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2019年中国马拉松运动发展报告

范文下载

| 08-11 | 发布者:代办网

核心要点

受益于政策支持以及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我国路跑产业在近年得到快速发展。其中马拉松赛事数量在2014-2018年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98.73%,且赛事种类不断丰富。为达到2020年实现产业规模1200亿元的规划目标,未来两年产业规模年增速须保持在27%左右。

赛事运营机构的竞争主要体现为对城市资源、流量资源和广告资源的争夺。目前国资背景的中奥路跑市场优势较为明显。从整个产业链看,健身培训与鞋服装备受益产业发展较为明显,代表龙头公司有特步、华米、华为、悦跑圈、咕咚等。

在经历爆发式增长后,路跑赛事市场本身将逐步从粗狂式发展向精细化、规范化运作转变。运营机构一方面将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另一方面将通过赛事收购、打造系列品牌赛事、提供定制赛事与信息服务等方式提升对赞助商的溢价能力、拓展B端用户,增加收入来源。同时,与之相关的体育消费、赛事保险、医疗保健、体育旅游等领域仍有较大空间值得挖掘。


目录

1. 跑步前进的路跑产业

1.1赛事规模不断扩大

1.2赛事种类不断丰富

1.3赛事质量不断提升

2. 产业发展驱动力

2.1消费升级带动需求增长

2.2政策鼓励刺激供给增加

3. 路跑产业的获益者

3.1地方政府

3.2赛事运营机构

3.3体育鞋服与装备

3.4运动类应用软件

4. 存在问题

5. 发展趋势与投资机会

5.1赛事娱乐化

5.2赛事重组

5.3女性消费


正文

受益于政策支持以及居民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路跑产业在近年得到快速发展。本文将以马拉松赛事为代表分析国内路跑产业的现状、主要参与方的核心竞争力、盈利模式与面临的问题,以及产业未来值得重点关注的几个发展方向。

1

跑步前进的路跑产业

1.1赛事规模不断扩大


我国自1981年举办首届北京国际马拉松赛起正式开展马拉松赛事。在2014年10月国家放开赛事审批权,社会办赛活力得到充分激活后,整体赛事规模开始快速增长。2014年我国内地共举行800人以上马拉松及相关赛事(下简称“规模赛事”)51场,2015年该数值已增长2倍至134场。2018年我国共举办规模赛事1581场,其中中国田径协会认证赛事339场,分别较2017年增长43.47%和32.42% 。同时,年度累计参赛人数从2017年498万人次增至2018年的583万人次,增速为17.07%。相比而言,田协认证赛事对选手们更具吸引力。认证赛事以21.44%的赛事数量吸引了62.80%的参赛选手。


马拉松运动发展报告


赛事覆盖地区分布更为广泛。2018年我国334个地级市中共有285个地级市(超过85%)举办了马拉松赛事,较2017年增加51个,其中举办中国田协认证赛事的城市达到172个。

1.2赛事种类不断丰富


为吸引更多人参与到马拉松(更确切说是路跑)运动中,我国马拉松赛事种类也在不断创新拓展。赛事类型已从标准马拉松——全程马拉松(42.195公里)、半程马拉松和四分之一马拉松,丰富至迷你跑(无固定距离,由赛事主办方决定,以5公里居多)、越野跑、乡村跑、森林马拉松、山地马拉松、家庭跑、情侣跑、团队接力跑、定向赛等多种赛事类型。

其中,越野跑赛事数量最多,2017年和2018年分别为312场和395场,其次是半程马拉松,2017年和2018年分别为243和394场。迷你跑赛事增长最快,从2017年的123场增至371场,赶超全程马拉松赛事,在赛事数量上位居第三。2018年全程马拉松则仅较2017年增加10场至183场。不过从参赛规模看,标准赛事仍然更受青睐。2018年,我国全程马拉松参与者在全年赛事参与人次中占比45.56%,半程马拉松参与人次占比30.95%,迷你跑和越野跑的参与人数占比分别为10.12%和7.59%。

由人民体育和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联合发布的2018最具影响力马拉松赛事排行榜中排名前10的分别为:北京马拉松、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广州马拉松赛、厦门马拉松赛、重庆国际马拉松赛、杭州马拉松、武汉马拉松、深圳国际马拉松和扬州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

