。闭气亦称屏气,《论语·乡党》有关于“屏气似不息者”的形容,就是说有人屏气,似乎不用呼吸。《后汉书·方术传》记载有个叫孟节的人,能口中含枣核,五年十年不用饮食,还能“结气不息,身不动摇,状若死人,可至百日半年”。
中国武术很多门派都有闭气(屏气)训练,类似于无氧呼吸和无氧运动。闭气训练有以下功能:
其一,有利于意念集中。屏住呼吸的过程中,人们通常能够涤除杂念。
其二,有利于感知身体。在闭气的情况下,有利于人们感知自己的身体。例如,人体在屏住呼吸的状态下,能够感知心跳,而在自然呼吸的情况下,通常感觉不到心跳。
其三,有利于身体稳定。闭气的情况下,身体排除了呼吸带来的晃动,稳定性好。避免由于呼吸造成身体的起伏波动而带来的不稳定。
其四,激发潜能。闭气时,减小了氧气摄入量,有氧呼吸变为部分无氧呼吸,能够打开微循环系统,刺激体内组织之间的能量交换。慢性缺氧时,细胞线粒体数量增多,有氧代谢酶的活性增高,促进生物氧化,这在一定限度内可增强组织的摄氧能力,肌肉内的肌红蛋白含量增加,不仅使肌肉组织中贮氧量增加,而且能提高组织内氧的弥散速度,利于氧的供应。
南怀瑾也认为闭气训练可以开发人体潜能。
其五,打通经脉。有一种闭气功,功理主要是把人体肺部的空气吐净,使肺部(包括整个人体内部)形成真空,产生负压状态,并利用这种负压打通肺部经脉。按中医理论,肺脉朝百脉,肺脉一开,则百脉具开。
其六,配合自我抗力训练。自我抗力是人体肌群处于静态性对峙的肌力抗衡。闭气时,能够进行肌体的自我抗力训练,尤其是胸腔和腹腔肌肉的训练。
其七,刺激其他呼吸系统投入使用,如毛孔呼吸。
其八,闭气发力训练。有些武术门派讲究屏气发力,即无氧呼吸下的加速运动。在发力的一刹那,配合呼气,屏气蓄劲,以气催力,达到意气力三者合一,最终达到增大击打力量的目的。屏气时通过无氧呼吸调动身体众多系统和器官的能量聚集一处,合力运作,充分体现出了力的爆发性与加速度。
二、踵息
踵息就是用脚后跟呼吸。《庄子·大宗师》篇中说:“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提出普通人用喉咙呼吸,而古之真人用脚后跟呼吸。
三、胎息与“后天返先天”
胎息术通过意念控制,减少口鼻呼吸,直到不用口鼻呼吸,而用肚脐呼吸,运用体内胎息神气来做功,仿佛在母体胞胎之中。《抱朴子》中说,初练胎息,先用鼻子吸气,然后闭气,心中默数120,然后用口微微吐气,吸多吐少,要轻微到自己的耳朵都听不到声音,用鸿毛置于口鼻之上,吐气而鸿毛不动,才算练到火候。
《后汉书·王真传》中说:“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李贤注:“习闭气而吞之,名曰胎息,习嗽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明代袁黄《摄生三要》则认为:“须要其气,如从脐出,入从脐灭,调得极细,然后不用口鼻,但以脐呼吸,如在胎胞中,故曰胎息。”若用鼻呼吸,“一窍即开,元气外泄,泄而不止,劳及性命”。据传,达摩禅师讲:“夫炼胎息者,炼气定心是也。”心不定,难以行胎息之气。
胎息术可以追溯到老子《道德经》的“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这是后来道家功法崇尚“后天返先天”的重要理论基础。《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篇》中记载:“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
《养性延命录》说:“正偃卧,瞑目,握固,闭气不息于心中,数至二百,乃口吐气出之,日增息,如此身神俱,五藏(脏)安;能闭气至二百五十息,华盖(肺)明。华盖明耳目聪明,举身无病,邪不忤(侵袭)人也。” 《备急千金要方·调气法》说:“引气从鼻入腹、足则停止,有力更取,久住气闷,从口细细吐出尽,还以鼻细细引入,出气一如前法。”
四、皮毛呼吸与肺
中医称汗孔为“气门”b,认为皮毛与主要呼吸器官肺的关联,“肺主身之皮毛”,“皮毛者,肺之合也”c。皮毛汗孔的开合,有散气或闭气以调节体温、配合呼吸运动的作用,与肺司呼吸相关。《医经精义》指出皮毛有“宣肺气”的作用。赵晴初《存存斋医话稿》则说:“人知息道从口鼻出入,不知遍身毛窍俱暗随呼吸之气以为鼓伏。” 通过修炼来激活皮肤呼吸功能,提高皮肤呼吸值比例一直是很多修炼者的追求。传说武学大家孙禄堂先生胎息功夫了得,可以将口鼻塞住打形意拳,全部用毛孔呼吸。
用现代观点看胎息闭气,其实就是无氧“呼吸”,在缺氧的条件下,能够聚合人体内运转的能量,激发体内各生理系统之间的能量交换。如八极拳认为,闭气是一种聚集能量的方法,瞬间闭气所聚能量称为“金钟罩”。
无氧呼吸,还能最大限度调动自身微循环系统的潜能,增加充分吸收
氧气的能力。在海拔高的低氧地区,人的寿命未必短,就是这个道理。科学家观察分析,天鹅等鸟类在飞越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时,空气吸入后不直接入肺,而是先积存在后囊,接着从另一条单行道(保证空气清新)流向肺中,再积存进前囊,最后由前囊出来,再吐出去,延长了空气在体内的作用时间(图 5.3)。这种特殊的肺结构和呼吸方法,比人类能多吸入10 倍的氧气,使稀薄的氧气得到充分利用。
五、龟息
中国古人羡慕乌龟的长寿,把它列为四灵之首(龟、龙、凤、麒麟),认为“龟能行气导引” a。现代考古学发现龟从两亿年前的恐龙时代一直生存至今,没有因 7000 万年前地球环境和气候的巨变而灭绝。
古人认为寿命的长短依赖于生命中呼吸的次数,减少呼吸次数能活得更长,乌龟之所以长寿是因为乌龟呼吸深长缓慢,“龟以气为养”,“龟吐故纳新,故寿三千岁” a。人的呼吸每分钟高达 10—20 次,而龟每分钟却只 有 1—2 次,龟的新陈代谢特别缓慢,冬夏都休眠,龟壳可大大减少水分流失。龟无肋间肌,它的呼吸为口腔下方一升一降的动作,且头、足一伸一缩,肺也就一张一收,类似腹式呼吸,这种呼吸方法被称为“龟息”。
《抱朴子》中记载汉代有个小女孩被关在墓里三年,发现大龟“伸颈吞气,试效之,转不复饥,日月为之,以至于今”。《脉望》载:“牛虽有耳,而息之以鼻;龟虽有鼻,而息之以耳。凡言龟息者,当以耳言也。”意思是说,龟息导引,要以听息为之。《芝田录》亦言:“睡则气以耳出,名龟息,必大龟寿。”
本文摘自邱海洋博士武学著作《中国武学》,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