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练太极拳,应当先求充实变化,再求空灵。精研招势,深究劲力,由充实多变进而才能空灵。空灵之美,是中国武术美学思想的又一重要内容。
一、充实
充实就是丰富多彩,千姿百态,与造化争神奇。
学武,无论是从练功入手,还是从练招势入手,都要先求充实。从招势入手,练习招势要不厌其繁,不厌其精,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要有“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精神,追求招法的多样性。既要千招会,又要招招精。习练拳脚,要力求气象万千,敢与造化争神奇;要有精力弥漫,气脉鼓荡的充实感;要有积健为雄,吞吐大荒之意。
人有人品,拳有拳品,诗有诗品。拳品如人品,拳品如诗品。充实,仿佛唐代诗文评论家司徒空在其《二十四诗品》中对“雄浑壮硕豪放”的描述:“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气弥漫,万象在旁”。苍山阅遍,无限风流。练拳要有如诗如画之美,如痴如醉之感。丰富多彩,万般变幻,既有溪流综综,细流涓涓,又有急流湍湍,波涛汹涌,恣肆汪洋。
二、空灵
由充实到空灵,就是由繁而简,“极饰反素”,返璞归真;就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就是转实为虚,由真而幻;就是从实用到超越实用,从表现美到超越美。打拳不仅有筋骨血肉,而且有风韵神气,如诗如画。有心旷神怡,时空变幻之感,谓之空灵。
空灵就是虚,庄子讲“唯道集虚”。最难的是,要能于有处见虚,于无处见实;于重处见虚,于轻处见实;于满处见虚,于稀疏处见实。于不用力处实,于用力处虚。于流行处见空寂,于空寂处见流行;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咫尺有万里之势,也可缩万里于咫尺。既要能让远者近,又要能让近者远。
三、由实而虚,由真而幻
由充实变化而空灵,就是从实到虚的过程,从有到无的过程。从境界的角度看,空灵高于充实,但是从发展的过程看,充实是基础,必先充实而后才能空灵,先实而后能虚,先真而后能幻。
然后才能不以虚为虚,不以幻为幻,而以实为虚,以实为幻。这如同中国画,清代人笪重光在《画荃》中说:“实景清而空景现”,“真景逼而神景生。”这些话都是对虚实关系的很好说明,值得深思。现在的很多武术套路由博归约,趋向简淡,然而,简淡中要包涵无穷境界。
四、太极拳的空洞与空灵
以太极拳为例,太极拳的空灵,是建立在招法和劲力的实用与多变基础上的,如果不学招法,不深入研究招势的用法,胸中没有万千储备,求空灵谈何容易!不懂实用就想超越实用,不求实,就想求虚,就想表现空灵的境界,这是今天多数太极拳习练者的误区,结果是“空洞”而非“空灵”。外表相似的“不着一力”,高手如此是因为暗含着许许多多的变化,阐释的是“无即全有”的境界;初学者不过是徒有其形,无“灵”可言。
诚如《太极拳论》所言,由“招熟”才能“渐悟懂劲儿”,由“懂劲儿”才能“阶及神明”。如果不能对一招一势的用法了如指掌,如果对“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不谙其详,没有推手的功夫,如何能空灵起来!不以实为基础,必然陷入虚无主义,结果是习练多年无所收获,好似竹篮打水一场空。
武术的这种空灵,这种虚,来自于运动的内在结构之合理性,与搏击形势的必然性,而不是外来的支撑,和简单的模仿。清代人邹一桂在《小山画谱》说:“实者逼肖,则虚者自出”,武术习练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