1.3赛事质量不断提升


2018年,中国田协标牌赛事数量进一步提升,其中包含68项金牌赛事、61项银牌赛事和96项铜牌赛事,金、银、铜牌赛事增幅分别为54.54%、60.53%和21.52%。2018年,中国马拉松获得国际田联金银铜标赛事数量为14场,占国际田联标牌赛事总量的12.28%。


马拉松运动发展报告


2

产业发展驱动力

我国路跑产业这一波增长更多是得益于政策红利和需求的拉动,即准入门槛放宽使得市场活力得到充分释放,从而快速提升国人对路跑的认知度,并逐渐培育出一批对该运动的非专业爱好者,实现了相关大众市场需求从无到有的爆发式突破。未来,这两大驱动力仍会存在,但随着市场不断发展、成熟,市场会对供给侧即赛事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2.1消费升级带动需求增长

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一个地区和城市马拉松赛事的重要因素。无论从赛事数量还是从选手常住地、对马拉松运动的关注度看,我国东西部沿海地区明显多于西部地区,特别是广东和江浙地区表现最为突出。在2018年所有1851场赛事中,浙江省、江苏省举办的赛事场次位居前两位,分别为180场和146场,北京市和广东省以114场并列第三。常住地为广州的跑者在全国参赛人数中占比10.07%位居第一,江苏省和浙江省的跑者分别以9.63%和7.67%位居第二和第三。

同时,随着收入水平逐步提升,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消费模式,更加注重健康、环保和个性体验。跑步则是一种对场地、自身身体素质等要求相对较少,进入门槛较低的运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加入跑步之中,将之视为自我管理、缓解压力、保持身材的一种方式。参与马拉松等路跑活动对跑者一方面是实现对自我的检验与挑战,符合体育运动自身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特性;另一方面也是跑者寻求群体认同感的一种方式。


2.2政策鼓励刺激供给增加

鉴于马拉松运动可有效促进和提升全民健身、城市旅游消费和城市知名度,从国家到各地方政府层面,针对马拉松运动的政策红利不断释放,从而刺激赛事供给快速增长。对行业的政策扶持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简政放权,引入社会资本:2014年10月,国务院通过《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务院“46号”文件),随后12月国家体育总局通过了《关于推进体育赛事审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两个意见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取消不合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开放。在《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竞技体育重要赛事名录》以外的赛事,包括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也包括公益性赛事中的部分赛事,国家体育总局及其各厅司局、直属单位对其的审批一律取消。公开赛事举办目录,通过市场机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承办赛事。有关政府部门要积极为各类赛事活动举办提供服务。向社会开放和取消审批这两个重要举措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是推动马拉松赛事爆发式增长的直接动力,其中2015年赛事数量较2014年翻倍,2016年则较2015年增加6倍之多。

二是为产业制定明确发展目标:2018年,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改委等10部委发布《马拉松运动产业发展规划》。其中主要提出:到2020年实现产业规模达到1200亿元;有实力和有影响力的赛事运营公司和产业技术服务装备商要各有10家;全国马拉松赛事场次达到1900场,田协认证赛事达到350场,赛事参赛人数超过1000万人次。比照2018年产业数据,在赛事场次方面,目前已基本接近目标;在产业规模和参赛人数方面,接下来的两年则需分别实现27%和31%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市场仍需保持较快增长。

三是多举措强化引导、规范行业发展:国家体育总局先后编写了马拉松参赛指南和办赛指南;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马拉松竞赛报名参资格审查制度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马拉松赛事注册、认证、国际联络及标牌申报工作的通知》;针对比赛中的违规事件及时开展相关调查和处理。总局从多角度多举措加强赛风赛纪整治,引导产业向规范有序方向发展。此外,中国田协在2015年中国马拉松年会上颁布了《中国马拉松赛事联盟章程》,并于2016年初组织完成了入盟审批工作。根据发展规划,我国还将在2020年之前要树立中国顶级的办赛标准。

四是调动省区市参与积极性。根据体育总局规定,由地方管理部门制定属地马拉松及相关赛事的管理办法;除A类赛事外,地方管理部门可自主开展B、C类赛事;鼓励地方管理部门积极开展属地特色系列赛事,并将按年度对分级监管体系中有贡献的地方管理部门予以奖励。

