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 | 肇州县 |
分类: | 政府机构 > 人民政府 |
网址: | 进入网上办事大厅 |
工作时间: | 工作日:8:30-11:30,13:30-17:00 |
电话: | (0459)8522310 |
地址: | 大庆市肇州县南环西路76号 |
肇州县隶属于黑龙江省大庆市,地处黑龙江省西南部、大庆市南部、松嫩平原腹地。全县幅员面积2445.51平方公里,耕地232.08万亩、林地17.65万亩、草原52.02万亩、水面10.49万亩。肇州县现辖肇州镇、丰乐镇、兴城镇、二井镇、永乐镇、朝阳沟镇、新福乡、榆树乡、朝阳乡、托古乡、永胜乡、双发乡、卫星种畜场、乐园良种场14个乡镇(场),104个行政村,732个自然屯。
全县常住人口306036人,城镇常住人口108439人,乡村常住人口197597人。
肇州县隶属于黑龙江省大庆市,地处黑龙江省西南部、大庆市南部、松嫩平原腹地。肇州县境内蕴含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大量可以利用的土地、水面和草原等资源,还有充足的电力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金太祖肇基王绩之浮雕
古代肇州隶属关系、行政区划及疆域变更
远古时期到元代以前的肇州位于松嫩平原西部,嫩江东岸和松花江两岸是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并无明确的疆界。先后有肃慎、秽貊、靺鞨、契丹、女真、蒙古等游牧民族在此生息繁衍。
一、小拉哈遗址—肃慎人—夏商时期
小拉哈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义顺蒙古族乡,距今3000年,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商时期,是史书上记载的肃慎人的一支。小拉哈文化遗址是迄今已知的、最早的古代肇州人活动遗迹。
二、白金堡遗址—秽貊人—商朝中期至战国时期
白金堡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民意乡,测定年代距今2000—3000年左右,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商朝中期至战国时期。考古专家孙进己、张立志认为,把白金堡文化称为秽貊文化更为确切。
三、夫余国和渤海国的建立
公元前2世纪,夫余建国,相当于西汉初年。夫余是黑龙江地区的第1个地方性政权,为西汉之属国。夫余建国初,都城今吉林省吉林市,后移至今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肇州当时处于夫余国的统治之下。
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夫余政权被高丽所灭。
永昌元年(689年),靺鞨族首领大祚荣完成对靺鞨七部的统一,定都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市渤海镇),国号渤海,统辖黑龙江、松花江、嫩江流域。唐睿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使渤海国成为隶属于大唐中央政权的藩国。唐代,肇州为渤海国的西部边陲,其民族为靺鞨族的伯咄部。
神册元年(916年),契丹建国,国号大辽。
天赞四年(925年),契丹发兵进攻渤海国。
天赞五年(926年),占领夫余城,灭掉渤海国。
四、辽、金、元时期的肇州
《金史·地理志》载:(肇州)“下,防御使,旧出河店也,天会八年(1130年)以太祖兵胜辽,肇基王绩,遂建为州……隶会宁府。贞祐二年,置招讨司,户五千三百七十五,县一:始兴,与州同置”。这一记载明确地告诉我们,肇州在辽代叫出河店,下设防御使,在天会八年时开始设州,名叫肇州,下辖“始兴县”(今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茂兴镇为中心的地区)。
