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武县人民政府(政务服务网)
彰武县位于辽宁省西北部,地理坐标在北纬42°07′~42°51′,东经121°53′~122°58′之间。北邻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和科尔沁左翼后旗,东接辽宁省沈阳市的康平、法库两县,东南以清代柳条...
机构信息
地区: 彰武县
分类: 政府机构 > 人民政府
网址: 进入网上办事大厅
工作时间: 法定工作日 08:30—17:00
电话: (0418)6940100
地址: 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人民大街65号,【邮政编码】123200
详细介绍

  彰武县位于辽宁省西北部,地理坐标在北纬42°07′~42°51′,东经121°53′~122°58′之间。北邻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和科尔沁左翼后旗,东接辽宁省沈阳市的康平、法库两县,东南以清代柳条边为界壤沈阳新民市,西隔绕阳河望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彰武县地处内蒙古南行的要冲,东北入关的咽喉,古来有“全辽管钥”之称。总面积3641平方公里,南北宽79公里,东西长87.5公里。西南距阜新市78公里,东南距省会沈阳市93公里;距沈阳桃仙机场113公里,距通辽机场134公里;距锦州港214公里,距营口港192公里,距大连港394公里。


彰武县辖彰武镇、哈尔套镇、章古台镇、冯家镇、五峰镇、后新秋镇、双庙镇、平安镇、满堂红镇、东六家子镇、阿尔乡镇、苇子沟镇、两家子镇、大冷镇、前福兴地镇、兴隆山镇、大四家子镇、四合城镇、四堡子镇、兴隆堡镇、西六家子镇、大德镇和二道河子乡、丰田乡,计24个乡镇(含1个民族乡二道河子乡)。享受民族乡待遇镇4个:东六家子镇、西六家子镇、大冷镇、苇子沟镇。

