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服务分类
一、区情概况
屈家岭管理区原为湖北省国营五三农场,于1953年成立,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湖北省创办最早、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国营农场,2001年实行属地管理,成立屈家岭管理区,作为荆门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全区国土面积223平方公里,辖4个办事处、30个村(社区),总人口6.5万人,先后获评为中国农业公园、中国十佳特色田园综合体、全国农垦系统百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等。
屈家岭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地位特别,拥有三张“名片”。
一是农耕圣地。屈家岭是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其境内的屈家岭文化遗址是我国长江中游地区发现最早、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遗址,距今有5000多年历史。长江中游的稻作遗存最早发现于屈家岭遗址,最早证明中国是世界水稻发源地之一,也证明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华民族的摇篮。1988年,国务院公布屈家岭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屈家岭遗址被列为全国100家大遗址,2017年,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获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2021年获批第一批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二是农垦明珠。1953年,原国家主席李先念同志在担任湖北省委书记、省政府主席期间,亲自奠基创办湖北国营五三农场。建场之初,这里百里荒原,杳无人烟,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把百里荒原变成了农垦明珠,使五三农场成为湖北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业机械化和科技示范农场,在湖北农业战线起到了示范作用。原国家农垦部部长王震同志曾三次亲临五三农场视察工作,并把五三农场作为联系点,创建了“王震同志试验田”,作为他在湖北的实验示范基地。改革开放后,五三农场率先探索以农业产业化为突破口,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大刀阔斧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种养加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特色,成为湖北农业产业化样板农场,被誉为荆楚大地上的“农垦明珠”。
三是农谷核心。屈家岭是“中国农谷”的核心区和引爆地。2007年初,屈家岭正式启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在总体规划中首次提出打造“中国农谷”的目标。围绕发展规划,屈家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大实施力度,使经济社会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屈家岭创新发展、实干快上,以及良好的农业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引起了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原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省长王国生分别五次率领省“四大家”领导和省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专程到屈家岭调研,对“中国农谷”建设现场办公,作总动员总部署,确定“中国农谷”是“省级战略、荆门实施”,屈家岭是“中国农谷”的核心区,按照“全省样板、全国一流”的标准,着力打造“产业之谷、绿色之谷、创新之谷、富民之谷”。
二、发展现状
2012年中国农谷战略全面实施以来,在省市两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引,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路径,抢抓发展机遇,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农谷”建设,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科技水平、文旅融合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十三五”,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19.83亿元增加到 2021年27.10亿元,年均增长率5.4%。一二三产业占比18%、32%、50%,城镇化率54%。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5704元、20576元,年均增长率7%以上。
(一)聚力建设“产业之谷”,全面提升“发展指数”。一是农产品加工业加速集聚。聚焦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充分发挥20余万亩国有农用土地便于规模化、集约化种植独特优势,按照“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深入推进“建设大基地、培育大企业、打造大品牌、形成大产业”“四大”工程,引进培育了田野、宝得瑞、聚汇农业等70余家企业,培育市级以上农业合作社16家、家庭农场14家,打造了梅花鹿、黄桃、蔬菜、蛋白桑4个“万亩”农业特色产业种植基地,建设了高油酸油菜、青贮饲料、小龙虾、龟鳖、蓝莓、莲藕、南瓜等10个3000亩特色种养基地,推广生态循环高效种养模式近7万亩,生态农产品加工集聚区达到10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以果蔬加工、鹿产品加工、健康食品为特色的产业集群,年产值达60亿元。二是农耕文化旅游业加速发展。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路径,投资5亿元建设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被国家文物局成功立项,现已开馆试运营,正全力备战今年“国牌”验收;金色农谷青少年实践基地建成并获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年吸引近10万中小学生来区开展研学旅行;投资2亿余元实施了旅游道路、景观绿化、乡村示范等一批文旅配套项目,中国农谷·屈家岭“Tao”文化节庆效应持续放大。三是农谷品牌建设加速推进。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化、标准化生产,全域实施湖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行动,“两品一标”农产品达到9个;建立了中国农谷品牌保护、推广、运用体系,其价值超百亿元,获得2018年度中国品牌典范奖;以农谷实业集团为主体打造形成了“荆品名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获评“中国农业品牌建设学府奖—十佳品牌案例”。