皇统二年(1142年),肇州人口有5000多户。
金代的行政区划分为路、府、州、县四级,肇州隶属于蒲裕路、会宁府,为州级单位,下辖始兴县(以今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茂兴镇为中心),肇州的名称首次在历史典籍上出现。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徐家乡石碑村的“大金得胜陀颂碑”为纪念出河店大捷而立,出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巴彦县的“肇州司侯司”铜镜都是金代肇州最有力的历史物证。
“肇州司侯司”铜镜
元代,肇州为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世袭封地之一,隶属于辽阳行省、开源路。
元贞元年(1295年),设肇州屯田万户府,治所在今黑龙江省绥化市肇东市四站镇东八里村。
延祐元年(1314年),肇州降为千户所,区划级别、人口数量变化较大。
五、明清时期的肇州
元代结束后,长达540多年,肇州的名称停止使用。
永乐七年(1409年),明代设置奴儿干都司统辖东北地区,下设384个“卫”。在松嫩平原的蒙古族郭尔罗斯部受“福余卫”统辖,以扶余城(今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为中心。
明末,郭尔罗斯蒙古归附努尔哈赤的后金政权,在皇太极时被编入蒙军八旗。
顺治元年(1644年),郭尔罗斯部以松花江为界,分成前、后两旗。松花江以北、嫩江以东、呼兰河以西、青肯泡以南是郭尔罗斯后旗游牧地,属清初哲里木盟十旗之一。
康熙年间,在嫩江沿岸开始设立茂兴、古鲁等驿站。
雍正年间,在茂兴站和古鲁(古龙)站之间增设乌兰诺尔站(新站),后陆续在松花江沿岸增设博尔济哈台(头台)、察普奇尔台(二站)、额尔多图台(三站)、布拉克台(四站)。乾隆年间,又增设扎拉和硕台(五站),用以传递文书、运送贡品,遣“三藩”之部属把守驿站,并在驿站附近开垦耕地。清初“站人”有200多人,清末增加到1200多人。他们是第一批政府组织移民进入肇州的汉族人。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郭尔罗斯后旗蒙荒开垦结束肇州古代的历史,成为肇州近代史的开端。
近代肇州隶属关系、行政区划及疆域变更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正式开放中东铁路两侧的郭尔罗斯后旗蒙荒29万垧。
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政府开放“和乐安平”四牌蒙荒24万垧。在清政府招募之下,松花江南岸的汉人纷纷涌入肇州开垦荒地,农业耕作逐步取代游牧经济,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汉族逐步成为肇州的主体民族,从此,肇州的历史进入近代时期。
一、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1901—1932年)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奉黑龙江将军之命在察普奇尔台(二站)设郭尔罗斯后旗巡防局,管理汉人垦荒事务,并实行“蒙汉分治”。蒙旗事务仍由“札萨克”管理。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巡防局为肇州直隶厅,“查该处有肇州古城即名肇州厅”,抚民同知崇寿在骆驼脖子修建衙门,管理“和乐安平”四牌和“签字段”等新开垦的荒地。肇州的名称在间断540多年后被重新使用。
1912年,肇东分防改为肇东设治局。
1913年,奉黑龙江都督府令,肇州直隶厅改为肇州县,同时兼管肇东设治局。这时,肇州县的辖境大约相当于今肇东、肇州、肇源三个县的面积。
1914年,肇东设治局变为肇东县,隶属于龙江道,肇州县变成肇州、肇东两个县,肇州县的面积减少一半。