3

跑路产业的获益者


路跑产业以赛事为核心,主要涉及官方机构(田协、地方协会、地方政府等)、赛事运营机构、赞助商、跑者、媒体(赛事转播/直播),以及相关产业如体育装备、健身培训、旅游会展、医疗保健、保险等。其中,体育旅游、体育医疗、大众体育保险等相关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赛事运营,特别是中小赛事的盈利难度较大;优质媒体资源稀缺,因此赛事转播/收入相对可观,但考虑赛事观众小于篮球、足球等热门赛事,因此媒体对路跑赛事转播热情较为有限。相对而言,健身培训(含相关APP)和路跑相关的鞋服装备从路跑产业的快速发展中获益更为明显。


马拉松运动发展报告



3.1地方政府


政府在马拉松比赛中扮演这重要角色。赛事的举办会占用大量社会公共资源,如交通、医疗、消防、安保、城市管理等,需要依靠政府的统一调配,协调各部门提供职能支持,而非单一运营机构可以操作的。马拉松赛事一般都会由田协、当地政府、当地体育局中的多个和赛事运营机构成立组委会,协调政府各个部门和机构。另一方面,举办马拉松赛事会为主办城市带来实打实的收益,包括由此吸引而来的各地参赛者和旅游者,带动当地吃住行等方面的消费,也有助于提升城市品牌知名度和形象。政府对赛事的重视程度会直接影响赛事的举办效果。一些政府可能会在赛事品牌打造初期提供部分补贴,或由旅游局、景区作等作为主要出资方支持举办赛事以推广某一旅游景点。也有部分盈利能力好的赛事能向政府交纳一定的公用资源使用费。

3.2赛事运营机构


赛事运营机构负责赛事的策划、筹办、商业推广与宣传。其收入主要来自赞助费、报名费、政府补贴,另有入场观众门票、特许产品售卖、赛季体育用品博览会、嘉年华、训练营、公益赛等获取收入的渠道。与国外不同的是,国外马拉松赛事在与电视台合作进行赛事转播时会收取版权费/转播费,而在我国,由于马拉松赛事较多而顶级媒体资源相对稀缺,运营机构反而需要向媒体支付相关播映费用。

赞助费方面,目前国内马拉松赛事运营中,多实行分层赞助体系,一般包括冠名赞助商(1名)、官方合作伙伴(1-2名,也有再细分为顶级合作和官方合作的)、官方赞助商(多个)和官方供应商(多个)4个级别,部分赛事没有冠名赞助商,有些赛事除官方合作伙伴外还有顶级合作伙伴。不同级别的赞助商赞助享受的权益、曝光度不同,支付的赞助费用也差异较大。冠名赞助商能提供的赞助费在1000-1200万,合作伙伴大概在500-800万之间,赞助商在300-500万之间,供应商一般在80-200万,而具体谈判中会有一定折扣。其中,冠名赞助与官方合作伙伴会要求在赛事宣传中具有行业排他性。需要注意的是,不少品类的赞助商会选择实物赞助而非现金赞助的方式,例如可能出现在给选手参赛包中的饮料、毛巾、运动袜、食品、地方特色纪念品等。赛事运营机构则为赞助商提供包括电视、网站、微博、公众号等多媒体宣传,以及比赛现场的广告牌、印刷品、展示位和选手服装等。其中如央视直播这样的稀缺资源会尤其受政府和赞助商关注。

报名费方面,2018年国内马拉松赛事的平均报名费为130.5元,最高260元,最低80元。其中,120元一档的最多,有50场;150元和100元一档的各有38场;仅有3场的报名费在200元以上。半程马拉松赛事报名费平均为102.05元,最高200元,最低50元。不同级别的赛事报名收入差距较大。如北马、汉马这类品牌赛事,报名费收入约在200-300万元人民币规模。2019年4月14日举办的北京半程马拉松为例,其报名费为120元,共有2万人参加,报名费收入240万元人民币。与其同日举行的“2019东风雷诺武汉马拉松”比赛包含马拉松、半程马拉松和13公里跑,其报名费标准分别为150元、100元和80元人民币。参赛人数分别为马拉松8000人、半程马拉松8000人、13公里跑8000人,整个赛事的报名费收入为264万元人民币。而按照2018年举办赛事1581场,年度累计报名583万人计算,平均一场的参赛人数约为3687人。考虑上述品牌赛事规模过万,更多中小型赛事的报名人数可能不过几千人规模甚至只是千人左右,按照惯常120元/人的报名费标准,且不考虑优惠措施(如团报、早鸟),其报名费收入大多也不过10-40万元规模。

