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服务分类
行业规模数据
截至2016年底,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17,433家,其中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 7,781家,几乎占据了近半壁江山。协会已备案私募基金46,505 只,其中私募证券基金27,015只,占比略超五成。
私募基金认缴规模10.24万亿元,实缴规模7.89万亿元,其中私募证券基金实缴规模2.77万亿元,占比仅为三分之一。整体而言,在私募基金行业中,私募证券基金的产品数量多,但管理规模相对偏少。
同时,2016年,私募证券基金在管理人数量、备案产品数量及实缴规模方面发生了剧烈变化:年末已登记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7,781家,同比减少29.0%;已备案产品27,015只,同比增加85.6%;实缴规模2.77万亿元,同比增加54.6%;登记管理人数量显著下降主要出现在4月和7月,而备案产品则在7月大幅增加。
2016年2月5日,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对私募基金管理人备案私募基金提出明确要求:
对于已登记满12个月且尚未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在2016年5月1日前仍未备案产品的,协会将注销该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
已登记不满12个月且尚未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在2016年8月1日前仍未备案产品的,协会将注销该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由此可见,2016年私募新规对于空壳私募的清理,直接导致了管理人数量骤降及产品数量攀升。
私募管理人数据
基金业协会公布的私募基金地图显示,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是国内私募基金的聚集地,分别拥有 4,688、4,112和2,924家私募基金,合计占私募基金管理人总数的67.25%。
以上三市分别为中国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的金融中心,金融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如火如荼,各路资金和金融人才汇聚,优秀上市公司、拟上市公司、初创公司遍地开花。
资金需求方和供给方沟通及时、交流频繁、渠道通畅,中介服务机构众多,更兼分别拥有中小企业股转系统(新三板)、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等交易平台,从而造就了这个高度集中的中国私募版图。
对私募证券基金而言,以上三市也是二级市场交易策略创新、机构间投资理念交流最为方便,金融产品设计与发行效率最高的地区;
银行、券商、信托等机构提供的投行服务、经纪业务服务、通道服务、卖方研究服务,以及交易、托管、清算服务,甚至是高净值客户的集中分布,都是私募证券基金设立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根据基金业协会的备案数据,目前自主发行基金规模超过50亿元的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为107家,占比仅为1.36%;基金规模在1亿元以下的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为6,313家,占比高达80.18%。
显然,拥有较强自主发行能力的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仍是少数,超过八成的管理人仍处于私募生存基准线之下;这也预示着,行业仍需经历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
此外,目前顾问管理基金规模超过50亿元的私募证券基金有43家,其中4家管理人的自主发行基金规模超过了50亿元,89家管理人自主发行基金规模在20-50亿元之间。
对于自主发行和顾问管理两种模式,不同的私募管理人选择不同,只有少数具备优秀管理能力且良好业绩的管理人能够选择两条腿走路,兼顾不同的渠道。