《肇州县志略》内的境舆图
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1906—1912年),据1913年肇州知县张樾所著《肇州县志略》所载:肇州厅辖境有七台站、和乐安平四牌、签字段、换字段、伊顺招段。东界肇东设治局,西达嫩江东沿,与大赉接界,南滨松花江,与吉林分界,北临杜尔伯特,与安达毗邻。东西一百五十里,南北一百八十里。面积两万七千方里。
七台站:茂兴、古鲁、新站、头台、二站、三站、四站。
和乐安平四牌:和字牌以茶棚为中心、乐字牌以丰乐镇为中心、安字牌以老城基为中心、平字牌以徐家围子为中心。
签字段:以今黑龙江省绥化市安达市升平镇为中心。
换字段:今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托古乡、朝阳乡。
伊顺招段:以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同区大同镇为中心及周边地区。
清末肇州厅所辖和乐安平四牌、签字段、伊顺招段和郭尔罗斯后旗辖境地图
《肇州县志略》载:民国初年,肇州县有中城和12个乡。
中城:即县城(当时的肇州城为今肇源城)。
12乡:头台乡、二站乡、三站乡、四站乡、茂兴乡、古鲁乡、新站乡、和字乡、乐字乡、安字乡、平字乡、一顺乡。
二、伪满时期(1932—1945年)
1932年3月9日,伪满洲国成立,改长春为新京,溥仪为伪满洲国执政。伪满洲国下辖14省,肇州县隶属于滨江省。
1932年3月10日,肇州县政府改为肇州县公署,仍实行蒙汉分治,在肇州辖境有肇州县(汉族为主体)和郭尔罗斯后旗(蒙古族为主体)两部分。
1934年8月,松花江泛滥淹没县城。
1934年12月,奉滨江省令,肇州县公署迁驻老城基。
1935年,奉滨江省令,将古鲁、茂兴、新站、头台、二站、三站等地划归郭尔罗斯后旗管辖,蒙汉分治结束,同时旗公署由四站老爷屯迁驻肇州县城。次年,改肇州为肇源。肇州县的面积再次减少一半多,此后的肇州疆域略大于今日肇州。此时的肇州疆域面积仅相当于民国初年的大约五分之一。
1936年10月,肇州县实行保甲制,全县分为五区,26保,259甲,2897牌,每甲10多户,每户为1牌。
第一区老城基,下设5个分保,45甲,505牌。
第二区丰乐镇,下设6个分保,75甲,855牌。
第三区徐家围子,下设5个分保,46甲,504牌。
第四区大同镇,下设6个分保,62甲,669牌。
第五区永乐镇,下设4个分保,31甲,364牌。
1937年,奉滨江省令,肇州县实行街村制,全县共设35村。
1939年,小村合并,肇州县共设3街18村。
3街:丰乐街、肇州街、大同街。
18村:托古、文化、康德、永乐、永吉、永福、兴城、兴农、兴亚、顺康、启明、朝阳、双山、升平、昌德、春和、福利、六合村。
三、土地改革时期(1945—1949年)
1946年2月,肇州县分为五个区,一区老城基、二区丰乐、三区永乐、四区兴城、五区大同。
1946年7月,增加六区茶棚、七区升平。
1946年11月,增加八区老山头、九区大阁庙、十区托古。
1947年2月,增加十一区常家围子(今隶属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同区)。
1948年,增加十二区四家子(今隶属黑龙江省绥化市安达市升平镇)。
1949年,增加十三区二井子。
1951年,增加十四区万宝,区址在县城。
现代肇州隶属关系、行政区划及疆域变更
一、隶属关系
1947年9月17日—1949年5月,肇州县隶属于嫩江省。
1949年5月15日—1958年8月,肇州县隶属于黑龙江省。
1958年8月27日—1965年6月,肇州县划归松花江专区行政专员公署。
1965年6月14日—1992年11月,肇州县划归绥化地区行政公署。
1992年12月1日,肇州县划归大庆市,为大庆市所属四个县之一。
肇州县人民政府
二、行政区划和疆域变更
1951年,肇州县为14个区。
1955年4月,肇州县人民委员会将一区与十四区合并改为肇州镇。