(二)聚力建设“绿色之谷”,全面提升“美丽指数”。一是污染防治攻坚纵深推进。以水污染防治为重点,投资1.8亿余元关停畜禽养殖场91家,整改提升非禁养区88家;投资2.53亿元,实施了区内重点河湖综合整治,完成河道疏障加固新建70余公里,彻底消除了洪涝隐患,河湖水质由过去劣Ⅴ类提升为Ⅲ类,空气优良率全年保持在93%以上。二是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发力。以“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为抓手,累计投资5.3亿元开展生活污水、垃圾等系统治理,建立了“户分类、组收集、村集中、专业公司转运、集中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运营体系,基本实现厕所服务水平全提升、污水治理全覆盖、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达标、农村人居环境全改善,全区30个村(社区)已有26个获评为省级生态村。三是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进步。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立了中国农谷核心区土壤保护示范区,积极在科学使用农业投入品、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等方面创新示范,全区18.3万亩耕地全部为无污染的优先保护类耕地;依托三峡电能建设生物质电厂,实现了全区农作物秸秆百分百的能源化利用,创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
(三)聚力建设“创新之谷”,全面提升“活力指数”。一是引进了一批农业科技人才。投资1.2亿元建成中国农谷院士村,与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武汉轻工大学教授何东平等11名院士专家合作建立了院士工作站,与华中农业大学、郑州果树研究所等8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围绕蔬菜、黄桃等产业发展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引进硕博人才40余人,成功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二是建立了一批农业科研基地。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与武汉大学、武汉轻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合作建立了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基地、华中水生蔬菜良种繁育中心、特殊膳食产业技术研究院等8个试验示范基地,依托农谷畅响土壤修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创建土壤修复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农业龙头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18家、10家。三是完成了一批深化改革事项。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农垦改革发展文件精神,完成了农场企业化改革,成立了湖北五三农场集团公司。以新一轮机构改革为契机,完成公车配套改革,规范工资收入、奖励性补贴、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聘用等改革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
(四)聚力建设“富民之谷”,全面提升“幸福指数”。一是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紧扣“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要求,每年统筹整合投入资金1亿元以上,巩固脱贫成果,对全区住房、饮水、道路、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提升,建档立卡贫困户1343户3895人全部稳定脱贫,截至2021年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63万元。二是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累计投入资金3700余万元支持提升中小学办学条件,新建、改扩建校舍面积达1.49万余平方米,顺利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五三医院、疾控中心等一批医疗卫生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医疗卫生水平显著提升;体育文化事业快速发展,90%的村(社区)建成文化广场,基层健身路径、农体工程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三是城乡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累计投资40亿元用于城乡建设,实施建设了15个城乡一体化示范点,4800余户农工住进了楼房;投入资金3.4亿余元实施水利补短板工程,建成汉江饮水、自来水厂改造、220千伏普云变电站等一批重点民生项目;累计争取交通资金2亿元,提升和完善路网建设,公路网密度达到270公里/百平方公里(国家数据55)。
三、未来方向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中国农谷”核心区建设,深耕“农”字文章,久久为功,实施“四区”(产业兴区、工业强区、科技立区、文旅活区)驱动,推进“四大”(招引大企业、建设大基地、培育大品牌、形成大产业)工程,建设“四大”基地:建设五万亩的绿色有机蔬菜供应基地、五万亩的黄桃标准化种植基地、五万亩的蛋白桑全产业链基地和五万头梅花鹿医药康养基地;赋能“中国农谷”主导农产品品牌、“五三农场”特色农产品品牌和“屈家岭文化”文旅康养产业品牌,打造生态果蔬和康养保健食品两条百亿级的产业集群,高质量推进中国农谷核心区建设,奋力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屈家岭管理区长滩办事处办公地址: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长滩办事处中心路联系电话:0724-4047705办公时间:上午8:30-12:00 下午15:00-18:00(7月6日-8月31日);上午8:30-12:00 下午14:30-18:00(9月1日后)(公休日除外,季节性办公时间调整见公告)
屈家岭管理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办公地址: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太子路1号联系电话:0724-7418315办公时间:上午 8:30-12:00 下午 14:30-18:00单位负责人:李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