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中华民族尚武精神

95商服网 •  • 来源:www.95ye.com  • 关注:1856

作者:邱海洋
摘自即将出版的《中国武学原理》

中华民族武的精神,突出表现于汉字的“我”。

一、“我”是手持武器之象

在汉语中,“我”是第一人称指示代词,由“手”和“戈”两个部分组成,是手持武器的形象。戈是古代的兵器,形如长镰,是战车时期的主要兵器。“手戈为我”,手中有戈、手中有武器的就是“我”,才能称为“我”。

二、无武便无人格

武,缘起于人类与野兽的斗争。思考一下,如果没有武,怎能在人兽相杂的原始生态、丛林法则下生存。即使是《水浒传》中的打虎英雄武松,上景阳冈也要手提一根稍棍。手中连一条棍子都不拎,你怎敢走荒山野岭!如果没有武器和武力的保障,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国家都难以成为自我,无以为“我”,都将不具备主题人格,无法立足于世界。

西方罗马法有谚语讲“无财产便无人格”,而中国汉字“我”的内涵是“无武便无人格”。因此,从“我”字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尚武精神源远流长。武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固有组成部分,关乎中国人的气质,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凝聚力的内核。

三、修身以文武兼修为美

中国人一直追求文武兼修的理想人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需要文武兼备。中国历史上很多有突出成就的人,例如:孔子、墨子、曹操、李白、岳飞、辛弃疾、王阳明等人都是文武兼修的典范。

武,是个体生命为了扩大生存空间而进行的力量宣示和力量对抗,是一种生命现象,是生命本质的一种反映。武是为了生存,文则是为了修饰、为了美好。“武文化”就是文武结合,就是追求美好的生存,追求普通生存状态的升华。就像曹操“横槊赋诗”那样,既有金戈铁马,又有诗酒风流,这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生存美学思想。

四、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的质,可以解读为本质,可以解读为武。意思是说:过于显露本质,缺少必要的修饰就会显得粗野;反过来,如果过于修饰,追求形式,忘记了本质和内容,就会虚浮、死板,而缺少活力。只有质朴与文饰比例恰当,文武匹配,才能成就完美的人格,才可以成为伟大的人物——君子。


本文链接:https://www.95ye.com/article/3764.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