从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的全国分布来看,自主发行超50亿元的107家管理人中,上海占34家、北京占 30家、深圳占15家,三者合计占比为73.8%。顾问管理超50亿元的43家管理人中,上海占17家、北京占10家、深圳占4家,三者合计占比为72.1%。
从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的成立时间来看,自主发行超50亿元的管理人集中成立于2012年以后,而顾问管理超50亿元的管理人普遍成立地较早。早期成立的私募更习惯于顾问管理的方式,后期成立的私募则倾向于自主发行。
根据朝阳永续提供的产品策略信息,我们对所有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进行归类统计。其中,自主发行规模超50亿元的私募管理人,超过六成主打股票产品;而顾问管理规模超50亿元的私募管理人,主打股票产品的仅占四成,另外四成管理人的产品线较为丰富。
结合管理人成立年限的分布情况,也可以从另一角度解释这种差异:侧重于自主发行模式的私募管理人普遍成立年份相对较晚,规模大跃进也主要发生于2015年大牛市期间。
因此,其管理产品的策略集中于股票类型;顾问管理规模较大的私募相对比较老牌,长期稳健的经营依赖的是完整的架构和全面的布局。
此外,顾问管理、自主发行规模均超50亿元的4家私募管理人,分别为博道投资、乐瑞资产、淡水泉和富善投资。顾问管理规模超过50亿元、自主发行基金规模在20-50亿元之间的8家私募管理人分别为重阳投资、景林资产、合晟资产、朱雀投资、六禾投资、展博投资、映雪投资和大岩资本。
私募产品数据
私募证券产品方面,2016年延续了2015年私募产品发行井喷的节奏。根据朝阳永续不完全统计数据2016年新成立的非结构化产品达到14,894只,超过了2015年的10,895只。
其中,私募为了保壳在7月份突击发行的产品数量高达2,840只。截至2016年底,存续的非结构化私募证券产品超过3万只,产品数量日益庞大。
另外,2016年清盘的产品为2,365只,其中,结构化产品644只,非结构化产品1,721只;2,365只清盘产品八成以上属于股票策略产品。
通过进一步分析产品的发行渠道,我们发现,2016年新发行的14,894只非结构化产品中,87%通过私募公司发行,其中九成九采用自主发行方式,少量采用顾问管理方式。
显然,由于传统信托渠道对于交易有诸多限制,其市场份额大幅萎缩。由于过去两年私募证券产品爆发式增长,存续产品的渠道分布与新发产品的结构较为相似。
根据朝阳永续的产品策略信息,2016年新发行的14,894只非结构化产品中,有11,759只产品为股票策略,占比高达79%;其次为债券基金,产品数量为659只,占比为4.4%。另一方面,2016年新发行的宏观策略产品仅为83只,占比0.6%,排在所有产品策略末尾。
数据同时显示,市场份额占比最大的股票策略基本均为股票多头策略,真正利用对冲工具的股票多空、市场中性策略产品占比不到1%,海外市场占据重要地位的宏观策略产品,在国内也是寥寥无几。
显然,目前国内众多私募基金的投资风格仍十分接近传统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如何真正实现对冲基金的基本功能,产品策略真正实现多样性、丰富性,仍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自律规则
私募基金行业在经历了近两年的高速发展后,目前基金的认缴规模已经超过公募基金。然而,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水平、风控能力的良莠不齐,以及部分管理人操作的不规范、不透明,也预示着基金投资者可能面临一定的风险。
2016年初,中国基金业协会洪会长在《加强私募自律管理,建设行业社会信用》的演讲中表示,“与私募业务的蓬勃发展相比,私募监管有所滞后。行业面对私募基金募集运作不规范、行业信用风险不断加大的现实。”
洪会长还表示,“为推动行业长期健康稳定发展,中国基金业协会正在全面修订《会员管理办法》,加快7个自律管理办法和2个指引的修订与出台。
依托全面覆盖登记备案、募集行为、投资顾问业务、信息披露、内部控制、合同指引、托管业务、外包业务、从业人员管理的自律规则体系,协会的工作重心将从原来的事前登记备案逐步转向事中事后监测检查和纪律处分。”
早在2014年,证监会就发布了《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暂行办法》的颁布,对各类私募基金的健康规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暂行办法》作为纲领性的管理办法,其涉及的具体内容相对有限,部分条款也明确提到需要另行制定相关规则和细则。
