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下,我们意识到不能过度依赖外部市场。
而一旦陷入经济内循环,什么才是“最值钱”“最有价值”的?
是基建还是房地产?
或许都不是。
哪些行业未来受益可能性更大呢?
哪些行业会真正受益?
当前复杂严峻的新经济形势下,什么才是内循环的节点?
可以说,投资和消费成了盘活国内市场经济的重要手段。
国家为了刺激消费经济增长,下了大功夫。在一心想要“盘活”国内经济,增长内循环动力的状态下,哪些行业看起来“最有价值”?或者说哪些行业是真正受益的?
会是基建还是房地产?
通过建一些高收益高回报率的基建项目,提供给投资者更多投资机会和方向。例如投资房地产,或者投资基建类交通运输、物流仓储这些方向。
一些投资者近几年可以说是赚的“盆满钵满”。
但基建和房地产究竟还能“搞”多久?还有能力继续拉动国内经济消费增长吗?
恐怕未必如此。以下这些行业或将在未来真正受益。
第一是农业。
食物名列前茅,必然算得上是“硬货”了。
即便是现在,粮食“危机”或许在深处一直存在。我们的“危机感”也不能消失。
我国粮食进口需求量并不小,包括大豆、玉米、小麦等。
据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我国进口粮食16453.9万吨,同比增长18.1%,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24.1%。
我国作为最大粮食进口国,大豆、玉米等对进口的依赖度不低。拿大豆来说,2021年大豆进口量9651.8万吨,产量仅有1640万吨,大豆进口的依赖度高达85.5%。
就粮食进口、出口而言,中国粮食“保卫战”在路上!
受国内外经济循环新形势的影响,我们希望提高大豆、玉米、小麦等粮食产品的自给率。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中国正一步步摆脱粮食爆买,转而采取粮食自给政策。今年取消大规模粮食进口订单的这一举动引发市场关注,备受热议。
再拿最近湖北“爆火”的野大豆来说,野大豆的出现事关我国粮食进口壁障破壁。要知道我国每年大豆进口需求量大,而且一般不给民众直接食用,而是用来榨油。
一旦种植条件、储存保障等问题得到解决,我国大豆的进口依赖度将有所降低。这是助力经济内循环的重要表现。
此外,有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振兴农业产业,打造特色农产品和品牌粮食,甚至有各种农业补贴政策等,这些都为农业发展受益加持。
然而还要多说一句题外话,就粮食进出口而言,如若不考虑进出口平衡,也很可能会出现产能过剩,陷入国内经济死循环的状态。
第二是高新技术产业。
“搞活”内循环除了“壮大”自身动力之外,更多要考虑应对外部市场对内的各种冲击,如技术、数据、投资机遇、金融服务等等。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外部市场对内的冲击和影响更大,不走出去不开放是不现实的。
所以增强内经济循环是为了更好地走出去!
日前,关于国产芯片、光刻机“被制裁,要破局”的形势不容乐观。美国对华为的多轮规则制裁,甚至不惜加大筹码,美日荷组建成联盟,假借他人之手各种卡脖子。
因此,技术、工艺、渠道,甚至是自主创新都很重要,国产芯片更是要走自主研发创新道路。
截至2022年,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长值分别为7.4%、5.6%。
从12年开始,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4.9万增加到40万,成十倍增长。包括科技型中小企业也在崛起,数量可达45万。
另外,高新技术产业迎来“人口红利期”。全国技能人才超过2亿人,因而无论在劳动力素质、产业基础、生产效率,还是市场条件等方面,高新技术产业都将受益更大。
简单来说,科技引领未来,科技的自主创新将获益更大。
以技术、大数据、产业为内循环经济结构改革重要抓手,以科技自主研发创新驱动经济双循环。
与此同时,我国尽管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领域不断寻求突破。
但面对高端设备卡脖子问题、知识产权壁垒问题以及产品价值链控制等问题,自主研发、核心产品供给、自主控制、技术引进等仍然是存在的现实难题。
就如国产芯片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国产品牌专利受制于人,尤其在芯片自研领域,仍然是未来需要攻克的难题。
第三是新媒体行业。
新媒体整活了全球的文化和经济,到现在已经是火了一年又一年。
其核心在于嫁接的是人与信息。
