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博士谈武学:太极八法中的力学

邱博士谈武学:太极八法中的力学

22462017-02-26 20:38  95商服网

一层功夫一层理”,说的是随着功夫的进阶,理也在变化、升级。太极拳以阴阳极变的哲理为基础,综合运用了刚体、弹性体和流体的意象,富于变化。太极图是一个富含流动性的图案,中央的“S”线,谓之中极,是流动性集中表现。


太极八法中的力学


由于综合运用了各种人体模型,所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引起了很多无谓的争论,其实很多说法都有道理,只是运用的模型不同而已,意境不同而已。也有的理论把几种不同模型下的力学意象混在一起说,结果导致了逻辑混乱。例如,在流体无向性的力结构中讨论四正四隅,好比讨论漩涡中的四正四隅一样,没有太多意义。太极拳易学难精,要想进步,必须深究其基本技法和力学模型,这里试着做一剖析。


传统理论认为太极八法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劲法。其中,掤、捋、挤、按为四正劲,是核心;采、挒、肘、靠为四隅劲,为辅助。八种劲法之间互寓、互通、互化、互用,构成太极拳力学的基本内容,包含在太极拳的所有招法之中。


(一)掤劲


从刚体和弹性体的角度讲,掤劲的运用技巧在于两臂圆撑。例如,杨式太极拳《十八在诀》 认为掤劲的发劲部位主要在两臂,因此说“掤在两臂”。


主要拳式如起势、左右掤等。“掤”的劲法特点是“圆撑”,即“掤要圆撑”。“圆撑”这两个字,特色是圆。就是说,光“撑”不够,还要“圆撑”。圆形受力大,抗压能力强,如此方能“劲足”。“圆撑”主要体现在腕要圆、肘要圆、肩要圆,依此类推,周身都要圆。掤的时候,肘、肩骨节要撑开,腕、掌骨节也要撑开。这就是“十三字行功诀”中所讲的“掤手两臂要圆撑,动静虚实任意攻”。


从流体的角度讲,掤劲主要是一种向上的漂浮力和向外的膨胀力。在没有外力进攻的情况下,掤劲表现为自身用最小的力量,克服重力即地球引力,维持身体处于运动状态完成动作,而不是处于静止状态。在遇到外力进犯的情况下,掤劲仿佛水的浮力和阻力,具有挡阻、反弹、掤架、防御对手的进攻,动作主要向上、向前,方向为正。吴式太极拳认为:“掤劲义何解?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全体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有千斤重,飘浮亦不难。”


“掤劲”是太极八法中第一劲力模型,而且暗含在所有劲法中,无处不在,称为“掤劲不丢”。至于掤劲的轻重缓急,要随对手来力大小快慢而相应变化,要着意于“松柔中寓沉刚”,就像江河湖海之水的力量“澎”着大船一样,水质柔活而力量深厚。


掤劲的用力方法是百会上顶,虚灵顶劲,脊椎上拔,同时耳垂向下找肩井,肩井向下找命门,命门找环跳,环跳找脚底涌泉,形成背后一个向下的力系。从内功修炼的角度看,掤劲的运行方向刚好与任督二脉的循行方向相反相冲,恰是因为这种相冲,在掤劲的作用下,任督二脉如同逆风飞翔,循行更加顺畅。所谓“顺之成人,逆之成仙”,正是如此。从武术应用的角度看,背后的力向下直沉脚跟、脚底,形成了一个长杠杆,身体前面自然形成向上的掤劲。单独作掤劲训练,类似足球运动中的胸部停球动作。


这个最基本的动作,习练太极拳的人绝大多数都做错了,因为不清楚技术要领。现实社会一直有一个现象,那就是最常说的概念,恰恰是最不了解的概念。练习太极拳的人几乎天天都在说“掤捋挤”,但是深究明白的人不多。这就像很多人讲“政治”“文化”,却不知道什么是政治和文化一样,越常用的概念往往越模糊。


(二)捋劲


“捋”字的含义是顺着来势、来力而抹带、引化,动作主要由前向后,方向亦为正。捋劲是一种顺着来力运动方向的引带力,使外力继续向前运动,但方向有细微的改变,包括上捋、下捋、凸弧捋、凹弧捋。发捋劲者自己力向后运动,使对手力继续向前。捋劲是化劲、引进落空的主要方法。


吴式太极拳认为:“捋劲义何解?顺其来时力,引导使之前。轻灵不丢顶,力尽自然空。”


(三)挤劲


挤有三层含义:


其一,与对手重心密切接触,无间隙,进而移动对手重心,这时对手通常在自己两臂之圈外,所谓贴身挤靠就是如此。


其二,压缩对手身体转换空间,挤压对手身体,这时对手通常在自己两臂之圈内。例如太极拳的小擒打,擒住、挤住了再打,螳螂拳中的采三手金鸡呐嗉,八极拳中的捆身大缠。在锁拿招法中挤是重要的技术要领。


其三,压缩自身局部转换空间,使特定结构更加坚固,表现为体内的某种矛盾力,如各种剪刀力。


“挤”与“合”有时是一个意思,表现为“合住劲”。“合”与“冲”是矛盾的同一,为了合,需要冲,就是要有矛盾力。合中有开,开中有合。形相合,意相冲;外相合,内相冲。挤劲可使身体各部分相互支撑,