经过两年的酝酿准备,证监会、基金业协会于2016年相继发布的各类监管办法已贯穿整个投资相关业务链,包括投前的募集流程、产品合同,投中的杠杆比率、风险管理,投后的收益分配、基金服务等。
我们预计,监管层仍将进一步出台和完善监管措施及实施细则,私募行业势必逐步实现规范化运营,野蛮生长告一段落。同时,监管的深化,市场的复杂多变,也必然导致优秀管理人脱颖而出、碌碌庸庸者惨淡经营、失败者退出市场,私募证券基金行业不可避免地面临一场新的洗牌。
行业动态
2016年注定是私募基金行业发展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行业经历了股债双杀的考验,经历了监管政策的频频出台。尽管如此,行业仍在“私募转公募”、“A+H”布局、规模超越公募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具体而言,2016年私募行业主要经历了如下备受关注的事件:
2016年1月,A 股在熔断中开市,以市场的深度下跌结束。受市场大跌影响,股票策略产品业绩纷纷重挫,部分产品的净值再度逼近清盘线,私募基金行业哀鸿遍野。
2月,短短五个工作日,基金业协会连续公告了《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内部控制指引》、《私募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三份自律规则,正式拉开了2016最严监管年的序幕。
3月,猛犸资产“非主流”“不透明”提取业绩报酬事件引爆基金圈,基金业协会对此展开自律调查。
4月,私募新规对基金从业资格提出明确要求,为了继续保留私募基金管理人牌照,在私募行业浸淫多年、经验丰富的私募大佬们“被迫”进入考场,从业考试可谓纷繁热闹、明星云集。
5月,私募新规明确,已登记满12个月且在5月1日前未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中国基金业协会将注销该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行业迎来年内第一次空壳私募清理。
6月,鹏扬基金申请公募业务获得批准,成为首家私转公的私募管理人。鹏扬基金原本私募业务因此停止,公奔私的代表人物杨爱斌彻底回归公募。
7月,年内第二次空壳私募清理潮来临之前,空壳私募仓促发行产品、备案保壳,导致月度产品发行量井喷。不幸的是,业内仍有3000余家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被注销登记。
8月,深港通方案通过国务院批准,即将实施,深港通不再设立总额度限制,私募基金管理人把握时机,提前开始规划和布局“A+H股”产品。
9月,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发布《私募机构全国股转系统做市业务试点专业评审方案》,标志着私募机构做市业务试点工作启动。为了控制业务风险,首批试点机构数量不超过10家,之后将在总结试点效果的基础上评估进一步扩大试点的可行性。
10月,私募基金信息披露备份系统正式运行,备份对象为已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包括自主发行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及管理规模金额达到5000万元以上的顾问管理型私募证券投资基金。
11月,随着私募机构和产品数量的爆发式增长,尽管伴随着诸多不规范因素,专注的私募服务机构应运而生。鉴于此,协会发布外包业务征求意见稿,从而明确了私募基金服务机构与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法律关系,进一步梳理了私募服务行业的业务类别,提出了各类业务的职责边界和自律管理要求。
12月,私募基金认缴规模突破10万亿元大关,其中私募证券基金的占比不到三成。
1.产品业绩综述
由于基于私募指数的业绩评价结果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样本的选择,同时也存在产品间业绩差异被平滑的现象,因此,基于指数的业绩分析只能大致说明不同策略类型私募的总体业绩差异,而基于全市场产品的业绩对比可以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我们重点关注产品收益率、最大回撤和calmar比率3个指标。
