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舆县阳城镇人民政府(政务服务网)
(一)乡镇概况 阳城镇位于平舆县西北部22公里,地处平舆、汝南、上蔡三县结合部,东西连接项城、驻马店两市,是贯通东西南北的交通中枢。全镇总面积9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7150亩,辖张万寨、...
机构信息
地区: 平舆县
分类: 政府机构 > 人民政府
网址: 进入网上办事大厅
工作时间: 上午:8:00-12:00 下午:2:30-5:30(冬季) 上午:8:00-12:00 下午:3:00-6:00 (夏季)
电话: 0396-3732693
地址: 驻马店市平舆县阳城镇集西三叉路口路北
详细介绍

(一)乡镇概况    

 阳城镇位于平舆县西北部22公里,地处平舆、汝南、上蔡三县结合部,东西连接项城、驻马店两市,是贯通东西南北的交通中枢。全镇总面积9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7150亩,辖张万寨、张老人2个居委会,胡岭、寺埠口、孙鲍、张庄、新集、刘寨、马李坡、张营、西贾、岭王、马刘、刘吾、洪山庙、位庄、丁营等15个行政村,149个自然村,285个村民组,有15448户,总人口67239人,其中农业人口67245人,非农业人口1317人。

(二)阳城历史文化

(1)阳城镇历史文化渊源 据史料记载:原后刘乡新集村周庄一带古为阳城,春秋战国所置,前 506年,蔡灭沈属楚。因南临一条发育古老的水道——荆河,取“山南水北为阳”之意,故名“阳城”。汝南境秦代置阳城县,既见于《史记》中的唐代人注疏,又见于明、清的方志资料。《明一统志》卷三十一《古迹》:“阳城故城在(汝宁)府界,汉置县属汝南郡,东汉省入汝阳”。明李本固《汝南志》、清嘉庆《汝宁府志》对阳城故城位置的记载亦同。康熙二十九年《上蔡县志》卷之一《舆地志》记曰:阳城在上蔡县东南,汝阳、平舆之间。“曹魏(应为东汉)废入汝阳”。民国年间由藏励龢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道:汉代阳城侯国(又称阳城县)“在今河南汝南县界”。所谓“界”,即“境”也。“汝宁府界”、“汝南县界”即汝宁府境,或汝南县境。《史记》和《汉书》,均载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乡里在阳城。不仅如此,《明一统志》和汝南诸志的纂修者还在《人物志》中声明陈胜为汝南人,并为其着重立传。如《明一统志》卷三十一《人物》:“陈胜汝南阳城(人),少时尝与人庸耕,秦二世发闾左戌渔阳,胜与阳夏人吴广,度失期法当斩,谋举事。”据上述文献资料所载(参阅《吕氏春秋· 上德篇》“墨者,子孟胜,善荆之阳城君”条、《汉书· 外戚恩泽侯表》汝南“阳城缪侯刘德”条以及《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舆地广记》的记载),汝南阳城名称的历史沿革大致轮廓是:“春秋属沈蔡,战国属楚”。在春秋战国时期原后刘新集村委一带是楚悼王王族阳城君封国,著名楚辞作家宋玉赋有“惑阳城、迷下蔡”之语。楚悼王去世时,阳城君在丧所围攻吴起,误射中王尸,按律治罪当斩,阳城君避难出走,楚收回封地。以后魏不断联合韩、齐等伐楚,魏、韩先后占领了楚国上蔡、安城等大片领土。原为楚国领土的汝南一带成为楚魏二国之境,汝东形成一道楚、魏边疆线——魏长城(鸿沟)。距魏长城不足8公里的阳城,成为楚国的军事重镇。    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置阳城县,属陈郡;西汉阳城改属汝南郡,地节四年(前66年)封宗正刘德为阳城侯。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刘向是刘德之子,王莽尊崇的国师刘歆是其孙。西汉末年王莽摄政,天下大乱,刘德曾孙刘飒(读sà)嗣位后“败绝”。东汉光武帝刘秀为削减官僚机构,减轻庶民负担,去武官进文吏,省并郡县,阳城并入汝阳。为平舆、宜春、汝阳三县之地,后宜春、平舆县裁,尽归汝阳。1913年汝阳更名“汝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1年4月26日决定,析汝南置平舆县,汝东八个区划归平舆县,阳城故城也划入平舆县境。    经考察,阳城故城位于汝南县城东北29华里,上蔡县城东南50华里,平舆县城西北40华里的原后刘镇周庄。东汉时因此处地脉高凸,水患不浸,成为世家大族袁安的庄宅。唐代建设阳城寺院,现存有袁氏墓群和阳城遗址及黄鹭殿遗址等。“阳城”一名不但有文献记载,也有史实见证。 阳城镇境内现有阳城故城遗址、战国魏长城(鸿沟)遗址、战国楚国的军事城堡遗址、韩古城、袁家冢、商王庙、洪山庙遗址。从人文渊源上看,自殷商至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形成了以中原文化为主流,兼容东方齐鲁文化、南方荆楚文化、北方燕赵文化和西方秦晋文化等周边多种文化内涵。西汉末年,佛教东渐,“阳城”之地成了各派宗教势力竞相汇聚之处,境内道观、塔寺遍布,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并出现了一庙拜三佛的阳城寺院奇特文化景观。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阳城”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哺育了一大批彪炳史册的文化名人。阳城是“四世三公”袁安的故里,同时也是袁氏的发祥地。有为反抗秦二世的暴政,发动了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陈胜。洪山庙,远古名曰“谷神庙”,据考证是殷纣王之子殷洪大难余生,自号“洪山隐居”(又称洪山道人)隐遁处,殷洪发明了马佩嚼,为我国提供驯马技术,后拜师于原始天尊。传说《洪范》即撰著于此。洪山庙创修于殷周,历代重修,今存残碑断碣十余块。著名的有响石玄武座的“太子千秋”碑。主要殿阁为:洪君殿、先王殿、谷神殿、玉皇阁、牛王宫、马王殿、龙王殿、奶奶殿、阎王殿等殿宇。