1955年5月,将二区改为丰乐区公所、三区改为永乐区公所、四区改为兴城区公所、五区改为大同区公所、六区改为茶棚区公所、七区改为升平区公所、八区改为老山头区公所、九区改为大阁庙区公所、十区改为托古区公所、十一区改为常家围子区公所,十二区改为四家子区公所、十三区改为二井子区公所。
1956年3月27日,肇州县人民委员会将托古区变为托古乡、将丰乐区变为丰乐镇。将二井、茶棚两区合并为茶棚乡,升平、四家子两区合并为升平乡,老山头、大同两区合并为大同镇。
1956年4月9日,肇州县分为3镇40乡。
3镇:肇州镇、大同镇、丰乐镇。
40乡:幸福、永胜、永乐、新福、民安、兴城、农安、长山、国富、联合、茶棚、爱国、保林、升平、劳动、中心、团结、工农、杏山、集合、乐业、托古、民胜、新立、新平、六井子、新青、国兴、对喜、昌德、永兴、群众、建设、胜利、光荣、富强、太吉、双发、新民、新隆乡。
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完成,肇州县乡镇合并,建立起18个人民公社。有肇州镇、丰乐、永乐、兴城、茶棚、托古、永胜、杏山、光荣、昌德、升平、大同、联合、老山头、中心、群众、新主、对喜人民公社。
1959年4月,国家石油勘探队在大同人民公社高台子屯“松基三井”开钻。
1959年9月26日,开井放喷,喷出工业石油,大同高台子屯成为大庆油田的起点。
1959年11月8日,在大同镇召开大庆区成立大会,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提议把大同镇改为大庆镇。不久,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通告《关于成立大庆区和将大同镇改为大庆镇的决定》。大庆区包括:大庆镇、升平、昌德、中心、新主、大官、群众人民公社以及和平牧场、红旗林场和卫星人民公社一部分,大庆区石油开采由会战指挥部领导,其余事务仍由肇州县管理。
大庆石油会战历史文件
1960年4月29日,为全力支援石油开采,中共中央批准安达县改为安达市,作为石油会战指挥部驻地。
1960年5月19日,黑龙江省委决定,肇州县所属的大庆镇,升平、昌德、中心、新主、大官、群众人民公社以及和平牧场、红旗林场和卫星人民公社的一部分划归安达市管辖。
1983年12月15—30日,取消生产大队名称,建立行政村,设村党支部和村委会。
1984年1月3日,肇州县各人民公社改为乡镇政府。
1986年,肇州县下辖5镇、12乡、2场,183个行政村,731个自然屯。
5镇:肇州镇、丰乐镇、兴城镇、朝阳沟镇、永乐镇。
12乡:新福乡、小城子乡、朝阳乡、双发乡、双龙山乡、丰林乡、榆树乡、二井乡、万宝乡、杏山乡、永胜乡、托古乡。
2场:卫星种畜场、乐园良种场。
2001年,肇州县183个行政村撤销79个,合并为104个,自然屯731个。
2016年,肇州县有6镇、6乡、2场,104个行政村,731个自然屯。
6镇:肇州镇、丰乐镇、兴城镇、二井镇、永乐镇、朝阳沟镇。
6乡:托古乡、朝阳乡、永胜乡、双发乡、新福乡、榆树乡。
2场:卫星种畜场、乐园良种场。
肇州镇:肇州县人民政府驻地,原名“老城基”。
1946年,建立一区。
1957年,改称肇州镇。
1958年,改为肇州镇人民公社。
1980年,成为肇州镇人民政府。
2001年,万宝乡并入肇州镇。
【万宝乡:伪满时期,归康德村管辖。1946年,归一区管辖。1951年,为十四区。1959年,由肇州镇人民公社划出,成为万宝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万宝乡。】
丰乐镇:始建于清朝宣统年间。
民国时期,为“乐字乡”。
伪满时期,为丰乐街,设有街公所、警察署。
1946年,建立第二区。
1956年,分为丰乐镇和幸福乡。
1958年,丰乐镇和幸福乡合并成立丰乐人民公社。
1984年,丰乐镇划出小城子乡。
1993年,小城子乡划归丰乐镇。
丰乐镇街景
永乐镇:原名三道岗子,始建于清朝宣统年间。
民国时期,是“一顺乡”的一部分。
1931年,称为永乐镇。
1939年,为永乐村,设有警察署。
1946年,为三区。
1958年,成立永乐人民公社。
1984年,改称永乐乡。
1985年,改永乐乡为永乐镇。
兴城镇:原名徐家围子。
民国初年,为“平字乡”。
1936年,改名兴城,徐家围子和兴城两名并用。