政府补贴方面,如前所述,部分赛事也会得到来自政府的补贴,补贴规模通常为每万人200万至500万元人民币。从市场披露数据看,2017年武汉马拉松比赛从当地政府获得了1000多万元的政府补贴。2019年“中国长白山国际林海雪地马拉松节”则通过管委会直接补助的方式从长白山管委会获得400万元的资金补贴。

马拉松赛事运营成本方面则可大体分为竞赛组织、后勤保障、宣传推广、市场开发和行政管理等。通常在安排比赛地点、参与者及裁判员,推行筹组工作及安全措施阶段产生大部分的经营成本。马拉松赛事运营的准备周期一般在半年左右,大型赛事筹备期则更长。另外,运营商还会在对赛事的商业推广、广告资源和合作制作体育赛事节目等阶段产生其他经营成本,其中,为电视直播支付的费用是相对较大的成本项。从公开披露数据看,2015年深圳国际马拉松的承办费用在3000万以上,主要包括:1)赛事服务方面,包括参赛者的装备和赛道上的补给等,这部分支出约在800万元;2)电视转播和宣传推广的支出,这部分支出约在600万元;3)运营的人力成本、后勤保障、芯片费用等,支出约在600万元;4)赛事保障,包括安保、医疗、赛事卫生设施等,支出约在400万元。2018年,阿里体育则以10344.3万元中标杭马未来四年运营权。从《2018中国马拉松年度主报告》披露的数据(如下图)看,现阶段我国马拉松赛事赞助收入与运营成本存在较大缺口,其中A1级马拉松赛事的资金缺口最大,超过500万元。


马拉松运动发展报告


赛事运营机构的竞争更多来自于同期全国甚至全球的其他路跑赛事。其竞争主要体现在对城市资源、流量资源和广告资源的争夺。城市资源主要是考虑一个城市的核心区一年通常只会有一场全程马拉松赛事。因此如果运营机构可以获得一个主要城市核心区的马拉松举办权,事实上在服务本地跑者市场、本地跑步赛事赞助市场上就有了一定的垄断地位。流量资源主要是考虑在赛事规模增长快于选手数量增长的背景下,运营机构要如何通过提升赛事特色、服务与体验来吸引更多选手参赛和市场关注度。广告赞助收入是我国赛事运营商的收入大头,由于每年各类路跑赛事众多,且参与人数悬殊较大,赞助商在选择标的时也十分谨慎。国际品牌主要关注一、二线城市的精品马拉松赛事。而像特步这种深耕跑步市场,多年来保持赞助跑步赛事数量领先的运动品牌,在2018年一千多场的比赛中,也仅赞助了30余场赛事。可以看到,这三个资源是相辅相成,对运营机构而言,核心还是流量,即参赛选手越多,广告主触达潜在用户的范围越广,单位投放成本相对越低。高人气的赛事也意味着更高的品牌知名度,更易获得媒体曝光度。其竞争力则主要体现在其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赛事策划能力(能否打造有特色的赛事品牌)、运营经验(确保赛事体验,选手与赞助产品的体验频度与深度)和掌握的媒体资源价值等多个方面。

国内路跑赛事的运营机构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具有政府或国资背景的,代表机构如中奥路跑、东浩兰生,另外很多三四线城市以及县级城市是由田协和地方体育行政机构举办;二是以智美体育、中迹体育为代表的民营公司;三是以IMG和八方环球(Octagon,2002-2009北马运营商)为代表的早期进入国内马拉松赛事的外资机构。


马拉松运动发展报告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上述专业赛事运营机构外,互联网巨头也开始关注路跑这一领域。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体育就以高价竞标获得杭州马拉松的举办权。阿里看重的主要是热门赛事对其电商端的导流,而其优势除了资金雄厚外,也在于其构建的庞大生态圈能为赛事提供更多的曝光机会与变现渠道。对于传统的赛事运营机构而言,阿里带来的竞争挑战不容小觑。