(2)革命斗争史略述1937年秋,原在武汉、开封等地、汝南、平舆籍共产党员和青年学生刘德勤(刘运福)、马鸿谟、游志昆(游云峰)、章振州、张子明、赵文衡(赵风藻)、商毅、左风岗(左明)、万宗海、詹才华等先后返回家乡。这批热血青年,深受“一二?九”运动的影响,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他们大多是汝南六中毕业的学生,经过相互联系,发起成立了“汝南青年抗日救国团”。在团章中明确提出:本团是爱国青年的群体团体,宗旨为联络各界青年,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凡是具有正义感,主张抗日的人就进行联合,对破坏抗战着则无情斗争。在国共合作的抗日形势下,他们取得了当地驻军的支持,并呈请国民党汝南县政府备案批准。    1937年10月,青年抗日救国团在汝南城内后龙庭隆重举行成立大会,各界代表知名人士近300人应邀参加。大会通了团章,民主推选游志昆为主任委员,赵文衡为副主任委员。团部办公地点设在后龙庭,下设组织、宣传、总务三个股。青年抗日救国团建立后,汝东各地纷纷响应,相继建立 14个分团。阳城镇的新集、张万寨分团,负责人刘德勤(刘运福),他们以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为宗旨,以宣传抗日组织青年、进行募捐、动员参军、优抚抗日家属和锻炼培养抗日骨干,原后刘青年抗日救国团在刘德勤的领导下,一直坚持到1939年春,为革命事业作出了极大贡献。    1947年8月,刘邓大军南下到达汝东地区,因前有情敌阻拦,后有重兵追击,为了按上级命令疾行,准时到达大别山区,保障一部分重型武器、军需设备、被服等,不致途中丢失,甚至落入敌手,经刘邓首长同意,刘邓大军后勤部门留一个营的兵力,以张万寨北有南马肠河,东有洪河、茅河,南有荆河,河流绕抱,此寨高垒深沟,固若金汤,河流遮蔽,区位偏僻的特点,出敌不意,建张万寨兵站,因四周皆敌占区,守军指挥员反复走访寨中各户群众,进行保密宣传,并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与群众共处,操练亦不出寨门,日夜站岗放哨,使当地土匪望而生畏。秘密从事供应、运转、收发、保管各种军用物资的工作。时称“百里白区一寨红”。因驻军宣传工作到位,军民关系融洽,该寨群众觉悟高,保密工作做得万无一失,张万寨兵站一直坚持到汝南解放。    1949年2月,汝南全境解放,为使汝东的区级组织分布趋于合理,中共汝南县委决定撤销双庙、东龙王庙、万寨3个区,建立庙湾、西洋店、城东(李屯),将射桥更名寺平埠口。汝东设杨埠、平舆、寺平埠口、庙湾、西洋店、城东6个区。各区委领导成员亦进行调整,中共寺平埠口区委书记王登甲,区长郝石清,副区长王心法。    1948年夏,中共射桥区委、区政府在阳城镇境建乡村政权。胡志高,原后刘乡胡岭村人,胡岭行政村长,同年被国民党反动派网罗的土匪武装杀害于胡岭村一带。朱合计,原后刘丁营人,1918年生,1947年参加革命,1948年在万冢大刘庄牺牲。张文景,原后刘乡魏庄人,1918年生,滨海军区战士,1948年,同张荣耀区长并肩战斗,壮烈牺牲于十字路乡的魏庄一带。

机构地图
办事大厅
驻马店政务服务网入口

驻马店政务服务网入口

(查看详细信息)
办事机构
平舆县人民政府

平舆县人民政府(政务服务网)

(查看详细信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