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服务分类
兰州海关于1989年9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是直属海关总署领导的正厅级海关,管辖范围为甘肃省的各项海关管理工作。负责在关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海关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履行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承担关区征税、监管、缉私、出入境检验检疫、统计等工作职责。兰州海关关区共有空港口岸2个(兰州航空口岸和敦煌航空口岸)、铁路口岸1个(兰州铁路集装箱场站);海关特殊监管区域1个(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保税监管场所1个(武威保税物流中心B型);保税仓库2个(天水开源保税仓库、兰州国储石油基地有限责任公司保税仓库)。
兰州海关内设正处级机构14个,正处级隶属海关7个,直属事业单位4个,代管总署事业单位1个,派驻纪检组(正处级)3个。
建关以来,在海关总署的直接领导,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正确行使国家赋予的权力,主动置身于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为甘肃省开发开放和外向型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兰州海关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在总署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落实政治建关、改革强关、依法把关、科技兴关、从严治关,努力在新时代展现新面貌、开创新作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兰州海关(以下简称兰州海关),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银安路9号。关区为甘肃省全境,总面积45.37万平方公里。地处中国西北部,黄河上游,地域呈西北—东南向延伸带状,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仅北山山地与祁连山山地之间为狭长河西走廊,是通往西域的交通咽喉,历来为"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地。
甘肃对外贸易活动历史悠久,"丝绸之路"就是一条以丝绸贸易闻名的国际商路,这条商道从东到西贯穿甘肃全境。
自汉开始,为保证丝绸贸易畅通与安宁,汉武帝在金城县(今兰州)设置金城关,从这里渡过黄河后,西北取道永登可达河西走廊,直抵西域。在河西走廊先后设立武威、酒泉、张掖、敦煌4郡,实行军屯、民垦开发河西。并设玉门关、阳关作为"丝绸之路"河西道往西域的南北两道口岸,除起军事要塞作用外,对进出境商旅进行稽查。由商旅所经之地的都护府及下属官吏负责,具有现代海关部分管理职能,这种管理模式一直延续至隋唐以后。
古"丝绸之路"贸易最初以官方使贡方式进行,称"贡赐贸易",后由官方扩大到民间,出现"互市贸易"及"绢马贸易"。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多故,甘肃割据政权蜂起,以河西走廊为中心,出现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等"五凉"政权,承担沟通中原图5-14-1 汉唐时期"丝绸 与西域"居间"角色,凉、甘、肃、沙4州成为之路"商埠重镇古关遗址 中西贸易物资集散地。
隋、唐时期,位於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成为中西商业交易中心。隋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亲临张掖会见27国使臣与商贾,向西域诸国宣传并发展贸易往来。"丝绸之路" 进一步畅通,也促进中原一带贸易市场的兴盛繁荣,如关中歧州(今陕西凤翔)、西京长安、东都洛阳等。
唐贞观(627年~649年)年间,在河西走廊分设凉、甘、肃、瓜、沙5州,随着丝路贸易的发展,河西地区人丁兴旺。沿路许多商镇、军屯发达。天宝八年(749年),唐王朝从河西收购粮食多达37万余石,占全国总数的32%还多。
唐代是丝路畅通,贸易繁荣的全盛时期。西方诸多国家与唐王朝通过丝路贸易建立起极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西域驴、骡、骆驼和葡萄、核桃、石榴、苜蓿、胡椒等奇兽异草传到中国,中国丝绸、瓷器、凿井术、冶金术、印刷术等传入西域。通过丝路与中国建立贸易关系的西域国家近30个,促进中国封建经济发展。
五代两宋时期,吐蕃兴起于河西,丝路有所阻塞。后有党项族在今宁夏、河西及甘肃中部建立西夏政权。贡使贸易是宋和西夏统治阶层增加收入的一种贸易方式,它通过传统贡使贸易形式进行对外社会交往和商品交换。西夏还仿效宋对榷场的管理制度,通过边关管理和转口贸易,西夏与西部一些地区以及中原地区保持十分密切的经济往来。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兰州因遭西夏侵扰,朝廷下令禁止边民与西夏互市,中断边境贸易往来。
宋代以后,由于政治中心东移和海上交通日渐发展,"丝绸之路"的地位逐渐式微。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边贸经济又趋活跃,仅河州一地积茶30余万斤,得马1万匹。