3.3体育鞋服与装备


在全民健身运动纳入国家战略大背景下,我国体育用品零售额和户外用品零售额都持续增长。


马拉松运动发展报告


根据2018年11月阿里体育公布的数据,天猫、淘宝两大平台的体育消费总额突破60亿元,合计成交人数达2000万。对比去年同期,总额增长17.6%,人数增长11.4%。其中,跑步和户外门类成为亮点,连续两年在成交额和消费人数两个维度占据前两名。对比2017年天猫“双11”数据,2018年跑步类目成交额从15.7亿增长至18亿元,成交人数也从510万增至620余万,跑步群体的扩张与其日益提升的消费能力因此显现出来。从运动鞋服看,该行业在2014年后重拾上升态势,与马拉松市场进入快速增长期的时间段相吻合。2018年我国运动服市场和运动鞋市场规模预计可分别达到1147亿元和1134亿元。


马拉松运动发展报告


根据果动科技、爱燃烧、Keep在2018年10月发起的“中国跑者大调查”,我国跑者一年在跑步上的支出,除参加赛事发生的相关交通住宿费用占大头(42%)外,最主要的开销是在装备上(41%),另外日常训练消费占比16%,知识付费方面仅占1%。随着路跑人群持续扩大以及赛事向更多地市下沉,专业运动品牌获得了更多区域渗透机会,当地体育鞋服消费潜能有望被进一步激发。

从品牌看,近年国内运动鞋服市场上国外品牌所占份额持续领先,且优势有所扩大。以运动鞋为例,2012年市占率前二十的品牌中,国外品牌市场占比38.6%,国内品牌占比35.6%,2018年,这一比例分别变为国外品牌52.4%和国内品牌32.5%。同时,前20品牌的总市占率从2013年的74.2%逐年上升至2018年的84.9%,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国外品牌中耐克与阿迪达斯继续主导市场,国内品牌中,安踏、特步、李宁和361度表现相对出色


马拉松运动发展报告


马拉松运动发展报告


在国内体育品牌中,特步国际近年致力于打造专业跑步品牌。公司连续四年蝉联中国赞助最多马拉松赛事的体育用品品牌,是中国田径协会认可的中国马拉松官方合作伙伴以及腾讯体育主办的“特步企鹅跑”的冠名赞助商。2018年公司举办的第三届“特步321跑步节”录得3.3亿次在线广告点击量及3亿次微博阅读量,该活动产生的电子商务收入较2017年增长超过120%。同事,公司还自2016年起面向跑者社群建立特步跑步俱乐部,以培养品牌文化与用户粘性。目前公司已分别在北京、长沙、合肥、南京、厦门和苏州开设6家。2018年俱乐部有成员人数超过12万人,组织跑步活动1000余次。根据悦跑圈对2018年三小时内完成全程马拉松的跑者所着跑鞋的品牌的统计,特步以10%至20%的市场份额蝉联北京、上海、广州及厦门举行的国际级别马拉松中所有国内品牌第一。

特步国际组建了专门的功能性体育用品设计团队,其同样以跑步功能为核心,聘请了40余名海内外专家进行产品研发设计。2018年公司用于研发的费用为人民币1.663亿元,较2017年增长15.97%,在集团总收入中占比约2.6%。相比而言,安踏2018年的研发投入约为6.77亿元,占其总收入的2.46%。


马拉松运动发展报告


除了运动鞋服,消费者对健康和健身控制方面的可穿戴技术表现出了浓厚兴趣,越来越多的跑者希望通过更专业的跑步设备来进行科学的训练。2017年我国健身及运动类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约为155亿元,预计到2023年这一市场将有望突破300亿元。在各类装备中,智能手环和手表的市占率最高。2018年我国智能手表总销量205万部(不含儿童智能手表),同比增长63%。在智能运动设备的选择中,除价格因素外,电池续航时间(特别是在长时间开启GPS及各种极端气候环境下的续航情况)、心率监测/测量、血氧监测、气压测量、运动记录与数据上传分享等功能最受跑步关注。跑步手表中较为知名的品牌有佳明(GARMIN)、高驰(COROS)、苹果(APPLE)、华米(Amazfit)和华为;智能运动手环中市场占比较高的品牌有Moov、Fitbit、华为、三星和TomTom。


马拉松运动发展报告


3.4运动类应用软件


在对路跑商业价值以及用户需求的深度挖掘中,各类路跑APP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并成为资本市场在路跑经济中尤为关注的领域之一。路跑APP主要解决的是跑者对优化训练效果与社交的需求,最终通过电商、广告、线上赛事、课程订阅、智能硬件等方式实现变现。