充分利用身体的各种夹角。太极拳中的缠丝劲也是挤劲的一种。挤加强了掤劲。


挤能使气脉激荡、力达四稍、沟通经络。通过挤,产生充实饱满的感觉,越饱满越虚灵动荡,越富有生命力,这才是妙处。满而虚,实而虚,才是妙境。这就是矛盾力,这就是阴阳的矛盾辩证统一。通常认为空、少则虚,则静,如果能做到满、多而虚,而静,则是真功夫。譬如书法作品,有的一幅作品字很多,却感觉很静,则为好字;如果字虽少,竟然感觉很乱,则为坏字。


挤,有剑拔弩张之势,使体内组织坚实,使动作庄严而不轻浮,在八卦为震卦,在经络属肝经,在穴位为夹脊穴。挤劲仿佛中国传统书法中的中锋行笔,筋力在挤。掤劲现骨力,挤劲现筋力。掤挤显现拳中的筋骨之力。挤劲太过则厚重有余,倔强无韵。


吴式太极拳拳理说:“挤劲义何解?用时有两方。直接单纯意,迎合一动中。间接反应力,如球撞壁还。又如钱投鼓,跃然声铿锵。”挤劲又类似用两根绳子系住一根木桩的两端,木桩向前击荡所产生的力,如同荡起吊住的木桩撞击钟鼓。


运动模型的变化,随之带来运动理论的变化。例如讲发力要领时要求“力由脊发”“节节贯穿”“梢节引,根节催,中节随”,这是以多刚体模型为蓝本的。如果以流体为模型,则不存在根节、梢节的问题,应当是前后相推、左右相荡的关系。如果把身体想象成像水那样匀质,则身体任何两点皆可相冲相合,产生运动。相冲则动,相合则静;相冲则激荡,相合则互生。太极拳练习中意念思想选中任何两点,一点朝另一点运动,这比根、梢的区分更加细腻,前进了一步。


(四)按劲


按劲是向下按的力,用以将对手的来力向下挫、截,然后再向前推。严格说,“推”是“按”的延续,“按推相连”。因为推前先按,所以说的时候只说按不说推。


吴式太极拳拳理说:“按劲义何解?运用似水行。柔中寓刚强,急流势难当。遇高则澎满,逢洼向下潜。波浪有起伏,有孔无不入。”


(五)采劲


“采”字的含义是摘,有摘取、折断的意思,拿法中多用。动作有些像采摘果实、折树枝花茎,手指要掐实后猛一折,枝茎就断了。掐不实、动作慢就不易折断。因此,“采”的劲法特点是“实”,即“采要实”,主“短”“实”劲,速度要快、劲点要实。


吴式太极拳拳理说:“采劲义何解?如权之引衡。任你力巨细,权后知轻重。转移只四两,千斤方可平。若问理何在,斡捍之作用。”


(六)挒劲


“挒”字根据河南、山西等地的方言而来,含义应当指挒开、撕开、分开,挒劲方向是斜方向,包括斜后上方、斜后下方、斜前上方和斜前下方。掤劲的延伸也为挒。


挒劲有正挒(顺挒)、反挒、圆转挒等。比如,太极拳“右野马分鬃”,右手向右前向外为正挒,右手由前向里向左为反挒;“退步跨虎”则是双手圆转挒。


吴式太极拳拳理说:“挒劲义何解?旋转若飞轮。投物于其上,脱然掷丈寻。君不见漩涡,卷浪若螺纹。落叶堕其上,倏尔便沉沦。”挒和捋可以变换使用,就是凸弧和凹弧变换使用,其轨迹就“S”线。


(七)肘劲


肘劲指运用肘部的力量进攻对手。吴式太极拳拳理说“肘劲义何解?方法有五行。阴阳分上下,虚实须辨清。连环势莫挡,开花捶更凶。六劲融通后,运用始无穷”。


严格讲,在太极八法的分类中,肘劲与其他几种技法的分类标准是不统一的,其他几种主要讲劲法的结构,而肘法,则根据发力部位、肢体部位来分类。可见,前人关于太极八法理论也不是尽善尽美的。在逻辑上有不完善之处,逻辑中夹杂着拼凑的经验,原因在于为了凑成“八”这个数,一则好记,朗朗上口,二来为了合于八卦理论,于是就出现了穿凿之痕迹。


(八)靠劲


靠劲指运用身体躯干近距离撞击对手,从运用部位上看包括肩靠、背靠、胯靠、胸靠等,也可将肩靠、胸靠之力传递于手臂,从手臂发出弹抖力。从方向上看,可以分为前靠、后靠和侧靠等。吴式太极拳拳理说:“靠劲义何解?其法分肩背。斜飞势用肩,肩中还有背。一旦得机势,轰然如捣碓。仔细维重心,失中徒无功。”


总结:无极即是太极,太极即是无极。“无极而太极”,不是“无极生太极”。无极与太极既是有,又是无;既是无,也是有。无就是全有,全有就是无,或者说“极有即无”。


太极拳讲究“周身无处不是拳”“周身无处不太极”,就是要感受身体每一点上都有无数个方向的力,在有限中体会无限,在无限中体会有限。感受身心真正自由的运动,感受“无极而太极”“极有即无”的境界。


在极限处,“有”与“无”同一,“无”就是“有”,“有”就是“无”,“有”与“无”在极限之处的同一就是“道”。“无极”“太极”二名一体。“道”“无极”“太极”三者同一。


太极八法中的力学


邱海洋著作《中国武学》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