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正在成为济南市政务服务中心的办事准则。济南市政务服务中心自迁入新址以来,以打造济南特色、群众满意、全国一流的政务服务平台为目标,运行一年多来给市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方便和实惠。特别是率先在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开启“周末无休”的对外服务模式,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广泛好评。
“互联网+”的政务服务是以群众需求和群众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服务便民利民、办事依法依规、信息公开透明、数据开放共享为原则,以“互联网+”倒逼行政审批改革,倒逼流程优化再造,倒逼政务服务模式创新的治理模式。该模式的基础是,目前在济南市政务中心办理事情的80%为年轻人,90%为大专以上学历,并习惯于使用互联网。一年多来,通过流程优化和模式创新,共减少相关证明材料308份,精简审批环节51%,整体办事效率平均提速增效35%。
为此,济南政务服务中心在政务服务的各个环节都展开了“互联网+”的探索。首先是在硬件上优化提升设施设备,着力打造智慧大厅。记者在市政务服务中心办公区看到,在公共区域配备了先进的竖屏综合展示机、自助查询终端、公用电脑等设施设备,办事企业和群众可以自助查询大厅布局和办事指南等基础信息,还有各种排队叫号机和为各窗口配备的二维码扫描器、高拍仪,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反复录入次数,提高办事效率。
济南市政务服务中心在充分运用市行政审批服务平台运行沉淀数据的基础上,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率先研发了市行政审批服务平台大数据分析系统,从规范运行管理、“互联网+政务服务”、服务济南发展三个方面运用概率统计、数据挖掘、软件建模等方法进行了科学分析和论证,达到了预期效果。近日,将依托济南政务云建立政务大数据创新中心,整合与政务服务相关的各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科学决策,作出智能回应,不断评价政策运行效果和改进决策,重构智慧感知、智慧评价、智慧决策、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的新流程,形成政企融合、政民融合、良性互动的政务服务新格局,大幅提升政务服务集成化、标准化、精细化、便利化和协同化。并且,济南市还开通济南政务服务门户网站,着眼办事,立足服务,为申请人网上提交申请材料、全程网办事项提供了有效支撑。同时,实现济南政务服务APP和微信公众号协同上线,真正实现了与办事群众全方位、多渠道的互动交流和便捷办事。
济南市政务服务网注册时,请先点击网站页面右上角“注册” 进入登录页面,选择“公民注册”进行注册,点击登录框下方“ 即可进入用户注册界面。
(一)“个人用户”注册
首先填写基本信息。
为防止他人滥用您的手机号码,我们启用了手机验证码功能。手机号码填写后,点击右侧“获取验证码”,系统发送验证码至您的手机,请将其填至“验证码”栏内。
职业技能补贴如何申领
一、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如何申领 (一)培训费补贴培训机构在开班前5个以上工作日,按照开班报告程序,填写《职业技能培训费补贴申请表》,向市或区县人力社保部门提出培训补贴申请。 (二)鉴定费补贴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在技能鉴定前5个以上工作日,应当填写《职业技能鉴定费补贴申请表》,向市人力社保部门提出鉴定费补贴申请。 (三)企业申请培训津贴企业应于职工参加培训开班后一个月内,持《企业培训津贴申请表》向市人力社保部门提出申请。 (四)个人申请培训津贴企业职工在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时,由个人提交《个人培训津贴申请表》。 (五)个人申请生活费补贴院校学生、农村劳动力、失业人员在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时,由个人提交《生活费补贴申请表》。 相关知识:开班和补贴如何申请 各类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原则上使用社会保障卡到培训机构报名登记。培训机构开展培训前,应向所在区县人力社保部门申报。其中,市和区县人力社保部门所属职业培训机构、高职院校直接向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申报。补贴申报与开班申报程序相同。 二、培训机构开班申报,应提交下列材料: (一)企业组织职工参加培训的,应出具职工花名册; (二)学生参加培训的,应出具学生证; (三)个人晋升职业等级的,应出具相应证明。 三、可享受培训补贴人员分4大类 要确认自己是否属于可享受培训补贴人群,可享受培训补贴人员分4大类:企业中青年职工,职业院校学生,失业人员及农村适龄劳动力。 企业技能岗位的中、青年职工——根据生产经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需要,组织职工开展在岗培训、脱产培训、业务研修、岗位练兵等多种方式的职业技能提升和转岗培训,重点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 职业院校学生——围绕社会需求,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强化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全面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突出中、高级职业能力培养。 失业人员——符合就业条件未就业的新生劳动力,重点开展定向和订单培训,促进尽快就业;就业转失业的人员,重点开展适应职业转换需要的新技术、新技能培训。 农村适龄劳动力——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重点开展转移就业技能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促进就地就业和向非农产业、城镇有序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