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它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彰武县历史文化悠久,经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发现的各级各类遗址点560处;省市县三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49处,其中省级保护单位8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1处。
文物作为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载体,彰显着岁月的沧桑,蕴含着民族的情韵,凝聚着历史的积淀。距今六千年的“平安堡人”将人类的种子播撒在远古彰武大地上,我们的祖先便劳动、生息、繁衍在这里,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民族的融合,创造了既有浓重的中华民族传统特征,又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彰武古代文化。
经过六十多年来的考古工作调查和发掘,彰武的人类文明,远在六千多年前便以露出了曙光,古代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新石器时代大约从1.8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距今6000多年至5000多年不等。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是:人类开始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发明了陶器,出现了原始农业,养畜业和手工业。至今在我县境内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14处,这是彰武大地上最早发现人类活动的遗址。人们使用石锄、石镐等工具种植谷物,使用石磨盘、石磨棒加工粮食;细石器特别发达。统称为“细石器文化”。现已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有:四合城乡新房子村东坨子遗址、李家窝堡水库遗址、赶牛道遗址,冯家镇小北沟水库遗址、下巴堆子村西坨子遗址、候贝营子遗址、林家遗址、哈达冷北遗址,平安乡东山遗址,哈尔套镇东大窝堡遗址、鸡冠山遗址,章古台镇前乌拉满汗遗址、后乌拉满汗遗址等。这些遗址中出土有:石镞、打制石刀、石镐、石磨棒、石磨盘,石斧、刀、锛、凿、网坠、纺轮等石器和彩陶、“之”字纹陶、绳纹陶等器物和陶片。
兴隆山乡的平安堡遗址,1983年国务院定为“109”号发掘工地,1985年、1989年辽宁省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系进行了两次大型发掘,出土有:鬲、甗、罐、壶等素面褐陶器,石器,陶纺轮和骨制生产工具等700多件。系属于新民高台山类型,经碳四测定年代数据距今已有5700多年,处于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的文化遗存。另外,在我县还发现了多处这一时期的古墓葬,表明这一时期有大量的人群定居在彰武,是人烟较密集、开发较早的地区。
青铜时代是人类社会已发展到阶级社会,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在中国历经夏、商、周至春秋时期,持续了1500多年的时间。
这一时期彰武发现了大量的古人类遗址。现已发现的有114处之多,表明这一时期大量的人群定居在彰武,罗锅梁遗址、东大窝堡遗址、杏山果园遗址、前皋皋遗址等这些遗址面积较大,类型多样,出土有:灰褐夹砂陶器、绳纹褐陶器、鬲、罐、壶、钵等陶器和石刀、石斧、石锛、石凿、石镰等石器。这些遗址分布在全县二十四个乡镇,表明这一时期先民的活动范围更加扩大,人口增多。彰武地区进入古代繁荣时期。
战国时期,彰武地区是燕国的统治范围,燕国的长城横贯在彰武境内,现存的燕长城遗迹有些地段比较明显。阿尔乡还曾出土过大量战国时期刀币。
秦至汉代,政区仍沿燕制,后来成了乌桓、鲜卑族的游牧地。两晋十六国时期,彰武属鲜卑慕容部。
隋唐两代,彰武地区先是受隋唐统治,后为唐朝 营州(今朝阳)都督府统辖。
公元907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创建契丹国,后称大辽国,强盛一时,统治中国北方地区200余年。彰武为契丹故地,当时田野益辟,农牧发达,人畜兴旺。
契丹人耶律阿保机建“辽”称帝,彰武为辽朝领地。这一时期,彰武地区是非常繁盛的,从现有发现的辽代遗址、城址、墓葬和出土的文物便可以得到证实。目前我县发现的辽代遗址261处、墓葬42处、古城址8处。彰武不仅为国家州县所辖,同时在境内还有诸王、外戚、大臣等建立起来的“头下军州”多处。如四堡子乡“西南城址”便有当时的头下军州“壕州”。苇子沟镇“土城子城址”为辽头下州之渭洲。
公元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了大金国。先后灭亡了辽国和北宋,统一了包括黄河流域在内的广大北方地区,并与南宋长期对峙。
金朝取代辽政权后,彰武地区仍然是很繁盛的,挖掘发现的遗址、墓葬都比较多,我县有金代遗址112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金代窖藏,出土的货币种类、数量都是很惊人的。如:兴隆堡乡后荆林村发现的金代窖藏,出土铜质货币138市斤,三十三个年号、三十八个种类。四堡子乡发现的金代窖藏,出土货币95市斤,四十一个年号、四十八个种类。满堂红乡后房身发现的金代窖藏,出土860市斤,四十四个年号,五十一个种类。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汗国,1279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1279年统一全国。元灭金后,彰武归元辽阳行省懿州管辖。这个时期有代表性的文物丰田乡小王家遗址出土的八思巴文“羽林百户印”,比较珍贵。
1368年明朝建立后,彰武归辽东郡都指挥使司管辖,为奴儿干都司的泰宁卫蒙古牧地。彰武为明广宁后屯卫所属。现存明代代表性的文物是五座烽火台;即高山台烽火台、二台子墩台、三台子墩台、四台子墩台、及石佛沟烽火台。
清初实行封禁政策,修筑柳条边以防人们进入清朝的“龙兴之地”樵采,彰武地区属于边外的“龙兴之地,清王朝在此设立了养息牧厂,放牧牛羊。到嘉庆十八年(1813年),清政府派人到此地进行试垦,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牧民人口增到一万多人。(清王朝取代明王朝后,曾在彰武境内建都尔鼻城(今高山台附近),并设养息牧场,是专门为祭祀永陵、福陵、昭陵提供牲品的供养地,并造柳条边封禁。境内现存的柳条边遗址经两家子乡、西六家子乡、东六家子镇三个乡镇,全长86华里,并在东六家子柳条边遗址南1.4公里处,设彰武台边门,为旗官驻防之地。清代给我们留下较多的文物,清代建的寺庙有五处,现保存较好的是大四家子乡—圣经寺,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是住持一世喇嘛包,甘曹扎兰毕历经多年募化而建成,以广积经卷盛名于世,鼎盛时期,喇叭多达五百余名,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更名为圣经寺传延至今;现存七十八间三层楼阁式建筑。殿内梁、柱、斗、拱雕刻精美,金碧辉煌,表现各种神佛形象的笔画栩栩如生。
千佛山摩崖照相石刻,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山西五台山一个叫朱温久的和尚云游到此,见山上遍布怪石,极似佛像,他便四处化缘,环山雕刻佛像最后刻成206尊,现存168尊。石像以势造型,千姿百态,生动逼真。高者丈余,矮者尺许,形成一幅幅壮美的石雕画。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在彰武设县,县名因柳条边彰武台边门而得名为“彰武县”沿用至今。
“六朝文物草连天,天谈云闲今古同”,星移斗转,沧海桑田,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生活在公元二十、二十一世纪家乡热土上的新一代炎黄子孙,我们更加懂得什么是同宗的血脉,什么是基因的传承。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祖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坚定不移的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把可爱的家乡——彰武建设好,装点好,美化好,让42万家乡各族儿女工作好、生活好、身体好,这是我们共同的理想追求和奋斗目标。
让历史告诉未来,让未来创造历史。


机构地图
办事大厅
阜新市政务服务网入口

阜新市政务服务网入口

(查看详细信息)
办事机构
彰武县税务局

彰武县税务局

(查看详细信息)
彰武县营商环境建设局

彰武县营商环境建设局

(查看详细信息)
彰武县政务服务中心

彰武县政务服务中心

(查看详细信息)
彰武县应急管理局

彰武县应急管理局

(查看详细信息)
彰武县教育局

彰武县教育局

(查看详细信息)
彰武县工业和信息化局

彰武县工业和信息化局

(查看详细信息)
彰武县公安局

彰武县公安局(网上办事大厅)

(查看详细信息)
彰武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彰武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查看详细信息)
彰武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彰武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查看详细信息)
彰武县卫生健康局

彰武县卫生健康局

(查看详细信息)
彰武县医疗保障局

彰武县医疗保障局

(查看详细信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