1939年,为兴城村,设有兴城村公所、警察署。
1946年,为四区。
1956年,建立兴城乡。
1958年,分成杏山人民公社和兴城人民公社。
1984年,改兴城乡为兴城镇。
2001年,杏山乡并入兴城镇。
【杏山乡:伪满时期,归兴农村管辖。1946年,归四区管辖,后从四区分出,建立第九区。1958年,成为杏山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杏山乡。】
朝阳沟镇:开放蒙荒时期,为“和字牌”。
民国时期,为“和字乡”。
伪满时期,为茶棚村。
1946年,为六区管辖。
1956年,成立茶棚乡。
1958年,改为茶棚人民公社。
1985年,改茶棚乡为朝阳沟镇。
二井镇:日伪时期,归兴亚村管辖。
1947年,改名为光荣村。
1949年,为十三区。
1958年,成立光荣人民公社。
1981年,光荣人民公社改为二井人民公社。
1984年,改为二井乡。
1993年,改为二井镇。
2001年,丰林乡并入二井镇。
【丰林乡:原名富强人民公社。1975年,由丰乐、光荣、永胜3个人民公社划出9个大队组建而成。在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与肇源县富强人民公社重名,经黑龙江省政府批准,更名为丰林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丰林乡。】
新福乡:1956年,为新福乡。
1958年,划归永乐人民公社。
1961年,从永乐人民公社分出,成立新福人民公社。
1984年,改为新福乡。
2001年,双龙山乡并入新福乡。
【双龙山乡:原名乐业人民公社,1975年由杏山、新福、榆树3个人民公社划出8个大队组建而成,因公社驻地在乐业大队而命名为乐业人民公社。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与海伦县乐业人民公社重名,经黑龙江省政府批准,更名为双龙山人民公社。1986年,改为双龙山乡。】
朝阳乡:1958年,由茶棚、丰乐、托古3个人民公社分出12个生产大队而成立朝阳人民公社。
1984年,称为朝阳乡。
双发乡:1946年,归十四区管辖。
1958年,归肇州镇人民公社管辖。同年,从肇州镇划出,归万宝人民公社管辖。
1959年,从万宝人民公社分出,始称双发人民公社。
1984年,改为双发乡。
榆树乡:伪满时期,归六合村管辖。
1946年,归四区管辖。
1958年,由兴城人民公社分出成立榆树人民公社。
1984年,改为榆树乡。
永胜乡:伪满时期,归顺康村和自由村管辖。
1946年,属二区管辖。
1958年,从兴城人民公社、丰乐人民公社分出,建立永胜人民公社。
1984年,改为永胜乡。
托古乡:开放蒙荒时期,称“换字段”。
伪满时期,为托古村。
1946年,归十区管辖。
1958年,建立托古人民公社。
1984年,改为托古乡。
卫星种畜场:1948年,在五号屯建立劳改场。
1950年,改为地方国营农场。
1959年,改为卫星人民公社。
1979年,改称卫星种畜场。
乐园良种场:1954年,肇州县农林科在王珍屯建立畜牧学校。
1956年,改建为乐园牧场。
1968年,改为肇州县五七干校。
1972年,与肇州县良种繁育场合并成立肇州县良种场。
附录:地名释义
老街基
老街基:今肇州县环城路以内的区域。
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政府开放“和乐安平”四牌蒙荒。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奉黑龙江将军之命在查起普尔台(今肇源二站)设郭尔罗斯后旗巡防局,管理开放蒙荒、安抚移民事务。同时,黑龙江将军程德全命荒务总理庆山“踩留城基一处,以为异日添官置署之用”,庆山勘定“安字牌”第十二井中心地段作为肇州城基。
