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汉画馆,收藏着大量武术题材的的汉画壁雕。这些汉画,细腻锦绣,蕴含着精致的武术技法,与同时代的《越女论剑》《庄子·说剑》等武学论著相映成辉,表明中国武术在东汉之前已臻高深之境,由此,可以将内家拳的历史提前1000年。看南阳汉画,我们还可以发现中华武术千年未变的文化基因和美学传承。
一、执钺武士图和执刀武士图
——武学中的《蒙娜丽莎》
在南阳汉画中,有两幅人物图画,可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相媲美,那就是《执钺武士》和《执刀武士》。这两幅画堪称中国武学中的《蒙娜丽莎》。
其一,细腻精巧的掌型。请注意两幅画中都有亮掌的手型特写,执钺武士左手执钺,右手亮掌,其掌大拇指根部与小拇指根部相合,即大小鱼际相合,大拇指尖儿后仰,中指竖直后仰之中又有前合之意,中指肚与手心呼应,这与今天一些拳派的掌形要求十分近似,如陈式太极拳的瓦楞掌。
执刀武士左手亮掌,除了大小鱼际相合,大拇指尖儿后仰,小拇指竖直,凸显张力。叼刀的右手,大拇指上翘后仰,貌似夸张,其实有丰富的技术涵义。刀尖儿与拇指尖儿,刀刃与拇指肚劲力方向一致,刀和手的配合非常有思想。手部细腻的动作,表现了相冲相合的矛盾力,即使今天的武术高手也难以作此手型,说明当时武术技法已经达到了十分精深之程度,令我们今天叹为观止。如此粗犷的两个武士形象,如此细腻、微妙、精巧、优美的手型,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了画家对武术的深刻认识。
其二,仔细观察两个武士的鼻子和鼻纹。执钺武士是鹰鼻,执刀武士是狮鼻。鹰鼻,鼻纹下垂所表达的气脉运行方向与斧钺下劈之劲力一致;狮鼻上翘,与刀尖儿上挑之力匹配。此二武士可以视为哼哈二将的原型。执钺武士,体格厚重,性格沉稳,以正为用,仿佛前边讲过的“杳日”之境界,使用重兵器,表达了“一寸长一寸强”;执刀武士,精瘦圆润,骨骼清奇,精干利落,性情急冲,有上窜之意,以奇为用,仿佛前边讲过的“冷月”之境界,使用短兵器,表达了“一寸短一寸险”。
其三,任督二脉的运转。从躯干部分看,两位武士的任督二脉气脉运行方向刚好相反。执钺武士,背部上顶,翘臀,尾闾后翻,任督二脉前下后上,配合斧钺用法的下砸、下劈。执刀武士,背部力量向下沉,敛臀,尾闾前扣,小腹自后下方向前上方凸起,任督二脉后下前上,配合刀尖向上挑、撩、豁,形成自下而上的攻击结构。
其四,胯部的螺旋线。再仔细观察执钺武士的胯部,有细致的弧线和螺旋线,这代表裆胯部分的旋转运动轨迹,与今天太极拳讲究的腿部缠丝劲、裆胯转八字是一致的。
其五,步法。执钺武士的步法站姿双脚分虚实,左实右虚,合裆扣膝;执刀武士的步法则是右实左虚,有脚不沾地的态势,显然擅长窜蹦跳跃。
通过对这两幅画的认真研究,可以把很多武术技法追溯到两千年前。在南阳发现的这些武术汉画,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太极拳发源于荆楚文化圈。南阳汉画尽显中华武术之文化基因和美学传承。看南阳汉画,方能领略汉人武术之美!
图3.3 汉画执钺武士(杳日)
图3.4 汉画执刀武士(冷月)
二、《徒手搏枪图》——凌波微步之美
(一)汉画《徒手搏枪》
下面的这幅画《徒手搏枪》,同样是东汉时南阳汉画壁刻中的作品。
图 汉画《徒手搏枪》
画中两人,一人持枪,一人徒手,背景云气缭绕。持枪者勇猛威武,徒手者仙风道骨,衣带飘飘,空灵流转,俨然一女子。持枪者弓步前冲,挺枪前刺;徒手者迎枪而上,身体侧转,从容中已经闪出枪的攻击范围。注意,持枪者身体表现为三维之体,而徒手者则表现为二维平面,鼻尖、肘尖儿、脚尖儿、后手完全在一个平面上。持枪者仿佛竭尽全力,徒手者仿佛凌空飞跃,又似信步于波涛之上,仪态悠闲,身姿飘逸,胸有成竹,而不失机警。整个画面美轮美奂。
(二)《越女论剑》
由汉画《徒手搏枪》,让我联想到东汉的武学名篇《越女论剑》。该篇,出自赵晔《吴越春秋》。越女是春秋末期越国隐居山野的少女,擅长剑术。越王勾践被吴王阖闾打败之后,为了复国战争,聘请越女担任军中武师,越王勾践向她请教剑道,封为“越女”。
越王问曰:“夫剑之道如之何?”女曰:“妾生深林之中,长于无人之野,无道不习,不达诸侯,窃好击剑之道,诵之不休。妾非受于人也,而忽自有之。”越王曰:“其道如何?”