根据朝阳永续不完全统计,我们以3,544个拥有完整一年净值数据、分属于九大类策略的产品为样本,计算2016年的各产品的年度收益率。
综合来看,整体盈利情况最好的是套利策略和债券基金,获得正收益产品的比重超过八成;整体盈利情况最差的是股票策略,获得正收益的产品不到三成,其次是组合基金和事件驱动,仅比股票策略稍好。收益最高的策略是CTA管理期货,排在前1/4位置的产品至少实现了25%的年累计收益率。
此外,业绩分化最大的是管理期货产品,其次是宏观策略、事件驱动、多策略,排名前1/4的产品与排名后1/4的产品相差近20个点的收益;而业绩分化较小的分别为套利策略、债券基金和市场中性策略。
在统计最大回撤指标时,我们将产品的统计范围放宽至2016年至少有8个月净值数据的产品。根据朝阳永续不完全统计,共有5,205个产品满足该条件。
根据统计,业绩分化较小的套利策略、债券基金和市场中性策略,也是最大回撤分化最小的三个类别。最大回撤分化最大的类别是股票策略、事件驱动,其次为管理期货和组合基金。
此外,九个策略类别的最大回撤都存在长尾现象,也就是说,每个策略均存在极小部分的产品出现非常严重的回撤,因此投资者对产品的筛选必须更加严格和细致。
综合各类策略的收益率和最大回撤指标不难发现,收益率最高的管理期货策略,回撤也较大,这是由2016年大宗商品市场行情的大起大落所导致的,同时,这也反映出管理期货策略的高风险、高收益特征。与之相反的是,债券基金、套利策略的低收益、低风险特征。
由于超过3000只产品在2016年录得负收益率,因此,我们没有进一步统计各类策略的夏普比率、sortino比率和calmar比率的分化情况;在后续的分策略分析中,我们会给出部分产品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情况。
2.股票策略
2016年,股票策略产品的收益率基本符合正态分布,收益率集中-40%至40%之间;而股票策略的最大回撤集中于0%至30%之间,众数为10%。
此外,H-M模型的选股、择时分析结果显示,尽管有7成的产品显示出正alpha,但是位于10%置信水平的产品不足1成。而显示出择时能力的产品不到五成,位于10%置信水平的产品更少。具备选股和择时能力的产品占比明显低于前两年,显示出2016年A股投资交易着实不易。
3.事件驱动
2016年,事件驱动产品的收益率集中于-20%至20%之间;最大回撤集中于0%至30%之间,分布相对比较均匀。
此外,根据 H-M 模型的选股、择时分析结果,有6成的产品显示出正alpha,位于10%置信水平的产品约为1成半。表现出择时能力的产品不到四成,位于10%置信水平的产品不到1成。
4.市场中性
2016年,市场中性产品的收益率集中于-10%至10%之间;最大回撤集中于0%至20%之间,呈现指数分布特征。
此外,我们进一步统计了产品与市场的beta,检测产品的风险敞口。经分析,186个样本产品与沪深300和中证500指数的beta均略大于零,基本处于0至0.4之间,大部分产品的风险敞口不超过4成。
然而,也存在部分没有真正实现市场中性的产品,比如,个别产品与沪深300的正beta最大达到为 1.49,负beta最大的为-0.78。
5.套利策略
受交易规则和市场环境的影响,2016年市场套利策略机会并不多,而纯粹套利策略的产品则更少,样本较小。简单来看,套利策略产品的收益率集中于0%至10%之间;最大回撤集中于0%至20%之间,也呈现指数分布的特征。
6.CTA策略
2016年属于CTA策略大年,大部分产品实现了正收益;收益率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右端存在一定的长尾现象;最大回撤基本符合指数分布特征,但是衰减的速度明显小于套利策略和市场中性策略。
7.宏观对冲
2016年,宏观对冲策略经历了年初的熔断、年尾的债市调整,也经历了商品大行情。因此,此类产品可谓机遇与风险并存。
从样本的业绩表现来看,收益率和最大回撤的分布非常平均,这也和产品样本偏小有一定的关系。整体而言,宏观对冲策略的收益率在-20%到 40%之间,最大回撤集中于0%至20%之间。
8.债券基金
2016年年末,债券市场经历了一波显著调整,债券产品的回撤主要发生在该时间段,但从实际业绩来看,整体回撤控制得较好,基本位于0%至15%之间。收益率的分布相对更宽一点,处于-10%至20%之间,显然,2016年的债券市场业绩分化较为明显。
此外,H-M模型的选券、择时分析结果显示,7成的产品显示出正alpha,位于10%置信水平的产品近3成;显示出择时能力的产品不到五成,位于10%置信水平的产品更少。由此可见,债券基金管理人具备一定的选券能力,但择时能力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