清代沿袭明制,设西宁、洮州、河州、兰州、庄浪5处茶马司,5司共配茶引2.73万道。茶商领到茶引后,即往产地采购发运茶叶,回到甘肃后与茶马司各半分成。
19世纪初,中俄贸易逐步发展。为有效管理俄商通商内地,在肃州(今酒泉)设立嘉峪关税关。民国15年(1926年)年6月,又设敦煌税务分局,明确"暂先试办,如有成绩,再遴员专司其事" 。规定"凡西来洋货在关外销售者,准在敦煌完纳税款。尚有偷漏,即行依章罚办" 。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为遏制走私、维持战时经济秩序,成立甘宁绥货运稽查处。民国30年(1941年)12月25日,国民政府中央财政部关务署将"甘宁绥货运稽查处"改为"兰州关税务司公署"(以下简称兰州关),主要职责是征收战时消费税。民国31年(1942年)1月10日正式办公签证,并接收原"甘宁绥货运稽查处"所辖10余处分卡。民国33年(1944年)1月,国民政府中央财政部下令统一分支关称谓,甘肃酒泉、张掖、武威、河口、张家川、岷县、徽县、碧口、天水、固原、平凉、兰州市东岗镇及宁夏等13处为兰州关所属支关。兰州市设立公路车站、黄河桥、西稍门、邮局、飞机场等5处支所。青海省西宁市设立西宁分卡。由于地方势力阻拦与干扰,西宁分卡设立不久便撤销。绥远分关关区设陕坝、五原、大井、普克提等4个分卡,后又统一改为分所。民国34年(1945年)8月,随着抗日战争胜利,国民政府实行复员工作,决定裁撤兰州关。但由于海关财产不能一时处理完毕,海关员工无法尽快复员等原因,兰州关的裁撤工作一直延后到民国35年(1946年)6月初才告结束。
新中国诞生后,在高度集中统一的外贸体制下,甘肃主要根据中央人民政府部署和各专业总公司需求,调拨当地出口商品给指定的天津、广州、上海等口岸,经口岸海关办理通关出口业务。甘肃未设立海关机构。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东南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拉大。1980年,甘肃省获得地方自营进出口权,进出口贸易得到较快发展。从1985年8月起,甘肃、青海、宁夏3省区海关业务由西安海关管辖。1986年6月,西安海关设立驻兰州监管组, 办理甘肃省的海关业务。为支持甘肃、宁夏、青海发展,1989年7月,国务院批准同意设立兰州海关,副厅(局)级,直属海关总署。关区范围为甘肃、青海、宁夏3省区。
1989年9月28日,兰州海关开关,正式对外办理海关业务。西安海关驻兰州监管组撤销。
随着宁夏、青海省对外开放的发展,1997年10月26日和1998年10月8日,银川海关和西宁海关分别独立建关,兰州海关关区范围仅限甘肃省全境。
从1989年9月至银川海关、西宁海关成立期间,甘肃、青海、宁夏进出口货物一般在兰州海关及兰州海关派驻青海监管组或银川办事处办理。但由于报关单位报关习惯以及费用成本核算等原因,大部分货物仍然在口岸海关报关进出。至2005年底,甘肃省进出口货物在兰州海关报关只占33.7%。2006年,海关总署实施区域通关改革后,才使一直在口岸清关的进出口货物逐步转至兰州海关报关。2008年底,甘肃省进出口货物在兰州海关报关已达51.6%。
1999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兰州海关获得空前发展机遇,组织机构、人员队伍、业务工作和监管手段等,都进入全面、快速发展历史时期。2006年9月,国务院批准兰州海关升格为正厅(局)级海关。
2006年底,兰州海关办公地点迁至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银安路9号。
领导信息
王彦生
党委书记、关长
男,汉族,1967年2月生,大学本科毕业,中共党员。
朱雪迎
党委委员、副关长
男,汉族,1965年7月生,大学本科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
方永岌
党委委员、缉私局局长
男,满族,1969年5月生,大学本科毕业,中共党员。
张柯
党委委员、副关长
男,汉族,1965年10月生,大学本科毕业,中共党员。
张瑞宏
党委委员、纪检组长
男,汉族,1970年3月生,硕士研究生,中共党员。
刘汉鸣
党委委员、副关长
男,汉族,1967年11月生,大学本科毕业,中共党员。
王劲松
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
男,汉族,1970年4月出生,硕士研究生,中共党员。
兰州中川机场海关行政级别:正处级隶属机构内设机构:办公室、综合业务科、监管科、旅检一科、旅检二科、卫生监督科机构职能:属于口岸型海关,承担兰州中川国际机场海关业务,是按授权承担中川机场口岸和区域范围内海关各类管理工作的执行机构。
兰州海关办公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银安路9号;办公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2:0013:30-17:00;咨询电话:0931-77053340931-7705315
兰州海关办公室内设综合科、文秘科。主要职责:负责机关日常运转,承担安全、保密、信访等工作;组织协调贯彻落实上级机关和关党委决策部署和领导批示精神并督办检查;承担口岸管理规章制度、口岸发展规划、电子口岸规范、口岸安全联合防控工作制度在关区的实施工作;协调口岸通关中各部门的工作关系,协调地方政府口岸工作;承担涉外交流与合作事务。承担技术性贸易措施相关工作。按分工承担与“一带一路”建设相关的海关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