按照清朝等级规定,庆山等人勘定的肇州街为方块城,呈棋盘式格局,东西南北各3.3华里,十字街道为两条中轴线,贯通东西南北,城周要修城墙,墙外应有城壕,东西南北各设一座城门,街区朝向基本为正南正北,今天肇州城区的格局就是当年庆山奠定的。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崇绶出任肇州厅抚民同知,他放弃庆山勘定的肇州城基,把县城设在骆驼脖子(今肇源县城)。庆山勘定的肇州城基被搁置近30年,既未筑成,也未放荒,因有老街基之称。民国档案写作“老城基”,民间俗称老街(ɡāi)基。
1920年以前,老城基内共有4条路的十字街道。
1921年,由肇州县商务会主持挖城壕并修筑半截城墙,修建东西南北4座城门。
1935年后,老街基成为肇州县公署驻地。
伪满康德七、八年间(1940—1941年),加修城墙,深挖城壕。城壕深10尺、宽15尺、墙高12尺、底宽5尺、顶宽2尺,城墙每面有两个炮台。中心十字街有4家商店:西北角是德聚祥百货商店;东北角是松柏百货商店;西南角是福生厚百货商店;东南角是裕兴隆食品商店。沿街还有小杂货店、油坊、米面店、大车行、旅店等。当时老城基人口约3000人。
1946年后,老城基为肇州县委、县政府所在地及一区驻地,有南北各4道街,东西各3道街,城墙基本完好,有1000多住户,人口约一万,房屋多是土平房。
1948年,城墙推倒,城内外以环城壕沟为界。
1957年,十字街道铺成碎石路,全城路总长34公里,其中过境公路8公里。
1971年,铺成沥青路面。
1972年,十字街道及东西南北二道街铺成环形沥青路面,共6公里,其余20公里为土路。
1981年,将十字街道两旁老杨树全部砍掉,栽上柳树,十字街道路面加宽到12米。
1984年,十字街道两侧排水沟用砖砌成,上面盖水泥板,可以排放城内污水、雨水,人行道全部铺成红砖路。
1985年,对肇州县城十字街道路面重新整修,把东西三道街和南北三四道街20公里土路铺成沥青路面。
1987年,旧城壕被填平,修筑环城路,当年环城路竣工通车。
郭尔罗斯后旗蒙荒开放和“三肇”的形成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奉黑龙江将军之命,在荒务总理周冕主持下,开放郭尔罗斯后旗东部的铁路两侧,蒙荒29万垧,招募松花江南、吉林各县汉人开垦。
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荒务总理庆山主持下开放“和乐安平”四牌,蒙荒24万垧。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黑龙江将军在察普起尔台(二站)设郭尔罗斯后旗巡防局,管理今肇州、肇东的新垦荒地区。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郭尔罗斯后旗巡防局改为肇州直隶厅。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肇州直隶厅在昌五城设分防,名为“肇东分防”,分管铁路两侧垦荒事务。
1912年11月,肇东分防改为肇东设治局。
1913年,肇州厅改为肇州县,隶属于龙江道,辖境仍包括肇东设治局。
1914年,肇东设治局晋升为肇东县,县公署在今绥化市肇东市昌五镇,隶属于龙江道。昔日的肇州县变成肇州、肇东两个县,肇州县的面积减少一半。
至此,在郭尔罗斯后旗的草原上形成肇州、肇东两个县,没有放荒的松嫩沿岸为蒙古人生计地,为郭尔罗斯后旗管辖的局面。这就是肇州县、肇东县、郭尔罗斯后旗“两县一旗”的格局。肇东县城在昌五镇;肇州县城在今天的肇源县城,当时的名称叫“中城”;郭尔罗斯后旗公署在今黑龙江省绥化市肇东市四站镇的老爷屯,两县一旗的局面延续42年之久。
1934年8月,松花江泛滥,淹没肇州县城。
1934年12月,肇州县城迁驻老城基。
1935年,奉滨江省令,将嫩江东岸、松花江北岸的古鲁、茂兴、头台、新站、二站、三站、四站等“七台站”地区划入郭尔罗斯后旗管辖,郭尔罗斯后旗公署由四站老爷屯迁到肇州县城。
1936年,肇州改名为肇源,蒙汉分治到此结束。至此,肇州县的辖境面积再次减少一半多。
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郭尔罗斯后旗改名为肇源县,“三肇”格局最终形成。
清末四次放荒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