女曰:“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仿佛。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王欲试之,其验即见。”越王即加女号,号曰“越女”……当世莫胜越女之剑。
《越女论剑》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武术搏击理论,阐述了剑道原理,通用于徒手搏击和其他器械,具有重要的武学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提出了中国武学的基本范畴,诸如:精微,变化;阴阳,开合;内外,动静;形与气合,气与神合;身法,视觉光影;呼吸,纵横,顺逆,曲直,往复;道、意与技术的功效验证等。后代的武学理论都没有超出这些范畴。譬如说,近现代备受推崇的《太极拳论》就没有超越《越女论剑》提出的范畴和表达的境界。
其二,表达了中国武术的基本战略思想和战术风格。以静制动,以弱胜强,防守反击,后发制人。外柔内刚,“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后来太极拳所讲的“外似处女、内似金刚”“静若处女、动若脱兔”与越女论剑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其三,标志着中国武学的理论已经成型。“内实精神,外示安仪”几乎是之后“内家拳”的经典理论,今天依然对武术具有指导意义,体现了中国武术的美学观。
(三)《庄子·说剑》
《庄子·说剑》中讲:“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论述了剑的用法要领,虚实转换迅捷,后发先至,轻灵多变,飘逸神奇,由此可见,当时的中国人不仅能够熟练运用武器,而且有了非常高深的剑术理论。
徒手者完美地表达了一个后世称之为“内家高手”的形象,与同时期的武学名著的境界高度吻合。徒手者的姿态诠释了《越女论剑》中“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外示安逸,内藏灵机的内家拳思想;诠释了《庄子·说剑》中“后之以发,先之以至”的意境;也诠释了之后的诗词和绘画《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凌波微步”之美。说明这种武术美学思想,根源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几千年来没有丝毫改变。
三、南阳汉画将内家拳历史提前1000年
关于拳术的“内家”与“外家”区分的文字,最早出现在康熙八年黄宗羲所撰的《王征南墓志铭》中。由于墓主人和墓志铭的作者,都是不凡之人,所以这篇墓志铭在武术史上经常被引用,具有重要的考据价值。
墓主人王征南,武当内家拳传人,早年从军,以“七矢破的,补临山把总”,官至“都督佥事副总兵”。参与反清复明事败后隐居乡野,“终身菜食以明其志”,晚年秘密收徒传武多人。
更值得介绍的是墓志铭的作者黄宗羲。黄宗羲(1610—1695),别号梨洲老人,是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被洪门供奉为始祖之一。黄宗羲之子黄百家是王征南的徒弟。
黄宗羲像
这篇墓志铭包含了大量与武术有关的信息:
其一,黄宗羲之时,有内家拳与外家拳的区分。
其二,黄宗羲认为内家拳起于宋代武当丹士张三峰,外家拳以少林派为代表。
其三,内家拳与外家拳存在风格和技法的差异。少林外家拳,勇猛显露于外,“主于搏人”,主动进攻,先发制人,但是有明显的破绽间隙,在攻击的过程中也容易被对手所乘。武当内家拳,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善于防守。内家拳“犯者应手即仆”,估计技法以跌摔、发放为主;而外家拳估计以劲力外露、放长击远的踢打为主。
据此,后人多把表现刚猛、大开大合、进攻型的拳术视为外家拳,而把表现阴柔、动作舒缓、拳势紧凑缠绵、劲力含蓄、以静制动、后发制人、以跌摔发拿为主的拳术称为内家拳,如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武当拳术等。
其四,内家拳朴实无华,表现力不足,观感不强烈。“今人以内家无可眩耀,于是以外家搀入之,此学行当衰矣。因许叙其源流。”这与今天太极拳表演中为了增加舞台效果,达到雅俗共赏,而加入很多并无大用的夸张动作颇为类似。