从参赛人群年龄结构看,我国参与马拉松的人群主要集中在20岁-40岁,其中全程马拉松以35-44岁的中年为主,占比37.64%;半程马拉松则更年轻化,25-35岁跑者占比最高,约为39.09%。也就是说,跑者主要是80后和90后的年轻群体,与移动网络娱乐主力用户群重叠,而后者使用时长排名第一的移动互联网领域即是社交。运动APP不仅可以记录跑者的跑步路线、身体信息,还可使选手在第一时间展示分享锻炼及比赛的经过与成果,通过组建跑团、举办赛事活动等,增进有共同爱好或目标的跑友间的交流,满足个体在运动中的分享需求,以及获得认同和支持的归属感,增强跑步的时尚性、娱乐性和社交性。目前涉及跑步功能的运动APP中用户使用率较高的有Keep、咕咚、悦跑圈、小米运动、Nike Run Club、郁金香运动和Moov中国。


马拉松运动发展报告



马拉松运动发展报告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悦跑圈是四个热门APP中唯一专注于跑步特别是马拉松的移动应用。它也是第一家运营线上马拉松赛事的机构。线上马拉松即在网络上举办的马拉松。参加线上马拉松的人,在马拉松活动当天按照活动要求,在任何地点使用悦跑圈等赛事官方授权的运动记录软件完成全程/半程马拉松,即可获得官方授权的完赛纪念奖牌或赛事奖品或电子完赛证书。线上马拉松有效解决了由于线下马拉松有报名人数或参赛城市等限制造成很多跑友无法亲临参赛的问题,从而更大程度地吸引跑步爱好者参与到路跑赛事中,降低了参与的门槛。同时,通过提供线上跑的服务也能够加强用户对APP的粘性。悦跑圈的一大优势来自于它的跑团设计(悦跑团),用户可以在APP上自己组建跑团或者申请参与已有跑团,更好发挥了APP的社交功能。除了通过跑团交友,也有不少用户是因为跑友在悦跑团,而从其他APP转入其中。咕咚和小米运动的优势主要在于其与硬件及运动装备的连接性,即用户可以及时便捷地将运动数据从其配带的智能装备/硬件上传至这两款APP,进而实现更详尽的数据记录、分析以及分享展示。Keep的主要优势则在于其提供的丰富的有针对性又系统的局部锻炼课程。

我国运动类APP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数据记录的准确性欠佳,不同APP对同一次运动同一项指标的测量记录结果有时存在较大出入;在与各类硬件的实时数据连接方面仍有不足,目前具有该功能的通常也仅能与某一款硬件连接;各APP的功能较为雷同,有些过于看重社交功能,在对跑者本身的运动服务功能方面开发升级不足,大多停留在一些浅层功能上如心率监测、GPS定位、热量消耗计算等,难以形成有效的竞争壁垒、长期吸引用户。目前,此类APP主要针对的还是C端,用户基本是跑者或跑团,未来可能还会尝试与教练、健身方等服务方的连接,让后者将APP作为自己的用户管理系统。此外,一些APP如悦跑圈已开始在C端之外尝试与B端的服务,即基于平台大数据的采集分析,为广告主或其他机构提供信息服务。

4

存在问题

我国以马拉松赛事为代表的路跑产业现阶段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主要存在赛事IP同质化、管理运营不规范、赛事设计不合理、变现渠道不足等问题,造成赛事过于集中、跑者体验不佳、近少数赛事盈利的情况。

尽管随着路跑产业的发展,我国已从传统的马拉松、半程马拉松赛事衍生出彩虹跑、亲子跑等赛事来丰富赛事内容,扩大受众范围,但是整体而言,更多是复制海外已有赛事,因地制宜、结合我国跑者需求的原创特色赛事IP开发仍显不足。加之国内不少赛事的运营仍处前期摸索阶段,难免存在管理运营不规范、赛事设计不合理等问题,使得跑者在活动参与中难以获得良好的体验或充分满足其以赛会友的社交需求。因此对于一些无新意的中小赛事,很难吸引跑者参加,甚至部分大型赛事也难保持跑者的长期粘性。