新媒体的这股东风有愈刮愈烈之势,电商运营、新零售、现代化农业、文旅等领域蓬勃发展。
拿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来说,以新媒体驱动现代化文旅产业升级转型,借着文化传承和旅游经济的这股东风,快速盘活市场经济。
同时在微信、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媒体平台的加持下,迎来新一轮的消费形态,线上消费、升级消费……
比如某地的柿饼很有名,可选择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或抖音、微信视频号等直播平台来做农产品直播带货,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推广。
又或者把当地的特色包装成文创产品推广出去,寻找对应的流量池,引导消费者线上购买等等。
用自媒体引流盘活国内市场经济,“再好不过”。
此外,健康医疗、教育、能源环保等都是可长久发展受益的行业。
整活:内循环驱动经济
提升内需是增强和稳住国内经济增长动力的前提。
所有的一切无外乎应了那一句“发展靠自己”,“自给”才能“自足”。
为了“搞活”国内经济,国家可是下了不少功夫。
抓投资,要搞活房地产、金融市场。出台各种政策推进基础设施、房地产投资、民生工程、城建投资等重点项目建设。
拿买房来说,银行在政策的加持下,宣布房贷利率下调。房地产市场也加入新一轮的“降息潮”,一些地区房贷利率甚至跌出4%。
各种放开限购、限贷政策、优惠政策等给了房地产商莫大的信息。
市面上也是盛行一种观点,有人认为不降房价就无法带动消费。
房价上涨的确会磨灭个人消费欲望,难道房价下跌就能很好带动个人消费吗?
未必如此。
房产作为普通老百姓最大规模资产配置,一旦下跌,很难不保证老百姓资产不会缩水,就连收入预期都可能会下降等。
在这一点上,房价与个人端的消费或将陷入一种“死循环”。
另外,银行下调存款利率,也是拉消费的一种方式。以四大国有银行牵头,包括招商、浦发等在内的多家银行宣布完成新一轮存款利率下调。
尽管存款利率比贷款利率下调幅度要小,但都是为了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很多居民觉得这样“不划算”,就会把钱拿出来灵活配置资产,比如投资一些理财产品、金融产品等。
除此之外,疫情“放开”之后,多地有序开放“夜市经济”“地摊经济”“马路经济”,人们更爱追寻人间烟火气。也不乏有很多人起了摆摊赚外快的念头。
如深圳打响盘活地摊经济“第一枪”,因路边摊收割了一大批流量,支持地摊经济的队伍逐渐壮大。
这么看,地摊经济是经济内循环中重要的一环。
或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经济发展重心都会放在国内,期待通过国内投资和消费来拉动整个市场经济增长。
然而,背后拉动内需增长的主力军又是谁?
普通老百姓怎么办?
搞投资,搞消费,搞发展……都在期待着内循环盘活国内市场经济,自媒体、地摊经济、房地产投资等层出不穷,但最终又是谁来买单?
现实是老百姓可能已经拉不动内需了。
受外部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的影响,内需投资拉动国内消费增长的模式一直在“极限拉扯”。
备受瞩目的房地产也因房价过高,多数人负担不起而一度“遇冷”。
经济内循环下,各种消费模式蜂拥而至。
什么房地产刺激消费,什么盘活夜市地摊经济,什么房贷利率下调、存款利率下调等等。
背后“万变不离其宗”,始终离不开“刺激消费”。
拿最近“爆火”的淄博烧烤来说,可谓是将烧烤消费做到极致,真正让人感觉是宾至如归。
点燃全国人民的消费热情,人们在享受那份情怀的同时,当地消费“平地惊雷”,经济盘活的目的达到了。
然而,包括基建、房地产、地摊夜市等在内的这些模式真正能有力拉动经济消费吗?
推房地产跟推烧烤经济、地摊经济,差距不是一点半点。不知道要卖多少串烧烤才能赶上卖出一套房子。
尤其疫情三年过后,“深深的危机感”刻在老百姓心里,虽然政策很诱人,但不乱消费,稳着来或许是大多数老百姓的想法。
老百姓该怎么办?
据中新网数据显示,我国2022年住户存款增加17.84万亿元,但实际上可支配的存款能有多少?我们不得而知。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居民存款总额就像是一串漂亮的数字,它存在但与日常生活消费没多大关系,人们真正感兴趣的还是具体的可支配额度。
我们当然也想消费,想繁荣,毕竟经济不增长就会导致国内发展落后。
在不稳定的经济环境中,了解什么才是“最有价值”的,赶上发展潮流,才有可能收获更多的机遇。
无论是内循环还是外循环,提高自己的能力,合理地开支,钱在自己兜里最重要!