其五,墓志铭中提到了一个陕西名叫“王宗”的内家拳传人,后人有说此人就是《太极拳论》的作者“山右王宗岳”;也有解释说“王宗岳”无据可靠,其人其名就是根据这里的“王宗”而杜撰的。
其六,墓志铭中还提到了一个人,张松溪。近年发现了明代嘉靖年间内家拳高手张松溪的事迹史料,如明代万历年间曾任首辅的沈一贯所撰《喙鸣文集·搏者张松溪传》记述了张松溪的一些事迹。
综合分析,《执钺武士》《执刀武士》《徒手搏枪》等汉画中所表现的手型、步法、身姿、体态、神情等技术内容,与同时期出现《越女论剑》《庄子·说剑》等著作所表达的内家拳思想是完全契合的。基于《越女论剑》《庄子·说剑》等理论文字,汉画的图像展示和大汉帝国开疆拓土的功业实证,可以认定中国内家拳理论思想和技法早在东汉就已经成型,中国武术和武学在东汉时期已经高度发达。
北宋末年的张三峰,大约是在公元11世纪;而南阳的东汉汉画石应当在公元1-2世纪,因此,南阳汉画中的武术图像可以把中国内家拳历史提前至少1000年。
四、南阳汉画与敦煌壁画比较
南阳汉画要比魏晋时期的敦煌壁画早大约300年,敦煌壁画中也有武术成分,但是二者表达的武术精神相去甚远。敦煌壁画中的武术、骑射图画,带有明显的西域色彩,佛教色彩,而南阳汉画表达的却是汉族中原武功之典范,二者表达的武学思想和美学思想迥然不同,武术的表现力和成熟程度也差距巨大。
[i]
比较这里前后的几幅画,哪些更接近我们思想中的武术,哪些更接近生产生活场面,哪些更接近宗教仪式?如果说敦煌壁画中的武术还略显古朴、粗犷的话,而早300年的汉画中表现的武术却已经是令人惊讶的细腻锦绣了。
图敦煌壁画中的风车武士
图 敦煌壁画中的涉猎图
图 敦煌壁画中的金刚武士
五、看南阳汉画,方知汉何以为汉
南阳汉画所表现的高超武艺,以及南阳汉画的艺术价值,与东汉的科学文化辉煌和东汉时期南阳郡的重要地位是分不开的。
(一)东汉的科学文化辉煌
东汉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国文化又一次达到了阶段性的顶峰,很多方面的高度甚至难以被后世超越。
其一,医学方面,《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都成书于该时期。
其二,宗教方面,《庄子》一书的很多内容为这个时期所写,东汉时期道家的丹道之学高度发达,标志道教成教的五斗米教也产生于东汉,佛教也是在这个时期传入中国。宗教与医学结合,促进了对人体的认识。
其三,天文学方面,伴随着张衡的天才灵感,地动仪诞生了。
其四,蔡伦提升完善了造纸术,书籍的载体前进了一大步。
其五,武学方面,《越女论剑》这篇经典的武学论文也成于这个时期。据说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收录“手搏六篇”,不幸亡佚。从汉画武术成就看,“手搏六篇”曾经存在,当属不虚。
(二)东汉南阳郡的繁荣
东汉时南阳郡的地位甚至比今天上海的地位还高,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首先,汉光武帝刘秀出身于南阳,南阳因此号称“帝乡”。
其次,辅佐刘秀的“云台二十八将”,也称“二十八宿”,基本上都是南阳人,如邓禹、冯异、马武等。当时,南阳郡所辖面积也远远大于今天的南阳市,向北包括今天平顶山市的大部分,向南包括今天湖北襄阳市的大部分,至少是今天南阳市面积的两倍以上。
其三,整个东汉时期,南阳都是人才辈出。除了开国时期的皇帝、皇亲国戚和大批功臣,东汉中叶的大科学家张衡也是南阳人。南阳人才的繁荣一直持续到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张仲景、水镜先生、诸葛亮、黄忠、魏延等人,也都是南阳人。司马懿是今天焦作市人,距离南阳不远,也曾长时期屯兵宛城,驻扎在南阳腹地。文化的高峰总是一座座彼此相连的,既然有这么多的贤士、名将生活在南阳,南阳汉画的艺术成就也就不难想象了。南阳汉画所表达的高超武艺,也自然在情理之中。
仔细推敲汉画,不仅画中人的功夫境界登峰造极,当时的画家和雕刻工匠能够如此传神地表达上述意境,说明他们对武学的理解,对武术精华的把握也都臻于化境,不由令我辈叹服!另一方面,这也说明在当时社会,人们的武学修养普遍很高,汉画武术之成就不是一座孤立的高峰,而是群峰耸峙,是一座座高峰的连缀。这就是大汉帝国雄风的写照,是汉之为汉的原因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