赛事集中,造成资源浪费。在2018年举办的1581场赛事中,超过四分之一的赛事集中在4月和10月两个月份,其中分别是215场和214场;2月赛事数量最少,仅9场。再如2019年,仅4月21日一天全国就有十余场赛事同时举行。赛事场次的不断增加叠加举办时间的集中,导致各赛事对有限资源形成更加激烈的争夺:跑者忙不过来,必须对赛事进行取舍;央视在内的媒体以及赞助商等也都会对赛事有所选择。以央视为例,由于各个项目的赛事资源众多,马拉松项目本身所拿到的直播时间段就不多,再加上有如此众多的马拉松在同一时间段进行,这就让央视更有议价权。2019年央视播出的马拉松赛事以奔跑中国系列赛事为主,在此以外,截至3月份央视仅播出了厦门马拉松一场比赛。其他媒体方面也会面临类似的问题,哪怕是对不受数量限制、可以同时直播多场赛事的网络直播资源来说,面临同一天十几场乃至数十场赛事的举办,用户也会面临一个选择问题,这势必会分散单场赛事的收视率和关注度。

5

发展趋势与投资机会

从地理环境、人口、经济效益等角度考虑,路跑赛事数量的增长具有一定天花板。在经历爆发式增长后,市场将从粗狂式发展逐步向精细化、规范化运作模式转变。运营机构一方面将更加注重用户体验,通过增加赛事丰富度、提升服务功能来提升用户关注度、参与度与粘性;另一方面,将通过打造系列品牌赛事、提供定制赛事与信息服务等方式提升对赞助商的溢价能力、拓展B端用户,增加收入来源。同时,随着路跑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与其相关的体育消费、赛事保险、医疗保健、体育旅游等领域也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值得挖掘。

5.1赛事娱乐化

从海外路跑产业的发展经验看,赛事娱乐化是将路跑推向大众的利器,未来国内趣味跑在赛事热度与数量上将有望超过传统马拉松比赛。运动健身本身是一件相对枯燥、挑战自制力的事情。赛事机构、培训机构及相关APP需要能够持续打造有新意、有趣味、有气氛的场景,来促使人们坚持下去,例如能设计够带来全新体验的赛事(光猪跑、彩虹跑、泡泡跑、暗夜荧光跑等),设置进阶任务挑战,搭建跑者积分体系,提供便捷分享功能等。未来,赛事机构还可能通过加大直播互动平台,培育路跑主播,邀请路跑网络红人参赛等方式加强赛事的娱乐性和关注度。

5.2赛事重组

在赛事集中度高,配套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路跑赛事向系列化、主题化、特色化品牌赛事发展是必然选择。政策方面,田协已计划在2019年建立中国马拉松注册管理制度,打造中国马拉松俱乐部联赛,推动马拉松发展职业化、社会化、专业化、国际化,尝试以马拉松群体厚度助推竞技水平的提升。企业运营方面,系列性赛事更易引起赞助商的关注和兴趣。未来大型赛事组织机构不排除通过收购中小型赛事的方式,来快速实现自身赛事在类型、地域方面的更多覆盖,从而吸引更多跑者以及赞助商关注。

5.3女性消费

如前文所属,路跑产业的兴起明显拉动了居民在体育用品上的消费。而其中,女性消费对体育消费市场走向似乎发挥了更大作用。2018年马拉松大数据显示在跑者性别比列方面,男性跑者占比73.1%,女性占比26.9%,其中全程马拉松赛事的男性跑者占比更高,为82.78%。根据国内几大网购平台数据显示,男性购买跑步装备的比列则只比女性多14%。女性显然在运动消费上具有更强的欲望,且女性对产品的细分程度要远高于男性,运动时更看重“行头”显示出的专业性,进而增强其消费需求。同时,女性更倾向于以群体的方式进行运动,如结伴参加跑团,结伴进行训练,也更乐于分享。根据统计,女性运动的感受平均会传递给6个好友,远高于男性。最后,从美国路跑赛事的发展进程看,女性在过去15年中参与路跑的热情一直不减,根据Running USA披露的最新数据,2017年各项路跑赛事中,女性跑者参赛人数已超过男性,占比大约为59%。随着国内各类趣味性更强的路跑赛事推出,预期会有更多女性被吸引参与其中。综合这些因素,在体育消费市场中,女性跑者的需求尤为值得关注,相关市场也更具潜力,通过为其提供针对性营销与服务,或能带来更佳传播效果与收入。

相关标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