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博士谈武学:武术发声的原则

95商服网  •  • 来源:www.95ye.com  • 关注:1995

(一)内气不外泄


通常说“发声吐气”,或者“吐气发声”“吐气开声”,是指吐出外在之气,即通过肺部呼吸之气,简单讲就是呼气。中国功夫重内气,发声时内气不可泄,相反发声应当有利于聚积内气才好。实践中,这一原则表现为,发闭口音,而不发开口音。发开口音会分散内气,降低抗击打能力,同时会影响呼吸顺畅。若在发开口音时被击中,本来可以承受的攻击也能把自己打伤,把自己击倒。


(二)不能破坏内气运行方向,要有助于丹田发力


中国武术通常讲究气沉丹田,任督二脉周流不息,胸腹之气形成下行路线,而发声时身体肌肉要运动,气息有走向,不同的声音运用的发力肌肉不同,肌肉运动方向不同,凡是所发之声引起的肌肉运动和气息走向与内气运行路线一致的,就是武学中可以接受的发声;反之,凡是与内气运行方向不一致的发声,应当禁止或避免。所以,武术发声表现为多发入声,少发上声和平声。


入声有利于气沉丹田,有利于丹田发力,否则会导致发力不流畅。收音是指把声音顿时收束,正因为这短促的收音,小腹便会呈现瞬间的紧张,大小二便两窍亦随之收提。这动作叫作“束勒阳关”。由收音引出的一系列细微动作,称作“丹田鼓荡”。通过发声,引动丹田鼓荡,增强劲力。发上声,容易被对手截气打,或者被倒插,很危险。


( 三 ) 不能破坏重心稳定


发声不能破坏重心稳定,导致重心前后左右晃动。声音要在中轴线上运动,声源要深,要后。声起于丹田,发声部位通常应当在口的后部或者咽喉内,可以靠近胸腔,靠近背部,不能太靠近嘴唇。多在喉内和腹内,可在上颚、在顶、在背,少在舌唇齿牙,尽量避免前齿音。因为中国功夫通常要求下颌内收,前齿音会导致下颌向前向上运动,破坏下颌内收的动作,并导致口喉部位重心脱离前后方向之中轴线而前移,进而破坏重心稳定。


(四)发声配合发力方向

发声要与发力方向协调配合,最常见的发声是三个字“哼”“哈”“嘿”,每个字配合不同的发力方向。“哼”主要配合上下方向的发力,发“哼”声时,内气冲鼻腔上行至头顶,头部稳定,而后气下行,向上掷、捧或者向下按、压时发“哼”可以助力,有居高临下之势。

“哈”主要配合向前后方向的崩劲,发“哈”声时气沉丹田,小腹向前向下冲击,有外吐而拒人千里之意。

“嘿”主要配合左右两侧方向的发力,发“嘿”声时,两肋气鼓荡,两肋的抗击打能力提高。发侧面肘劲如太极拳之“顺拦肘”时,发“嘿”声可获得助力。

“哼”声源在喉内,丹田上下震动,穿鼻收音。

“哈”声源在下腹,丹田前后震动,直喉收音。

“嘿”声源在中腹,两肋鼓荡左右震动,抵腭收音。

三个字共同特点是“h 喝”音开头,就呼吸而言必然先吸气,然后再呼气。

京剧发声唱字收尾分六类,即展辅收音、敛唇收音、直喉收音、穿鼻收音、抵腭收音以及闭口收音,俗称“曲韵六部”。武术发声中少用展辅收音、敛唇收音和闭口收音,主要是因为展辅收音泄气;而敛唇收音和闭口收音憋气。


(五)声有所出,必有所归

通常气要发于丹田,音要回落丹田或者充满两肋,入声收音形成吞声之势,可以做到“丹田鼓荡”。在发声的具体技法方面,各门派理解不完全一样,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方言发音的差别。

至于究竟何种发音有助于何种发力,不同武学流派,不同人,不同地域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武术的发声,需要习武者认真的体会,说难也易,说易也难,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本文链接:https://www.95ye.com/article/4344.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